基于师生协同发展为导向的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

2014-04-29 15:22韩祥伟
理论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双主体协同发展思政课

韩祥伟

[摘 要]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分别为“教”“学”主体,师生主体在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通过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师生思想共鸣和协同发展。建立双向互动式“双主体”教学思维模式;采用发挥“教师—学生”主体作用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模式;构建适用于“双主体”教学的动态“教”“学”评价模式可有效实现思政课“双主体教学”。

[关键词]思政课 双主体 教学模式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72 — 02

一、前言

在当今日趋多元化的教育改革中,一直存在两种引起颇多争论的、甚至带有些微对立倾向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的“教师主体”教学模式和重学轻教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中国几千年尊师重道的传统,导致“教师主体”教学模式一直牢牢地占据着中国教育历史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和主宰,教师的知识传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地位,其他因素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它。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过于偏执的追求教师的权威,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教学的活力和魅力。于是,旨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且于20世纪90年代占据整个教学改革的半壁江山。这种教学模式力图解决“教师主体”教学模式的缺陷,强调学生的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围绕着学生而转动。但如果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其具有矫杠过正的先天不足,将课堂的支配权放给学生,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弱化了教学实效性。

“双主体教学模式”是为了弥补单一的教师主体论和学生主体论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而提出,力求诠释教学的本质,还原教学的真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 “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分别为“教”“学”主体,是相对独立、地位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学过程是教师主体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互相统一的过程;两个主体互为前提而存在、交流互动而发展,师生主体在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通过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

(一)教师、学生分别为“教”“学”主体,是相对独立、地位平等的两个主体

“教学”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教”的施动者是教师、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的施动者是学生、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与“学”辩证统一,缺少任何一个主体的积极有效的参与,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应是地位平等的两个教学主体,弱化任何一个主体的作用,降低任何一个主体的地位都会导致教学实效性下降。

(二)两个主体互为前提而存在、交流互动而协同发展

在教学中“教”与“学”互为前提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教”因“学”而存在,教师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既应该以“学”——学生认知状况和个体差异为基础,又需要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与积极配合。“教”为“学”的前提,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出效果,教师主体作用发挥的越充分,“教”的效果越好,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就越大,“学”的效果也就越好。只有师生双方在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过程中,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相互交往、积极互动,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

(一) 思政课“思想教育”的前提是师生思想共鸣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思想、优秀品德和积极行为的重要使命,所以思政课教学不应该停留在单纯对学生进行知识性、学术性的一般传授和讲解,而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内在的决定了思政课的教学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功能,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更加注重对知识的认知和接受;而思政课着眼于启迪心智和精神塑造,所以“思想教育”是思政的突出特点。

实现思政课的思想教育目标,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同思政课的取决因素已经不仅仅是教师能否把理论讲透彻,而是学生的情感、思想、信念能否与教师协同一致,能否碰撞出共识的火花。这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思政课教师自身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实现师生思想共鸣、心灵碰撞;其二,充分重视两者主体间性的发挥,思政课“双主体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师生双方处于一个和谐、协同的活动统一体中,通过“主体与主体”在思想、情感和信息的平等对话中达到思想共鸣、心灵碰撞,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二) 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本质是师生协同发展

从教育的整体意义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追求的目标应该是“育人”,即人的发展。但是,查阅目前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目前关于思政课教学的诸多研究追求“育人”目标的实现时,将“育人”目标全部落在了学生层面上,而教师层面则往往被忽视。单一的教师主体论和学生主体论忽略了教育的整体意义:人的发展既包括学生层面的发展,也包含教师层面的发展;“育人”既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对教师的教育。因此,在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本质是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发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主体作用的有力发挥,不仅会令教师展现出其渊博学识和真知灼见,还会表现出其内在对待问题的态度倾向和对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这些都会令学生“知不足”,从而引发学生对教学的有效参与,实现润雨细无声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然后知困”,教师“知困”而“自强”的过程,其实质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所以说思政课“双主体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讲授与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学相长、和谐统一的良性动态过程,是在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通过相互交往、积极互动,促进师生双方共同提高、协同发展的过程。

四、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

(一)增强“双主体”意识,建立双向互动式教学思维模式

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是“教”与“学”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和完美结合。“教”的活动体现为教师主体完成对学生主体的“思想教育”;“学”的活动体现为学生主体在历经与教师主体的思想共鸣后,通过自我意识接受和完成自身的“思想教育”。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突破单纯以教师或学生为主体的思维定势,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教学理念,建立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思维模式。思政课教学过程不应是“单向灌输”的封闭过程,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而是一个相互合作、相互支撑的双向流动的动态过程。

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清晰地“主体”意识:其一,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合理与否息息相关,教师必须在“教”的活动凸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其二,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不应在教师“学”的活动中喧宾夺主,教师应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应该以“学”——学生认知状况和个体差异为基础。思政课“双主体”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重要,学生只有明确自己“学”的主体地位,成为“学”的有效施动者,发挥“学”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 采用多元化教学组织模式,发挥“教师—学生”主体作用

实现“双主体”教学模式,就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既着眼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强调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和感染力。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发挥“教师—学生”主体作用,需要采用多元化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理论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第二,建立以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案例研究等特色各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第三,建立以情境式、探究式、实验式、调查式、参观访谈式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

(三)构建适用于“双主体”教学的多维、动态“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指挥棒。在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参与和良性互动,使得传统的单一、静态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因此,“双主体”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考评模式倡导多维、动态教学评价模式,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

首先,建立多维度、综合化评教机制。一是从学生视角,通过学生电子评教系统,为教师打分的方法,掌握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二是从同行视角,通过建立听课制度、定期教研活动等,动态掌握教师课下充分备课和开展教学研究的情况;三是从专家视角,通过随机听课,掌握教师当前的业务水平和未来业务能力提升的潜力。其次,建立多视角、动态化评学机制。遵循“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原则,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品德实际表现为依据,实行量化考核,综合评定形成了“4+2+4”的考核成绩结构,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占40%、实践考核占20%、道德行为考核占40%。促进了学生知行统一,德行统一。多维、动态的“双主体”教学“教”“学”评价模式,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考评模式,既体现出评价的共性,也体现出评价的个性。

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弥补了单一主体下思政课教学的弊端,克服了思政课教学的困境。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平等对话,增强了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师生之间双向平等的良性交流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蒋红 ,陈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导向型”双主体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

〔2〕石瑛 郑晓艳.基于“双主体”教学理念的“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双主体协同发展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课程考评模式研究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