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政治语篇互文性研究

2014-04-29 15:01:28刘家嘉
理论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跨文化交流互文性

刘家嘉

[摘 要]跨文化语境下存在着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语言秩序,而跨文化语境下的政治语篇是改善现有话语环境的重要手段。互文性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不但可以丰富政治语篇的表达策略,而且有助于消除隔阂,建立共识,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了习近平政治语篇中的互文性表现并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了互文性在构建国家形象和国际社会新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互文性;政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30 — 02

一、引言

语境是言语交际的环境,它由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并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跨文化交际要考虑普通交际中的上下文和情景语境,更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固有的文化语境,它形成于各自独特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成为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的关键。政治语篇是我党展现执政理念,树立中国大国风度的重要手段,要肩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服务外交战略的功能。“政治即是语言, 同时语言也是政治。”政治语篇的构建是一种政治策略,而政治理念往往是隐含于话语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研究我国政治语篇在跨文化语境下的构建策略,对树立大国形象、构筑有利于我国的国际社会秩序有重要意义。

二、习近平政治语篇中的互文性

互文性概念由克里斯蒂娃(Kristeva)提出“在一个文本空间里, 取自其他文本的各种话语相互交叉, 相互中和。”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每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它吸收、借鉴并建立于过去的文本之上,互文性是“历史与文本的互相穿插。”但是,这种穿插和借用不是任意而毫无约束的,它要受社会语境和文化的影响。习近平的政治语篇非常重视使用“互文性”的语言策略,以灵活有效地传达意图,增强言辞的说服力。

(一)指称

指称是一种常见的互文性手段,它指与当前文本中的一个词语相联系的外界实体(事物、事态等) 。为了使自己的语篇更有说服力,习近平会在言语中指称一些容易激发听话者共鸣的事物或事件,此时的只言片语便可引出听话者丰富的联想和自我暗示,无需更多解释和说服,便可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以巧拨千斤”。

2013年9月,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内容涉及中哈关系和中国中亚政策。讲解国家发展计划并非易事,但习近平仅用了几个字就巧妙地解释了中方的政治意图,这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他指出:“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此语一出,一幅驼铃声声、心心相映、手足如亲的画面立即显现,其中所包含的政治相通、交通互达、文化共享的画面已悄然展开,使听者产生对未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局面的向往。“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国与中亚各国合作历史的指称使习近平的发言愈发形象而易于接受。

(二)引用

文本的生成,离不开前人话语和事例,绝对独创的语篇是不存在的。引用指当前文本援引或借用先前其他文本、名人雅句、格言俗语等其他言语,也是互文性的一种重要表现。习近平政治语篇之引用不拘泥一格,内容别出新意,既有对名人语篇的引用,也有对民生故事的涉及,其使用堪称精妙。

1. 名人语篇的引用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的演讲中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尖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采用听者所熟悉的名言,能迅速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并通过隐喻指出中俄关系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了考验,穿过了层层困难,患难与共。紧接着,他说:“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我们这一代人也读了很多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我年轻时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对俄罗斯文学家能如数家珍的政治家自然能赢得目标人群的尊敬,这体现了政治上的诚意。而习近平选择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引用对象,也有特殊用意。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的代表,一生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发展战斗不止,被列宁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是一位威武不屈、充满激情的革命文学家,是俄国一代青年心中的英雄人物。习近平的引用表达了中国对老一辈苏联革命家的尊崇,也表达了中国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一语双关,妙笔生花。

习近平对中文经典的引用多出自中国传统经典。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适度引用中国文化经典名句,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思想精粹的良机。当今,西方政治家在演讲中引用中国文言经典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如奥巴马曾引述“温故而知新”(语出《论语》,2009,上海),小布什曾借用“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语出《尚书》,2005,东京),这足以说明中国文化的思想魅力可以感染西方社会,并被世界接纳。

2. 民生故事的引用

除了对名人语篇的引用外,习近平的引用还有独到之处,就是对民间生活小故事的涉及,故事虽小,却意义非凡,能迅速拉近演讲参与双方的心理距离,作用显著。

习近平2013年3月在莫斯科演讲中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中苏人民友谊的故事,提到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在坦桑尼亚,习近平提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的热播,指出这有利于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墨西哥,习近平提到在中国教练指导下,墨西哥“跳水公主”埃斯皮诺萨和队友们在2011年泛美运动会跳水项目中大获全胜的辉煌。

跨文化语境下的外交演讲必须克服演讲者和听众间天生的距离感,双方社会生活各异,造成价值理念不同,而演讲的目的往往是输出观点,赢得理解,达成共识。因此,只谈大道理是行不通的,政治语篇还要有感召力、以情动人,习近平所引用的民间交往故事,通俗易懂但意义深远,融洽的气氛成为了后续主题展开的有效保障。

三、习近平政治语篇互文性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CDA)致力于探索语言的社会属性及语言在社会中的现实价值。在批评话语分析中,语言不仅是信息传播介质,也是社会实践行为,它从不同角度反映现实,并改变社会的进程,而这种改变是通过语言秩序的构建来实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政治语篇代表着国家立场,肩负着促进国家间友谊和社会全面合作的政治目的,但同时,各国的跨文化政治语篇都在潜移默化地向他国传递价值理念、树立国家形象、输出意识形态,以此来获得本国在世界上更高的认可度和话语权。对政治语篇的互文性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就是要研究语篇的当前语境和自身所处的权力关系是什么,语篇的互文性如何反映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在建构语言秩序并重构国际政治秩序的进程中发挥其实践价值。

(一)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国家形象的语境

对中国政治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首先有必要梳理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国的选择性报道中,每个国家都会按照本国的价值观去塑造和重建他国的面貌。不可否认的是,世界性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西方主流媒体手中,很多学者分析了西方主流媒体的话语霸权、歧视和失实报道等问题。马洪喜以《纽约时报》1980年到2010年关于中日领土之争的98篇报道为语料进行研究发现对中国立场完全支持的样本数为零,对中国立场完全否定的样本数为38%。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介绍称,在对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于2005年的243篇涉华报道中,客观报道四分之一,偏见报道占三分之一,在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描绘中,政府形象以中性和负面为主。缺少文化的共同认知、缺乏民众的有效沟通,加之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冲突,这些都增加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读和扭曲。西方社会通过自己勾勒的语言秩序塑造了不利于我国而有利于西方的国际社会秩序,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人权交流、文化输出、国际形象塑造等方面被贴上了很多负面标签,被迫处于“被动挨骂”的局面。

(二)习近平政治语篇互文性的实践价值

在话语权被西方垄断的国际舆论界,跨文化语境下的政治语篇正是如实反映我国思想、文化和树立国家形象的良机。在重塑我国的国际形象工作中,互文性正体现了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中国一贯坚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用事实证明中国形象被误读的事实。而互文性正是在构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话语秩序,语言上的融通代表思想上的一致。政治语篇的互文性表述了中国对世界优秀思想文化的尊重和接受,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的思想可以被世界所接纳。中西之间本无隔阂,而现存的西方霸权话语秩序却带来了误解。互文性的思维方式旨在向世界传递中国渴望消除隔阂,消灭歧视的期盼。同时,习近平独特的互文性叙事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政府关注民生,关注人权的一面。语言承载着思想,生动而富有建设性的政治语篇能够造国际社会中更有利于我国的语言秩序,进而提高中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重塑中国人的民族形象,这对构筑多边共赢的国际社会新秩序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 结语

在跨文化语境中构筑政治语篇,要肩负更多的外交责任,互文性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段,使政治语篇的构建更富于策略。本文通过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发现,在通俗生动、雅俗共赏的互文性辞藻之下,互文性存在的价值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意义,它有助于消除歧视,建立对话,消除误解,建立共识,“互文”带来的是“互信”。互文性的叙事可以传递国家间的认可,国民间的共同价值,彰显我国的文化魅力,有利于形成平等互惠的国际社会新秩序。

〔参 考 文 献〕

〔1〕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23.

〔2〕辛斌. 批评语言学: 理论与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127.

〔3〕戴维·克里斯特尔. 现代语言学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301.

〔4〕 Africa There is Hope 〔EB/OL〕. ttp://www.economist.

com/node/12381162?story_id=12381162, 2008-10-9.

〔5〕 Mieder,W.The Politics of Proverbs 〔M〕.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eonsin Press,1997.

〔6〕辛斌. 语篇互文性的批评性分析〔M 〕.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237.

〔7〕Julianne S. Reviving the Fourth Estate: Democracy,

Accountability and the Media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1-22.

〔8〕马洪喜.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日领土争端问题研究〔J〕.当代亚太,2012,(03):132-146.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跨文化交流互文性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英国执政党网络报对中式教育纪录片评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8:56:59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56:13
广告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09:48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考试周刊(2016年62期)2016-08-15 18:23:37
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解读
考试周刊(2016年26期)2016-05-26 19:08:18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