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木胜电影《扫毒》的美学风格

2014-04-29 15:01:28吕佳
理论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

吕佳

[摘 要]上世纪90年代凭借警匪题材电影声名鹊起的香港著名导演陈木胜回归其擅长的警匪动作片, 在2013年的岁尾带给我们一部充满着枪战、追车、爆破,颇有视觉冲击力的具有鲜明的港式情怀色彩的影片《扫毒》,影片残酷、温情却又充满血腥,暴力英雄们在担当社会英雄的同时又增加了道德伦理意味,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便是男儿间的铁血情义,江湖道义和家庭观念。这部跨越香港和泰国两地拍摄的大制作港片,有着不一样的震撼之感,让我们看到了香港电影的崛起和时代的进步。

[关键词]陈木胜;《扫毒》;电影;暴力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26 — 02

香港主流商业电影著名导演陈木胜曾说“我希望观众看我的电影好像坐过山车一样,带他们进入一个很惊险,很激烈,很澎湃的观影过程”。“精彩的场面,刺激的爆破场面,热血沸腾的群戏表演”是其美学风格的展现形式,他通过对暴力原有的血腥、杀戮展现出东方暴力之美的轮廓。对于陈木胜和港式警匪片而言,《扫毒》是一部有经典港片韵味的香港电影,既有《无间道》的气质又有《喋血双雄》的性情,也是一次对于以往港片的全面超越。

一、情深意重的港式情怀

男性之间的兄弟情义,几乎是战后香港电影的一个主题,从五十年代谢贤电影的“难兄难弟”模式到六七十年代张彻武侠片里的兄弟情,再到八十年代吴宇森作品,被一再的聚焦、放大,也成为港片的特色之一。《扫毒》颇有90年代港产警匪片的风格,叙事流畅,动作凌厉,但最终是以情制胜,极端考验下的兄弟情相当令人动容。

《扫毒》中,以三兄弟之间恩怨情仇的发展脉络为重头戏,将生死问题,用武戏的方式,呈现出文戏的戏剧冲突与感情挣扎来,是香港电影近几年来少有的诚意之作。天台对战一段,枪战之下,马昊天发自肺腑的道歉致意、苏建秋坦白私心跪地求饶,而张子伟处心积虑几年等的就是为了这一刻兄弟之间的以诚相待,当张子伟说出“我听到了这五年来,我想听的话”的时候,兄弟冲突瞬间化解、夫妻矛盾涤荡干净,继而镜头一扫,楼下古惑仔持刀舞棍杀到,将气氛迅速凝结,战斗意志再次升级。寥寥几分钟的桥段,融合紧张的剧情裂变,制造矛盾悖论,在生死选择上看似难为戏中人物,实则叩问观众自身。

马昊天在绝路选择苏建秋与张子伟的去留生死,则更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意味,马昊天在绝路舍己留人的高呼,再显兄弟情深。在妈妈病床上角色转换中兄弟三个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不管是警察,线人,还是毒贩,始终不变的是兄弟手足之情。《扫毒》最后的那场激烈的枪战,兄弟三人只有身负重伤的苏建秋再次在大哥马昊天的舍命保护下活了下来,这种情深义重的兄弟情掀起了一个情感高潮。

二、音乐情愫彰显铁汉柔情

在陈木胜的掌控下拍出近年香港电影少有的豪情壮志和兄弟情义,它更多延续的是八九十年代经典港片的男性情义传统。片中一曲郑少秋的《誓要入刀山》在重新编曲后,除了保留原有的豪气,加入了不少现代感,可以说是对现代兄弟情义的新诠释。歌词中“誓要去,入刀山,浩气壮,过千关,豪情无限,男儿傲气,地狱也独来独往返,存心一闯虎豹穴,今朝去几时还……”“愿与你,近一杯,聚与散,记心间,毋忘情义,长存傲气,日后再相知未晚。”歌声中缓缓勾勒出一幅幅回忆的画面,时间与空间交错的独特场面调度使三位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显得更加真挚深厚。用《誓要入刀山》贯穿剧情,用扎实的剧本做强势铺垫,用武戏硬朗、文戏抓人的电影节奏冲击影迷,《扫毒》里有一种“致我们终将崛起的香港电影”的战斗精神。

从三个人身旁的收音机里放《誓要入刀山》开始,三位即将生离死别的警察在此处争论谁是70年代末那部武侠电视剧里的“西门吹雪”,这种只属于孩童的游戏出现在山雨欲来之时的群戏里。“地狱也独来独往返,存心一闯虎豹穴,今朝去几时还……”,兄弟三人在影片的最后面对必死的绝境,却生发出一种一心赴死的豪迈,他们一边唱着歌,一边回首往昔,面对着一层一层包围上来的敌人,几个人却依然谈笑风生。在硬朗惨烈的腥风血雨中,那些柔情激荡的兄弟情义,甚有令人潸然泪下的情愫。正像片中张子伟(张家辉饰)所说:“《誓要入刀山》在香港堪称街知巷闻的金曲,也是一首‘情义之歌,很多人喝酒喝开心了,经常会一起很大声地唱这首歌,越唱兴致越高。”《誓要入刀山》在电影里被三兄弟反复的吟唱,这可谓是香港早年电影精神的强势植入。

三、暴力美学的展现

“暴力与美学自始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语,不知从何时起逐渐演化成一种流行概念、一种文化现象即暴力美学。”〔1〕 纵观陈木胜有关暴力美学的所有电影,几乎每一部的暴力镜头都并不让我们感觉像是《电锯杀人狂》、《邦妮和克莱德》那样,以杀人为盛大的欢庆和礼赞,以血腥的场面、暴力的镜头为噱头来满足潜在的观众施虐心理,以达到自我的商业目的,陈木胜的电影虽然也包含着大量的暴力场面,观众却能通过冷酷的血腥寻到美的根源。

陈木胜在影片中并不是要引导观众崇尚暴力、崇尚罪恶,相反他恰是通过这些人物描写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陈氏英雄们不是全民英雄,他们所拥有的不过是对道义、信义、情义的信仰,对生存的渴望,对心中信念的执着与坚守。这种最原始本位的角色描述无疑的增添了对社会救赎的能力与力度,以暴制暴也成为了这种救赎必然简洁直观的手段。这些暴力英雄人物的设计组成了此类影片的根基,使之构成港片经典故事模式。人们通过暴力式的结尾寻求到了一种心理的满足与慰藉,也使得暴力救赎社会的特点更加的凸显,这个特点在陈木胜作品里几乎都有体现。

四、非常规的暴力场面调度

统观香港影人近些年创作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片,应该说,相对于古装片、喜剧片、动作片等类型的冷饭热炒不进反退,警匪片几乎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不断向前探索的类型,而且无论是叙事层面还是心理层面其探索都有所得、有所成,更何况创作者们还将警匪片的题材拓展到了更多的现实领域,〔2〕陈木胜是香港警匪动作片的殿堂大师,他影片中的动作场面往往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纪实手段和逼真的音效刺激着观众的神经。善用多机拍摄,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演员形体的多变性与视觉美,对慢镜头的剪辑及与常规镜头的交织使整个画面凌厉。在场面调度上也经常运用非常规的手法,例如高低角度,俯拍角度,配合延宕的镜头停顿的画面,使影片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画面上我们看到上天入地下水,除了那些密集的枪炮和中弹的镜头,更多的是各种机位、运动拍摄出来的酣畅淋漓的影像。

在《扫毒》结尾处,有一场重头生死枪战戏,将三人的侠义之情、生死之交的情态展现而出。被大毒枭重重包围的三兄弟,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这种快意恩仇的情感令人感动;在张家辉中枪死去后,刘青云毅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古天乐最终完成了枪杀大毒枭的任务,这一画面采用了慢镜头的升格设计,演员与摄影机之间的调度进行了更加宽松的处理,在结局枪战的过程中完全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暴力的展现上完全体现了人物的多重性格,而这一慢镜头的定位也为我们展示出升格的美感,留下缓慢的理解而非匆匆一瞬,刻画出暴力的舒展舒畅之美。

五、港式桥段的经典再现

“从诞生至今,香港警匪电影已经走过了50个年头。从最初粤语残片的粗陋寡淡、一成不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新浪潮由警匪片打晌头炮,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一系列经典,香港警匪电影不但在香港生根发芽、百花齐放,还让港产电影在国际上声名大振。”〔3〕“然而,类型电影往往难以避开跟风从众、水准参差的‘宿命,加上盗版对电影市场的重击,香港经济动荡的影晌,大量杰出电影工作者‘西征以及优秀警匪片演员青黄不接,这一盛极一时的类型电影一度走入低迷。”〔4〕《扫毒》在品质和气质上都是经典的港式警匪片,有着很鲜明的陈木胜爆裂热血的质感。动作戏火爆出击,文戏精彩感人,除了枪战和飞车,还有兄弟情谊和英雄情义,怀旧情结横逸斜出。

以开篇的庙街扫毒戏份为例,导演准确的抓住这条几百米长的长街上的特质,展示出了港片以往熟悉的龙蛇混杂之感,又调动空间上演立体作战。那种对峙时的剑拔弩张延续到故事结尾,在陈木胜的把控之下,让影片成为了再好看不过的港片桥段集大成之作。港片的味道就在于此,有黑有白,还必须有现实中看不见,银幕上去放大的灰色地带,《扫毒》让动作片、警匪片的港式情怀得到了一次痛快淋漓的宣泄。

陈木胜作品中的人物历来传承了港片的精髓,都有着嫉恶如仇之感与舍生取义的姿态。兄弟齐心、尽忠职守,警与匪,卧底与内鬼,侦查与破案,案情越做越大、人物越陷越深、危机愈来愈险,故事情节的步步深入与环环相扣,给人一种紧张中的精彩,在这种节奏和情绪下,让每一次警匪交锋的破坏力都很爆烈。枪战、打斗都是锐不可当,抓人、追逐、决战在快速剪辑和凌厉动作的画面下重归往日港片真实、刺激之电影风格;重型机枪扫射、屡次爆炸场面火药味十足,次次的惊心动魄,让场面上不逊色于任何一部经典枪战警匪片。

《扫毒》是一部环环相扣,线索互相纠结,富于节奏感的精彩电影,影片内容充实,张弛有度,虽然剧情反转都在意料之中,却仍有出乎意料的精彩,不仅是2013年香港主流类型片的巅峰之作,更是2013年圣诞档最值得期待的华语片之一。《扫毒》重现了陈木胜在上个世纪就运用到纯熟喜人的动作片技巧,同时把港产警匪的狂暴质感和促人屏息的节奏,以及谍战片层峦叠嶂的逆转花招一气呵成。陈木胜大量运用慢镜头、停格和大特写,注重场面的节奏感, 在流畅的画面效果配合下让观众看清部分动作,使影像悲壮激越、刺激火爆。戏中,直升机开进画面对地面进行持续扫射的时候,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香港商业片崛起并对好莱坞技术大片望其项背的希望。陈木胜以成熟的影像风格和叙事方式、富有个性的动作美学特色维持着商业和艺术的平衡发展,《扫毒》使东西方文化深层次的融合走出了艰难而扎实的一步。

〔参 考 文 献〕

〔1〕赵澜涛.中国电影中的暴力唯美化〔J〕.电影评介,2010,(06):35.

〔2〕许乐. 香港警匪片创作新动向〔J〕.当代电影,2012,(03):116.

〔3〕〔4〕香港警匪电影能否实现复兴“三级跳”〔J〕.大江周刊(生活),2012,(12):56.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暴力美学电影
解读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19:37:20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03:26
论主机游戏《战神》中的暴力美学
戏剧之家(2016年18期)2016-10-27 11:27:49
杨争光小说的暴力美学及表现
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戏剧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1:42:24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6:07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4:58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0:22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24:36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