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的咏春拳,进口转外销

2014-04-29 13:58唐姗姗
方圆 2014年4期
关键词:宗派咏春咏春拳

唐姗姗

马克的中国弟子数目有限,倒是对中国文化抱有兴趣的美洲人和欧洲人成为马克弟子的重要来源,马克的咏春变成了进口转外销

北京冬末的清晨呵气成雾,马克那张高鼻深目的混血面孔有点疑惑,在他斜前方45度10米远的位置,《方圆》杂志的摄影记者为寻找合适高度,和他蹲了个类似的马步。马克说:“我每天早晨都要扎马步1个多小时,一动不动,有什么可拍的呢?”

从长相到性格都很西方的马克有个地道的中国名字叫李冠华,他的华人父亲久居德国,开过武馆,家传蔡李佛拳。马克后又拜师叶问的外孙卢文锦,是卢文锦为数不多的习得全套叶问宗派咏春拳的弟子之一,香港、日本等武术类刊物对此均有报道。

出师之后,马克辗转来到北京,在这里开馆教拳,他认为在北京武术界,自己的叶问宗派咏春拳可谓正宗,应该会收到不少弟子。到了北京,马克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有些要学咏春的中国人,看到我就打退堂鼓了,因为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外国人,一个外国人怎么能把中国的武术教好呢?”

马克的中国弟子数目有限,倒是对中国文化抱有兴趣的美洲人和欧洲人成為马克弟子的重要来源,马克的咏春变成了进口转外销。

按照马克每天教拳的时间表,他下午在自己的公寓里教课,晚上还会去东直门的一家健身房上课,每节课的学生几人到十几人不等,黑发、棕发、金发相辉映,汉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上阵,可谓一景。除常规课程,马克也开设了一些体验性质的课程,一般来学习的都是些来京旅游的外国人,马克通过一两节课告诉他们咏春是什么,并教几手防身的招式,有点文化推广的性质。

除常规课程外,有些人工作太忙,还可以选择一对一的课程。部分学拳的人专挑这样的一对一课程,拒绝和其他人一起上课,马克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认为,一对一和一对五的教学并无任何本质的不同,更何况学习武术过程中,合作非常必要,例如叶问宗派咏春拳的黏手练习,离开同伴就无法练习施展。“不过我还是会上私人课,但收费很贵。这个贵不是因为他这样会学到更多,而是因为他自持身份不肯合作,违背了武术的精神。”马克说。

在马克的外国弟子里,他比较喜欢德国的学生,“他们很守时,北京的堵车对他们按时上课没有任何影响”。跟随马克时间最长的是一名叫尼尔斯马克格拉夫的德国小伙儿,在马克这里学拳已有5年,非常勤勉,现在他都可以上木人桩了,要知道这是咏春拳小有所成的人才能够使用的。

2008年,电影《叶问》的上映使得叶问宗派咏春拳更广为人知,马克也找了一个大的电影海报挂在墙上,正对着的另一面墙上则是卢文锦、马克父亲、马克等人习武和接受采访的相片,有客来访时看看,自己闲暇时看看,也颇有意思。马克在名片上将“国际中国拳学院、叶问宗派咏春拳”的字样印得很大,还引起了其他叶问传人的不满,他们认为习武之人要谦和低调,打广告有失节气,不过马克不认为这是宣传;“时代不一样了,我只是实话实说,习武的人本就越来越少,如果别人不知道我们,学咏春的人会更少。”

《叶问》带来的咏春潮并没有对马克产生实际上的影响,确实有些人慕叶问之名来上课,不过来了几次也就不来了,“他们本认为,学咏春是很轻松愉快的,就像健身一样,而实际上习武是很苦的,所以上了几堂课以后,我的一些学生都跑去学肚皮舞了……”马克调侃而又困惑地说。

在接受采访时,马克用大段的时间试图向记者解释,到底什么是武术,他认为中国的武术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搏击竞技都不同,“无论是柔道、跆拳道、泰拳,都会造成人体损伤,而中国的武术目的不在于竞争,而在于合作以及寻找人内心深处的强大潜力,更是一种自我修养。并且中国武术注重整体概念, 也是和中国文化相一致的, 它是其他的拳种中所没有关注的。”不过马克教学的难处在于,他的学生看不到这点。

“你和李小龙打谁会赢?”“我练多久才能会轻功?”“叶问和宫二的绯闻是真的么?”这些是马克经常遇到的问题,虽然中国电影已尽力表达武术的本质和精髓,但华丽的打斗场面勾起的人们八卦与窥私的心理,使得那些江湖争霸、儿女情长的东西比武术的严肃说理更吸引眼球。

据马克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咏春拳由叶问带到香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叶问的徒弟把它带往德国,从此在欧洲快速发展,多国特警都采用它作为一种防身拳术。马克告诉记者,其他国家学习咏春拳的人越来越多,“叶问宗派咏春拳,我可算是第二代,如果我能培养出第三代技术全面、功夫扎实的外国弟子,也很好。”

猜你喜欢
宗派咏春咏春拳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译注(四)
辽朝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译注(三)
咏春拳
咏春
黄茑咏春
咏春社团推动武术“非遗”进校园上海师范大学咏春社团成立
传统武术“咏春拳”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策略
重“流派”、弃“宗派”与讲“学派”
假金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