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淑珍
【摘要】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中包含思想品质和知识技能两方面,而在知识技能方面处于首位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就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 开放教学;创新工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当前教改的核心问题. “创新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是这些年来我们所共同研究的课题.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实施开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一种极其重要和有效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从课堂上做起,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问题开放
“提问”是数学创新的重要标志. 学生在数学上可以提问题,善于提新奇的问题,会做“学问”,而不仅是重复别人的工作,重踏前人的足迹.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一名学生问:“老师,12 - 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 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 - 9 = 3,这样做可以吗?”听了这一解法,老师为之一震,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解法不但合理,而且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又如,在一年级北师大教材的“统计”一课教学时,学生根据所填统计图和统计表提问:“□比△多几个”“什么图形与什么图形的个数同样多”“○比□少几个”“○比△少几个”“□与○一共几个”“□比☆与△的和少几个”“四种图形一共几个”等等. 一年级学生能提出这类拓展问题,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深度进行了挖掘,从一开始就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诸如上述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出现. 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 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二、解题开放
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征,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容易激发和推动他们勇于创新.
1. 解法开放
在提出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尝试用多种方式,合理、灵活地进行解答.
例如,在计算7 + 7 + 7 + 7 + 7 + 7 + 3时,学生头脑中就出现和运用了“无中生有”“借鸡下蛋”“在假想中运算”等各种思维方式,展示出各种解法:① 7 × 6 + 3,② 7 × 7 - 4,③ 3 × 7 + 4 × 6,④ 8 × 3 + 7 × 3,⑤ 7 × 5 + ( 7 + 3 )……
2. 解题策略开放
所谓解题策略,就是解答问题的方案. 解题策略的开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得到思维训练.
例如:“一张方桌面,割去一个角时,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这样的题目,如果按常规思考,学生定会想到4 - 1 = 3,但此题中的“割去一个角”是一个开放条件,割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如下:
很显然,剩下部分可能有5个角,或4个角,或3个角.
三、教学开放
例如,一位数学教育家,做过一个实验,他给小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河的一边,有一群牛和羊,其中牛38头,羊42头,一位船工要用船将这群牛和羊运到河的对岸. 问:船工的年龄有多大?使人感到惊讶的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有答案,而且大部分同学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船工40岁. 特别是刚刚学过平均数的同学100%的回答是40岁.
对于此“风马牛不相及”的数学笑话,应警醒的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教会学生怎样将数据带进公式,而应重新搭建数学教学模型.
例如,学生刚刚学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下式)时,首先要解决的不是怎样算的问题,而是为什么要这样的问题. 具体地说,为什么要用乘数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被乘数,乘得的数为什么还要相加?这既是重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只依靠单纯地讲解例题是难以奏效的.
设计生活实例,类化数学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 根据上题,设置这样一个“故事”:小明的妈妈买来13个鸡蛋,想用秤称称重量,可是秤盘小,一次最多只能放10个,妈妈认为没有办法了,你们能帮帮她吗?
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说,可以先称10个,再称3个,然后把10个鸡蛋的重量与3个鸡蛋的重量加起来就是13个鸡蛋的重量.
这个用两次称蛋的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算理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是根据数的可分割性与可聚合性来完成这一实践过程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开放数学教学,擦出智慧火花,结出创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