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少华
[提要]船工饮食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系,学界较少论及。本文在记录、整理乌江船工饮食文化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船工饮食文化具有平民性、地域性、民族性和行业性等主要特征。船工饮食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船工饮食文化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素材、动力源泉、精神内涵和丰富的知识。繁荣船工饮食文化以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举措包括对船工饮食文化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搜集、整理和研究,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船工饮食文化,开发船工饮食产品,开发船工美食旅游,开展船工饮食文化线上线下主题展览和宣传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我们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起抓,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议题近几年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研究者从本体论角度探讨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1]、内涵与实现路径[2]、意义[3]、指标体系[4]、层次结构[5]、特征与短板[6]等;从其他事项或群体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系角度进行了论述,包括公共文化[7]、媒体[8]、乡村振兴[9]、农民[10]、残疾人[11]等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系。而探讨传统行业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系的研究成果则鲜见。
传统的船工饮食文化作为传统航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流域内各族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乌江是长江南岸的主要支流之一,全长1050公里,落差为1700多米,滩多、水急,号称“天险”乌江,故而乌江船工饮食文化是颇具典型性的航运文化。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乌江流域各民族船工口述史研究”的资助下,我们于2015年至2021年持续对乌江流域尚且健在的、以推桡拉纤为主的木船老船工的传统饮食文化进行了口述史的记录、整理和研究。因此,本文将以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为案例,探讨传统航运文化与流域内各族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
行业文化是被行业成员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12]从行业文化发育状态和内容特质的角度对乌江船工饮食文化进行亚类归属研究,它分别属于衰退型行业文化和传统型行业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在饮食生活中创造产生的饮食观念、行为、技术及其饮食产品总和,人类通过自然选择、约定俗成与环境最相适应的饮食生活方式。[13](P.4)乌江船工饮食文化是以乌江船工为主体创造的传统行业饮食文化之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类型。本文所辑录的原生态的乌江船工饮食文化的口述资料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船菜在春秋时期即具雏形,在明清达到了鼎盛时期。[14]船菜在形成初期主要用于船工自食,后来逐渐分离为船工自食类船菜和商业经营、宴饮类船菜。船工自食类船菜基本延续了最初船菜简便、朴实的平民化风格,商业、宴饮类船菜则发展为丰富、豪华和浪漫的风格。乌江船工饮食则属于前者,乌江船工饮食就地取材且食材种类不多,因陋就简,烹饪技艺比较简单,有专门的火夫即厨师。船工们的饮食就是粗茶淡饭,用于果腹充饥和维持体能以持续进行船运活动。因为在乌江的木船运输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加之船工受到船老板、管事、把头、袍哥等地方势力、解放前的反动政府等各种邪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再加上乌江航运条件非常恶劣。故而乌江木船船工的生产效率很低,饮食质量很差。
船工冉茂吉(男,1933年生,武隆区羊角镇人)说:“菜就只能吃一些干净菜、白连渣为主,干净菜就是青菜卤的,白连渣就是打的菜豆花,其他别的是吃不到。” 所以,在旧社会乌江船工的饮食数量少、质量差,处于温饱边缘以勉强维持生存。
乌江船工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与乌江流域所在的云贵高原东部和武陵地区西部的饮食文化、人文风情、自然地理环境等地域性的人文和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如选取的食材、食品的制作技术、饮食相关的价值观念等,都与乌江流域所在地域具有相关性和相似性。
火夫船工杜国发(男,1930年生,彭水县郁山镇人)说:“我主要就是在涪陵买的一些老青菜、干青菜、豆腐干这样那样的……买点杂菌啊、买些干巴菜呀,主要这些放嘚”。这些食材、菜品都是具有乌江流域地域性特色的船工饮食。
乌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区域是贵州和重庆的民族地区,包括土家族、苗族、彝族、回族等。不同河段、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船工的饮食文化又有差别,许多船工在船上吃饭则更习惯于本民族的饭菜类型和口味。
苗族船工游荣利(男,1962年生,黔西市新仁乡人)说:“我们这些地方爱吃牛肉,那相当爱吃牛肉。我们最小的时候,是每个逢年过节都杀牛”。位于乌江上游典型苗族地区的打鱼船工,他们有嗜吃牛肉的习俗。因此,牛肉也进入了船工饮食。
乌江船工饮食文化除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色外,也具有其他流域船工饮食文化的共同性特征。传统的木船船工饮食共性特征主要包括:饮用水即是江河水;饮食地点主要是在船上;餐数可能多于三餐,即少食多餐,吃得太饱可能伤害身体,甚至把肠胃或者肚子挤爆等。
船工易世禄(男,1923年生,武隆区羊角镇人)说:“拉龚滩要起码四五个月才拉得拢①,那个面面饭一直吃拢龚滩,那个苞谷面带四五个月,那个虫啊长的恁个长分根根②价的个③”。船工长期在江河上漂泊,吃发霉变质的饭菜是常有的事。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普遍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15]乌江流域内不同区域之间、乌江流域与其他区域之间存在各族群众精神生活的空间不平衡,部分区域发展不充分。[16]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为代表的航运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于实现流域内各族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多样化的重要价值和功能;流域内各族群众实现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为代表的航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乌江船工作为旧社会最底层的从业者,其艰难困苦的饮食生活,体现出的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为今天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绝好的素材。船工易世禄(男,1923年生,武隆区羊角镇人)说:“过去拉船的叫‘扯船子’,就是家庭搞不住的。过去有两种人最苦,一种是‘扯船子’,一种是挖煤的。‘扯船子’是死啦的没有埋,挖煤的就说是埋了的没死。”船工的饮食也非常简单,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可以作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动、鲜活的材料。如与乌江船工饮食文化密切相关的器具、食品,包括锅、碗、瓢、盆、筷子、灶台等。而一种名为“油蚱蜢”的乌江船工菜品,能够很好地体现船工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船工胡代林(男,1950年生,武隆区羊角镇人)说:“‘扯船子’们吃的一种东西叫“油蚱蜢”,放少量的油,炒脆又不炒糊的干红海椒,过去‘扯船子’用它做下饭菜,除风湿,人又热和④,也拿来做下酒菜。”这些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中的艰苦朴素等文化因素,可以成为开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产品的上好素材。
乌江船工与惊涛骇浪进行搏斗,在“天险”乌江中拉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故而他们把自己称为在血盆里捞饭吃——吃“血盆饭”[17]。他们拉纤的过程中表现出团结互助、勇敢坚毅等优秀的精神品格。
船工们被称为“吃武力饭”,就叫作“武力找来孝和⑤吃”。他们之间表面上不断在争吵,实际上他们都不记仇,甚至这本身就不是仇恨,争吵之后他们马上就和好如初,依然是生死相依的兄弟伙,船工们顿顿都高高兴兴地在一起吃饭,他们之间是貌离神合的关系,这就表现出船工们团结、大度的性格特征。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船工冉茂兴(男,1929年生,武隆区羊角镇人)说:“所以弄船的人呐,就说武力找来孝和吃,吃东西了就算了。再大的矛盾,来来来,管他吃酒也好,吃好菜也好,大家都来吃。”他认为唱戏的则相反,是“孝和找来武力吃”。船工郭祖荣(男,1933年生,武隆区江口镇人)说:“像唱戏的就是孝和找来武力吃,他吃饭的时候个人跍⑥到旮旯边边吃哦,他就怕别个放闹药⑦,放栳药吃了声气⑧没得,唱不出来,唱不出来他就赶不到别个噻。”这些行业和地域特色浓郁的船工饮食文化精神,可以以生动、灵活的文化形式助力流域内的各族民众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乌江船工饮食文化在解放前后的纵向变化和进步,船工饮食质量的大幅提升,再次有力地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在旧社会,招待拉船的饭菜非常简单。船工王廷文(男,1936年生,涪陵区荔枝街道人)说:“吃苞谷面炒米煮干饭嘛、稀饭啦,舀碗米汤水啊下点叶叶噻,不像现在三菜一汤咯。”解放后,船工们进入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他们的饮食大为改观,打流水鱼的船工罗伦贵(男,1953年生,黔西市素朴镇人)说:“出去打流水鱼的话,带米、菜、油。可以在当地买,但那就爬坎,背起去卖鱼后就买起来了嘛,割肉啊、买油啊。有的就在那点煮饭。”由于受到解放前的旧社会极端贫困的条件和极差的基础的持续影响,以前大家庭里子女多,吃饱穿暖都很难办到,现在政府进行精准扶贫以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工杨学文(男,1951年生,黔西市五里乡人)说:“我那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那些没得书读,都没进过学校。那哈儿,我们老人死归一⑨,然后那哈儿娃儿也小……没得书读。然后我孙孙那辈,他们现在都在读书,这些年读书条件好了”。
这些乌江船工饮食文化纵向变化、提升的典型案例,可以让人民群众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流域内的各族民众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巨大的精神源泉。
船工饮食文化是江河文化、码头文化、航运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关于乌江船工饮食的系列民俗文化,包括饮食行为禁忌文化、饮食语言禁忌文化、饮食祭祀文化等,表达船工们消灾、祈福与向善的文化和社会心理。
乌江船工的饮食行为禁忌文化包括与饮食相关的生产行动类民俗,火夫船工杜国发(男,1930年生,彭水县郁山镇人)说:“还有就是拉乌江要吃四顿饭,拉长江要吃五顿饭。因为不敢吃饱了,吃饱了怕把肠子压断了。”
为了行船过程的顺利,船工们推崇语言禁忌文化,这是与船工相关的语言禁忌类民俗。船工袁子乾(男,1953年生,思南县关中坝办事处人)说:“碗啊、铲子啊这些,都是喊其他名字,和我们在屋头喊得不一样。在船上就是不允许喊这些,特别是在出航的那天早上就更忌讳。”船工田宝荣(男,1941年生,沿河县团结街道人)说:“也有些特殊的叫法,筷子就是篙杆噻。” 船工刘官儒(1937年生,思南县关中坝办事处人)说:“碗不能扣过来,‘扣’就是‘翻转’,不能浪个⑩。”
乌江船工饮食祭祀文化内容丰富,其中包括造船之前、新船下水、开船之前等都要用鸡血和鸡毛来祭祀。船工冉崇辉(男,1935年生,酉阳县龚滩镇人)说:“开船就是要把菩萨敬了再开船,就是说你走哪儿都很安全。以前鸡不是有一个长冠吗?你嘴巴一咬就咬正中最高的那一个鸡冠噻,我给你钱纸,就把它再按一下。流一点血敬菩萨,船要挆开了,这就是考虑船的安全和人的安全,就烧钱化纸。要在船脑壳上烧纸,鸡又没杀死,你只是把它的长冠咬了。那个鸡毛,只是弄一点血在上面,就是鸡毛沾鸡血粘在船舷上。”
对于船工的饮食民俗文化,我们要去除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们当代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服务。与乌江船工饮食相关的祭祀、禁忌等民俗文化具有道德教化、社会治理与文化传承发展等功能,对于培养民众的道德意识、规范民众的思想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关于乌江船工饮食文化的民俗内容,在当下可以增长人们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积极向善,趋利避害。
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间是方式与目的的关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够为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提供方向引领和技术指导;传承、发展和繁荣乌江船工饮食文化,能够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不竭源泉和发展动力,能够积极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乌江船工饮食文化是方式和手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目的。我们要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多样化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等,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使人民群众有更美好的精神文化享受,不断激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满足感,[18]以此促进流域内各族民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下面我们将探讨繁荣乌江船工文化以促进各族民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举措。
乌江船工饮食文化所包含的内涵十分广泛。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乌江流域人力纤夫基本上被机器动力代替以后,乌江人力纤夫也就退出了航运历史舞台。而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与该流域岸上居民的饮食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与其他河流的船工饮食文化相比较也具有独特性。随着乌江船工退出历史舞台,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也就逐步衰退甚至消失。现有的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主要留存于船工的记忆中或者历史文献中。
我们要对健在的乌江船工进行饮食文化方面的口述史资料搜集、整理,或者让健在的木船炊事员现场操作演示船工菜,对这些关于船工饮食的口述史或者操作演示进行视频、录音、照片等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并转化成数字资源进行永久保存。船工易世禄(男,1923年生,武隆区羊角镇人)说:“拉船的人吃面面,那个藤藤菜拿来晒干了,老板他是节约噻……是我要不要说的一盘人这大个瓦钵钵连渣闹,告水都没得多的”。对于诸如此类的乌江船工饮食,则可以采用数字化保存其相关资料。这样就能够为流域内各族群众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保留下珍贵的饮食文化资料和宝贵的素材,为更好地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乌江船工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待乌江船工饮食文化,则要让它们走上当今百姓的餐桌,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活态传承,而不是躺在文献的故纸堆里“睡大觉”,或者是随着老船工的离世而慢慢消逝。
例如,船工冉茂吉(男, 1933年生,武隆区羊角镇人)说:“旧社会的时候,那个日子是很苦的,吃的饭就是两造饭,就是那种把米和苞谷和在一起煮的饭。”这些粗粮类食品,对于今天营养普遍过剩的百姓来讲属于绿色的、健康的食品,是时下的饮食新宠。倡导部分绿色的乌江船工食品重新走上人们的餐桌,这是对乌江船工饮食文化的活态传承,也是乌江船工饮食文化最可持续的传承方式。各族民众吃了健康的、生态的饮食,就会有更加旺盛的精力和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绿色餐饮、健康餐饮本身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此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将乌江船工饮食开发为市场化、标准化的饮食产品,是对乌江船工饮食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方式,也能够在现代社会更好地发挥其经济、社会、文化功能,为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目前,乌江流域船工饮食还未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开发。一些流域船工饮食的产品开发已经比较成熟,如运河船菜产品开发,其成功经验可资借鉴。船工张鹏(男,1963生,德江县潮砥镇人)说:“我们去远处打鱼的话就要在那哈休息一晚上,碗筷什么都要带一路,我们没带其他的菜、肉,就是带点酱油和辣椒。在船上煮饭吃,一般是煮面条吃啊,因为这个快点。我们想吃鱼的时候,各人又杀条鱼来煮面条,我们都是吃那个鲤鱼和白甲,一个人可以吃斤把。我们的做法很简单嘛,鱼宰成坨坨,就是弄鲊海椒,就是那个猪油哈酥了过后,掺点乌江河的水煮,那个水比现在哪样佐料煮的都好吃”。例如,将乌江鱼开发成鱼干、鱼罐头、麻辣鱼等各类生态饮食产品,通过传统媒体、电商、自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和营销,可以扩大乌江船工饮食文化的影响力和提高乌江船工饮食产品的效益。这种以开发乌江船工饮食产品的方式来发展物质文明,为各族民众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物质条件与实践经验。
乌江船工美食旅游开发的具体方式包括开发乌江船工美食餐馆或美食街区,或者是美食旅游商品。乌江船工美食旅游开发的模式包括船工主题美食旅游和船工节庆美食旅游等。
开发乌江船工美食旅游商品可与开发乌江船工饮食产品相结合。而开发乌江船工饮食风情生态文化旅游,则可以在乌江沿岸的古镇、新兴城镇、旅游景区等地设置乌江船工美食主题街区,或者单独打造乌江船工美食旅游古镇或美食旅游村寨,如在全国首个纤夫文化的主题古镇——羊角镇即可专门打造乌江船工美食街区。龚滩古镇有船工主题餐馆,曾经是新时代船工、现在是船工主题餐馆老板的冉茂生(男,1969年生,酉阳县龚滩镇人)说:“我这个饭馆的话,实际我们开馆子都开得早,在搬迁的阵儿我们都开过馆子,我们在新街租的房子,租别个的房子嘛。过后搬迁嘛,就自己修房子。修了过后,等于说我老汉儿那个时候是在龚滩,就是说搞那个旅游,他也是算是先驱者。后头,我老汉儿过世了嘛,为了就是说两爷子感情很好噻,就是为了纪念他嘛,我就把这个馆子直接取名为‘老船工客栈’。”但他还需要扩大客栈规模,需要提高船工主题客栈的知名度。可以原生态地经营乌江拉纤、打鱼、渡船以及船工的主食、副食等饮食,也可以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将船工美食旅游的内容延伸到乌江沿岸各种生态的、家种家养的、野生的动植物食品,这也是当下最受欢迎的美食旅游类型之一。
游客到此可以品尝乌江船工美食,也可以学习关于乌江船工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领略孕育乌江船工美食的古镇、古村和乌江风情。景区景点的船工或者村民,则可以通过开发、经营乌江船工美食旅游产品增加经济收入,还可以在与游客交往互动中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开阔眼界。这些为游客和目的地的各族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船工美食旅游本身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这些方式逐步达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在乌江流域各族老船工们生活的社区建立村史馆、镇史馆、村镇文化中心、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各级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展出包括船工饮食文化在内的流域文化资料和实物。
笔者参观了涪陵区白涛镇三门子村名为“三门归舟”的村史馆。村史馆内展出了丰富的图片和实物,包括乌江船工的炊具——鼎罐,度量粮食的木制器具——升子等。村史馆里面还展出了鱼这一食材的来源图片——传统的木船捕鱼图片。我们参观了贵州省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村史文化馆”,里面展出了既是运输工具又是火夫船工“厨房”和“餐厅”的多功能工具——木船等实物,还有饭甑等其他与船工饮食相关的实物和图片资料。
除了利用传统的图片、实物展示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线上乌江船工饮食文化展览和宣传,包括利用微博、微信、APP、抖音短视频等多种现代高科技平台进行线上展览和宣传。还可以利用舞台剧、电视小品、民族乡村新民俗、广场舞等形式进行乌江船工文化的宣传。运用时下最受欢迎的短视频进行展览推广,如聘请知名美食主播进行推广。多样化的乌江船工饮食文化展览和宣传,可以让各族民众增加船工饮食文化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逐渐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之,各种类型的乌江船工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传统的纤夫为主创造的乌江船工饮食文化,因为纤夫这一职业的消失导致船工饮食文化快速衰退和消失。采用多种方式保护、传承和发展乌江船工饮食文化,对于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手段和技术来保护、传承和发展乌江船工饮食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各族民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注释:
①拢:乌江船工行话,音“拢”,意为“到”。
②根:乌江船工行话,表示虫子的量词,意为“条”。
③价的个:乌江船工行话,音“价的个”,句末语气词,无实意。
④热和:乌江船工行话,音“热和”,意为“暖和”。
⑤孝和:乌江船工行话,音“孝和”,意为“气氛融洽,彼此亲密友好”。
⑥跍:乌江船工行话,音“跍”,意为“蹲”。
⑦闹药:乌江船工行话,音“闹药”,意为“毒药”。
⑧声气:乌江船工行话,意为“声音”。
⑨归一:乌江船工行话,音“归一”,意为“结束”。
⑩浪个:乌江船工行话,音“浪个”,意为“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