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
新课程、新理念是当今教育的新课题,在这新旧教育理念交替之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数学素养的培养越显其重要性,因为数学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着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用以解决身边的问题,关系着学生的素质问题,关系着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的问题. 而我国在数学教育上却忽视这种情况,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教育的功能是为人类服务这一“人本”观念.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首先,是将数学问题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将所学的基础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计量单位米、分米、厘米时,不能只介绍书本里的那点知识,应让学生用米尺、卷尺、皮尺、学生尺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量出书本的长宽、文具盒的长宽、教室的长宽高、操场的长宽等,使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米、分米、厘米,知道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从而培养学生测量的实际能力,用所学的计量单位米、分米,厘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采用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解决路程问题的方法时,学生知道“路程 = 速度 × 时间”这一公式,那么,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在生活中所常遇到的问题:一个人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前进,先步行2小时,另一个人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骑自行车追赶,问:骑自行车的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步行的人?首先,我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分析出追的人与先行的人所走路程是相同的,并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用步行人所走的2小时的路程除以骑自行车与步行人的速度差即可,也就是4 × 2 ÷ (12 - 4).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而不能搞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学习兴趣,就是用其身边的事例,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来解决,使学生参与进来,积极探讨、研究、发现,并学会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列举了下列数字,让学生找出规律:
① 2,34,16,10,18,28,190.
② 96,93,141,36,342,171.
③ 5,10,45,20,35,175.
让学生先观察第一组,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数的特点:都是偶数,都能被2整除,再让学生归纳出末尾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接着再对第二组进行观察,发现这些数有奇数有偶数,不好找规律,学生中还是有人提出这一组数中每个数的数字之和正好是3的倍数,从而总结出:只要是每个数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接着,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5个能被3整除的数字(不低于5个,每个数不低于4位数),学生通过动手亲自设计,检验这个规律的正确性,加深了理解. 最后,第三组数字的规律也很方便地得出,末尾是0和5的数字都能被5整除. 在这时,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字有何特点,再让学生观察、分析后,发现只要末尾为零的数字就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推而广之,学生又找出了既能被2和3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为30的倍数.
通过上述方法的训练,既使学生学会了数学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能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达到了“人本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