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侠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内容之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五位一体;社会有机体;历史合力论;实践基础;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16 — 03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日趋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经历了“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 “四位一体”布局。2012 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思想的提出,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深刻揭示了社会系统的实践本质、有机生成和运行规律,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重要的哲学基础。
首先,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多种社会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意义上对社会有机体概念的首次明确表述是在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哲学的贫困》,在文中提出“社会机体”这个概念的, 他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①在这里马克思明确说明了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体的社会形态的意义上的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的整体性思想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显著特征。
其次,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结构,1867年的马克思在为《资本论》第一版写的序言中又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②
这段论述十分清晰地告诉我们,即社会有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活动着的大系统,其中有由不同要素构成又有不同功能并不断运行着的众多子系统,这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发展理论揭示的一个重要特点。
再次,关于社会有机体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要素很多,但最基本的要素是自然环境与人。所谓自然环境,就是进入人类社会的那部分自然界。“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③可见社会作为活的机体,不是由各种构成要素机械地结合起来的,而是按照一定次序建立的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时,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
最后,社会各要素是怎样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呢?这个探索任务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晚年完成的。1890 年9 月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首次提出“历史合力”的概念。“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 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 即历史事变, 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但是, 各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 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 一个总的合力, 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 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 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④恩格斯在“历史合力论”中首先肯定了经济的作用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最终的根源的意义。同时, 恩格斯又认为, 经济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不能否认其他上层建筑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由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不是由某一个单独要素的独立力量而形成的,任何一个个体力量都不能游离于整体力量之外,它们只有存在于力的整体之中并处于彼此协调互促的关系之中,才能最终为历史发展的合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 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理论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由推动社会发展的多个要素构成,而各要素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一体”中,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以9.8%快速增长,尽管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所放缓,但依然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根据IMF预计近两年仍会以高于7%速度增长,大大高于美国及欧元区的增长预期。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开始得到重视。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所处的地位及面临的诸多问题,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述: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而其中遇到最为严峻的挑战:一是从国内来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早在2011年,著名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也发布了年度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挑战正在不断加剧。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频发;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也日益凸显;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治理虽有改进,但进展缓慢。中国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意识和行为均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的环境、环境法治和环境正义,在企业污染面前,正接受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绿皮书(简称绿皮书)对中国生态环境进行了科学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环境竞争力得分为48分,在全球133个国家中排在第87位。其中,资源环境竞争力14.8分,排位第89名。中国的生态环境竞争力得分仅36.1分,在全球133个国家中排位第124名。二是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面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资源尤其是一些大宗资源性商品定价权遭到发达国家垄断集团操纵,致使资源型产品成本上升,两头在外型企业形成强大压力;各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国际投资成本上升;同时,近些年来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呈上升趋势,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更是加大了中国合理利用全球资源的保证持续高速增长成本和难度。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遭遇各种风险不论是从种类上还是从数量上的几率都将大大增加。中国经济转型是必由之路。而中国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走自己的路。这一切都要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动力机制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总布局的理论依据。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正是因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一系列著名论断。正是由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重要论断。也正是由于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出发,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要论断。也正是在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到尽管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以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尽管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经济总量仍然排在世界中下位。同时,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正是基于以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实际问题清醒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英明决策 。成功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妥善处理社会关系的同时,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在永续发展的意蕴中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昌盛的“长远大计”。
其次,中国共产党作为学习型政党其创新能力是不断深化总布局认识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30年成败得失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对布局作了突出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两个文明”理论架构进行了大胆突破与创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理论再次创新。随着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重要指导思想,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党共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又进行了重大创新。在对中国社会发展清醒判断,并依此作为总依据,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提出了“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再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是对总布局不断深化认识的不竭动力。党章总纲中载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要求我们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全社会的利益,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致力于全面实现、维护社会的团结与和谐。突破了阶级局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决不是把人只当作手段,而是把人作为根本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所讲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包括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所在阶级的利益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之源,力量之泉。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正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制定出科学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不是一个闭合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也会继续深化和拓展。
〔参 考 文 献〕
〔1〕 李秀林.李秀林文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曾红宇.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亓静.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看五位一体总布局〔J〕.临沂大学学报,2013,(05):49-53 .
〔4〕 宋素琴,黄静波.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特征及意义〔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5):43-45 .
〔5〕潘丹丹.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N〕. 光明日报,2012-09-23.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