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放”相辅,教学有法

2014-04-29 20:23:57毛家蕊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激活引导

毛家蕊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较中,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水平,需要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也就是“扶”着走。但是如果一直扶着舍不得放,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跟随老师的讲解亦步亦趋,随声应答着老师的问题。课堂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很难有独立阅读的体验。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因而正确处理教学中的“扶”与“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激活文本,激发学生,引发学生感受。通过互换角色,让学生融入文本情景;巧设问题,让学生在冲突中激起思维的火花;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驰骋想象。其次是善于引导,让学生的感受由浅表向深入,由散漫到凝聚,收效很好。

【关键词】激活 引导 重导 放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材精讲解读,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认真扶着走是很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发现,老师们常常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跟随老师的讲解亦步亦趋,随声应答者老师的问题。课堂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很难有独立阅读的体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放”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地去阅读,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文本走入他们的心里,让他们在阅读中张扬个性,享受学习的乐趣。因而正确处理教学中的“扶”方法与“放”的度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激活文本,激发学生,引发学生感受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精讲分析之后通常会提这样的问题:“通过朗读,你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有何感受,请美美的读出来。”此时会出现的情况有:长久的冷场;零星的几个人说;说的内容局限于文本,受制于某种思维,僵化、套化……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老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来源于老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却一定要把这种体验通过学生的口里说出来,学生无感或感受枯竭,也就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更无法美美地读出来。只有激活文本,激发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的感受。

面对一篇文章,找不到切入口就好比无从下口,如果在备课中充分研读文本,根据学生实际,找到学生与文本的对接口,文本、学生才会被激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注重了这几方面:

二、互换角色,让学生融入文本情境

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郑成功》时,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郑成功,你会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争取战胜侵略者?”这样问,不但激发学生对文本探求的欲望,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个调动自己实际经验的空间,学生的回答超于文本,拓展了文本。比如:准备好足够的弹药、大炮;操练好水上作战的本领;有庞大的队伍,严明的纪律;还有学生说:“要有不怕死的精神”,老师敏感地捕捉这个有价值的信息,把问题又抛给学生:人怕死吗?哪些人不怕死?是什么信念让他们不怕死?郑成功带领士兵们要具备什么信念?最终让学生又回到文本,让学生理解取胜的精神准备。又比如同册的《安塞腰鼓》,首先我让学生充分预习,然后为学生提供腰鼓,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舞一舞,让自己成为一个安塞腰鼓鼓手。课前,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凭自己请教到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把安塞腰鼓着实秀了一把。上课了,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一支安塞腰鼓队,才一进来,隆隆的鼓声就响彻了整个校园,现在,我们把他们请入了课堂,让他们自我介绍,从哪儿来的?……现在,请每一个鼓手把你们的精彩表演声情并茂地描绘一番(朗读课文),最后,向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的安塞腰鼓有什么好?就这样,通过换角色,让学生成为文本中的一個主角,走进了离他们较远的情境里,用自己熟悉、可感的情境间接感知陌生的情境,在接下来的回答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感触。

三、巧设问题,让学生在冲突中激起思维的火花

好多时候我们期待学生有独到的见解,个性化的感受,可是学生就只能在文本中打转,囿于某个思维中徘徊。这多半是我们设置问题简单,缺乏思维冲突与碰撞,导致学生照文本单向、线性地思考,思维难以深入、拓展,只能在热闹的自圆其说中原地打转。所以,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上同册《生命的林子》时,学到玄奘听了某人的劝说后“想了很久”,我顺势提问:“玄奘想了些什么?”引发学生体会矛盾的权衡过程,接着让学生想象:玄奘去深山小寺会怎么过?此时,学生畅所欲言,其中有学生竟说:“有更多的时间阅经读卷,但没有多大的长进”,虽然,学生思考是置于文章情境的,但我还是惊讶地追问: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更活跃了:虽每天习经阅卷,但没人上香、做法事,学了不能用,没有实践,长进不大;遇到难题,没有问处;藏经阁里的书都是他曾读过的;因为自己高出别人许多,会自满,少了动力;无人交流,无法取长补短,也无法认识自己……学生的回答极大地丰富了对“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这个道理的认识,这主要得益于教师在文本中找到了让学生和文本有效对接的问题,同时又从学生回答中捕捉了有价值的问题。又比如同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我提了一个问题:肖邦的祖国波兰遭到了列强的瓜分,这时,肖邦出国,你认为他真爱自己的祖国吗?从哪儿看出来?对于善于质疑的同学,可能也会发现这个问题,它便于学生从上下文中找答案,还便于学生把自己的看法、所掌握的资料加以整合。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驰骋想象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了深化对肖邦爱国精神的认知,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想象肖邦在巴黎的情况,以肖邦的口吻给亲人写一封信,表达对亲人与祖国的思念之情。感觉这个问题是定向的,不想,学生的回答却丰富多彩,如:肖邦表白心迹:愿意用音乐鼓励人民积极反抗;鼓励父母要坚强,带动周围的人坚强起来;鼓励祖国的人们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向祖国、亲人问好……再比如,同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中,为了让学生深化对人物思想、品质的认识,紧扣重、难点,让学生想象自己有幸工作或生活在巴金身边,设置如下情境,让学生选择一至二个想想、说说:(1)巴金手捧家乡孩子的一大堆信,表现怎样?(2)巴金让我打开孩子的信,第一封郭小娟写道……第二封……(3)巴金困难地提起笔……(4)前来拜访巴金的人很多,一次,一位记者问巴金: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你能对年轻人说说你成功的秘诀吗?这个活动我也是参考来的,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能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谈感受,第四个情境是理解文章的重、难点,选择的人还是多的,学生不但找重点句读,还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模拟记者再提问,让其他同学补充,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全面参与,同时,让学生的理解、感受更全面、更深化。

五、善于引导,让学生的感受由浅表向深入,由散漫到凝聚

不经深入思考的感受是浅表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感受是空洞的,它们都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活的体验,情感的再现是学生深入感受的依靠,造势、铺垫、蓄积、喷发是感受、体验深化的过程。课堂中的感受,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激情奔放、体验独白,更需要师、生、文本间的对话与碰撞,感发的引诱和点燃。

如,在同册《轮椅上的霍金》中,对女记者的提问,为什么说“唐突”、“尖锐”,为什么“全场一片静默”?由于学生知识、年龄的因素,理解起来是一个难点,如果仅靠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也只会似懂非懂,怎样引导学生一步步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呢?我原先的方案是:先问“为什么全场鸦雀无声,”再让学生理解霍金的表现,可在实际上课中,学生首先在过渡段中就明白:这个事例讲的是霍金感动了大众。师:让学生读第9至12自然段,提问:记者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读时,要求模仿记者),再问:霍金是怎样表现,怎样回答的?(让学生反复读,直到读出感情为止)再问:从霍金脸上“恬静的微笑”说明了什么?生1:霍金对这个问题不生气。师追问: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啊,为什么会让人生气?生:这个问题“唐突”。师:引导学生理解“唐突”,再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唐突”呢?(学生思维窒息状)。师:让学生再来读读记者的提的问题。师:刚才还有同学从霍金“恬静的微笑”里读懂了新的内容。生(刚才还没机会说的):霍金没有对问题感到尴尬。师:尴尬、难堪,不知怎样答是吧,说明这个问题不好对付,书中用“唐突”、“尖锐”来形容,引導学生理解“尖锐”。师:大家再一起来读这个问题,看看,你觉得难答吗?生:(读后思考)。师:我来问大家,你们是霍金,你会怎样回答?(教师模拟记者)让学生交流回答后总结:只有两种答法,一种是我不认为命运让我失去太多;另一种是,我认为命运确实让我失去太多。师:现在你们是记者和听众,我是霍金,你们提问,我接受回答。生:模拟记者提问。师:我不认为命运让我失去太多。接着师问:观众们,你们对我的回答满意吗?生(犹豫了一下)马上反驳:不让你失去太多,看你都不能动了……师:是啊,命运真是让我失去了太多,看我现在的样子,命运啊,你对我为何如此不公!接着问:观众们,感觉怎么样?(有学生小声说:这不是霍金说的,假霍金……)师:(顺势问)霍金是这样的吗?师小结:可见,就两种回答,第一种没能让人信服,有点假,第二种太悲观、消沉,那不是霍金的风格,难答啊,这个问题确实“唐突”、“尖锐”,如果问我,我真的尴尬了,可是,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提出,就引起全场的“一片静默”呢?一生答:因为大家都很期待。师:我的观众们,你们也期待这个答案吗?为什么?生1:我想问,可怕伤了霍金的心,所以不敢。

猜你喜欢
激活引导
英语课堂中激活快乐因子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4:11:32
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活高中语文教学
浅谈如何激活语文课堂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16:36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2:51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