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从何处来

2014-04-29 00:44林银美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课文作文材料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往往退避三舍。怕写作文但作文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分值更是占了中考试卷的“半壁江山”,因此探讨作文教学有效性,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俗话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学生的写作比作一锅饭的话,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积累就是作为原料的米。米从何处来?我的做法是:立足课本,找到课本与生活的联系点,用巧妙的提问,适当的材料补充引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反思,帮他们找到下锅的“米”。

【关键词】写作 现状 找“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4)11-0079-02

一、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往往退避三舍。写作时,有的愁眉苦脸,有的抓耳挠腮,直到交作文时,才东拼西凑,搜肠刮肚“挤”出三五百字,敷衍了事。说实在话,在这样痛苦状态下逼迫出来的文章能有什么好文章呢?结构上层次不清,感情上苍白无力,立意上平庸无新自不在话下。为何有这种现象呢?深究下去,终于明白他们的苦衷:有的说,不会写;有的说,无题材可写;有的说,平时阅读太少,词汇贫乏,不懂如何表达等等。怕写作文但作文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分值更是占了中考试卷的“半壁江山”,因此探讨作文教学有效性,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米”从何处来

俗话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学生的写作比作一锅饭的话,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积累就是作为原料的米。米从何处来?

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曾说道:“以我的经验,作文中大谈写作技巧是很苍白无力的,我以为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对社会的关注,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促使他们求知欲望,从而博览群书、开阔视野、进而思维活跃,这些才是最重要的”[1]可见王立根老师认为写好作文第一位不是各种技巧,而是他们对生活及语言所拥有的悟性、智慧和素养!

以我个人二十几年的从教经验,我认为要想帮助学生寻找、积累作文之“米”,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立足课本,找到课本与生活的联系点,用巧妙的提问,适当的材料补充引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反思,帮他们找到下锅的“米”就是不错之举。

1.从作者的经历中找“米”。

有些课文的作者经历丰富,充满传奇色彩。他们的经历就可作为学生感受生活、品鉴人生的一个蓝本;且了解他们的经历、为人对提高学生对其作品的兴趣、增加阅读量、更好地促进写作均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例如:《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身患盲聋哑三项残疾,却熟练掌握英语和四门外语,顺利从哈佛毕业,这简直就是世界奇迹!我组织学生阅读《我的老师》和《假如上天给我三天光明》,赏析经典章节,做摘录笔记,写读后感。又组织学生去特殊学校进行慰问,亲身接触残疾孩子,感受他们的坚强。之后的读后感等习作,他们都表现了心灵受到的震撼,有了对生活的悟性和智慧。

这里,我要借此着重说说读书摘录卡片。做读书摘录卡片是积累词汇,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对学生思想成长有益,而且对学生学习语言也十分必要,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摘录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他们自己觉得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强的句子都可以摘录下来。

摘抄的形式:

①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

②内容提要式摘抄。梗概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

③内容赏析式摘抄。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

每张卡片只要求记一段话,但要有下列几个部分:

①类别,如人物外貌描写类,写景类,名人名言类等。大类别之下,还可以分成小类,如“名人名言类”下可分为:名人谈理想、名人谈学习等。

②注明作者和出处,另外要求学生过一段时间就要把卡片分类整理一次,同时要经常翻阅,有的句子可以反复吟咏,甚至背熟。

做摘录笔记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个极好的方法。

像这样引发学生强烈了解欲望的还有很多。课文《华南虎》作者牛汉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我引导学生阅读、了解文革期间历史作品,学生们对那个年代学者的经历的了解,也使得他们在对《老王》和《紫藤萝瀑布》的主题解读变得轻松了许多;《丑小鸭》的作者安徒生和《我的信念》的作者玛丽居里,他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名利的淡泊都在传记中得到了印证。当有报道称调查某些学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答案基本上是娱乐明星时,我很庆幸地看到,我的学生眼中的名人不那么单调和肤浅。在这一点上,对课本的延伸阅读帮了很大的忙。

2.从课文内容找“米”。

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只要精心点拨,就能触动他们的记忆,点燃他们的写作热情;有些课文是长篇的节选,窥一斑而知全豹,几个人物的了解往往也能引发他们对整本书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

前者以《绿色蝈蝈》为例。法布尔用亲切的语言、详细的描述再现了蝈蝈趣味横生的生活场景。很多学生也有自己的小宠物、小伙伴,只是未曾留心观察过它的生活习惯以及它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学课文时,我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角度,并用同样的语言风格把自己小伙伴的情况介绍出来。令人惊喜的是,每篇习作都能言之有物,兴趣盎然。适合此种“感同身受”教学法的还有《第一次真好》、《背影》和《羚羊木雕》等。

后者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课文是长篇古典名著《水浒传》的节选。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跌宕起伏的情节,环环相扣的计谋,已初步展现了大部头名著的精彩。我组织学生看原著,分小组进行单个人物故事的讲述和点评,设计题库,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节的复述和人物的评点实际上是学生阅读之后的二次表达,这样的安排既促使学生熟悉了小说的内容,又在写作技巧上得到了训练。

我用同样的方法教《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范进中举》等课文,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写作《我心中的……》、《品评……》等文时都能写得有血有肉趣味横生。

教学生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语文教材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名家名篇甚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选择,就能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例如,语文教材中出現的人物有导师领袖、民族英杰、科学名人、诗人作家、此外还有锦绣江山、历史事件,以及教材中还有对勤奋好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勇于牺牲等传统美德的赞颂,也有对贪婪蛮横、吝啬残忍、虚伪愚昧、保守顽固等丑恶现象的揭露鞭挞。对于这些材料,可让学生归类积累,以便写作时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用,这样,语文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准备写作材料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成语“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亦可用来说明平日积累材料和写文章的关系,一个作家平时积累的材料,往往要超过他的成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选择、加工的余地。积累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提炼正确的观点,确定文章主题的能力。著名作家邓拓先生就曾生动地把积累材料比喻为“农民拾粪”,农民有了粪肥,就为丰收创造了条件。相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平时不积累材料,到作文时即使搜索枯肠,也难以摆出切实有力的论据,难以提炼出新鲜深刻的观点。

所以我们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采集积累材料的能力,为写作积累素材之“米”,只有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储备足够之“米”,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如是说:父亲从不给我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2]可见多读书,大积累才有大收获。

3.向时代传媒借“米”。

现代媒体的普及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但思维的严谨却要在不断的训练中才能得到加强。我在课堂上打造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收集时代热点和新闻人物,每节课抽出5分钟,轮流进行分享和点评。就是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一大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他们的故事荡涤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认识了神十飞天的三大主角,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大力反腐倡廉和提倡节俭的习主席,他们的志向和胸怀激励着我们大步向前。

教学生做剪报评析。有人说,报纸是最新的百科全书,这话不无道理,报纸上有最新的材料,向我们及时地传递各种信息,宣传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且各种文体兼俱,养成认真读报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也能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剪报评析,便是积累写作资料,提高学生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而言之,在日常教学中,只有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找到作文之“米”,并逐步养成自觉找“米”的习惯,学生的作文才能达到内容充实与富有个性化的要求,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才能变成可以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应永恒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记叙文写作导航》2013.11 p2

[2]应永恒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记叙文写作导航》2013.11 p298

作者简介:

林银美,女,1968年11月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福建省漳平三中语文教研组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龙岩市首批初中语文名师,福建省中学语文教学带头人,福建省优秀教师,有多篇论文在《教师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担任国家级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课题组组长。

猜你喜欢
课文作文材料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背课文的小偷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背课文
材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