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提出了“三双”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团队、教学设施、学习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几个方面深层次地揭示了“三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经过研究和实践可以得出,該模式广泛适合高职软件专业优秀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 软件技术 三双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24-02
当前,国家计算机软件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软件行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但是目前软件专业大学毕业生普遍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与软件企业难以招到满意软件人才的现状相互矛盾[1]。因此,如何使企业与高校形成教育“共识”,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实施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标准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3]。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 对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高职软件人才实际的培养中,定位仍然很模糊,没有形成面向市场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2. 教学内容陈旧,与企业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相互脱离,教学内容滞后于软件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在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中,缺乏一些重要知识的教学,如文档规范、应变能力、团队精神等。
3. 教学方法改革力度不够,仍以书本教学为主
我国高职软件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很小,过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实践要求过低,仍以书本教学为主,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远远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很差。
4. “双师型”教师队伍短缺,实训教学基地严重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中,教师都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即使在课程设计中安排了实训环节,也很难合理地去设计实训题目。而且随着学校的扩招,导致了实训教学基地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短缺和实训教学基地的不足,制约了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4]。
5. 考核方式单一化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掌握,导致一些实践课程如同虚设。
二、“三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基于上述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化改革,及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出“三双”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双主体办学,双核心培养,双员制管理。
1. 双主体办学,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我们专业在近几年,选择了多个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训。同时和企业联合研发了一些项目,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并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让一些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2. 双核心培养,即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我们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包括职业技能课和职业素质课两大模块,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也不放松。
3. 双员制管理,即对学生的管理采取双员制模式,把学生既看作学员,又看作员工。我系在近三年来对学生采取了双员制管理,在日常管理方面体现为:学生穿工装、戴工牌、学员打卡制度等;在教学方面体现为:学员绩效考核、工作室(班级)管理、项目小组划分、模拟面试等等。
三、实施保障
(一)专业教学团队
在“三双”人才培养模式中,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院每年安排 1到2 名专职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从而提高教师的项目研发经验。同时,学院聘请企业人员对教师进行项目培训,对学生进行授课,并且把企业中研发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入到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教师在参与合作教育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与实际接触的机会,从而使得科研课题的选择更加面向实际,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5]。
(二)教学设施
1. 建设原则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结合基于软件技术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纽带,构建“校企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有利于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实训管理制度,以保障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突出体现专业的职业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2. 校内外实训基地
本专业设有大型数据库实验室、移动互联实训室、软件测试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以及多个用于软件编码实验与实训的通用计算机实验室等实训场所,计算机650余台,仪器设备总值350余万元。2004年,我院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7年,该实训基地项目获中央财政资助。
移动互联实训室和软件测试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能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等实践训练的需要。特别是我院与辽宁新中大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合办的“辽阳阳光软件有限公司”的实训基地,为本专业参与软件产业化经营、开展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近几年来,我们先后选择了一批生产规模适度,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的生产企业与之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拥有辽宁新中大软件系统有限公司、沈阳东鹏电子信息有限公司、沈阳吉大软件有限公司、辽阳运和软件公司、辽阳宏利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等14家校外实训基地。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一定教学任务及实习指导任务,进行开放式教学,开展真实企业项目的实训,实现零距离就业。
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软件技术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便利的教学科研和实训场所。
3. 信息网络教学条件
为了满足专业网络教学的需要,学校校园网的主干带宽可达到千兆速率传输能力,专业教学场所(校内实训基地)、自主学习场所(图书馆、学生宿舍)达到百兆速率,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所有计算机终端设备能够访问校园网的专业课程资源和互联网的专业学习资源。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1. 教材选择与建设
针对目前的软件技术专业教材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优化教材的选用和加强教材的建设:
(1)加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的建设
加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以实际的软件项目为中心,每一个教学单元按照教学导航、课堂讲解、课堂实践、课外拓展的环节开展教学。在相关的教学单元结束后,通过“单元实践”进一步提升技能。相关课程结束后,通过综合实训综合课程知识和技能。这样,由浅入深并围绕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组织教学。
(2)基于“课程群”进行系列教学的系统开发
本专业教学建设主要从“岗位→能力→课程→教材”的过程进行系统的考虑。从实际岗位中提炼岗位能力,岗位能力又回归到知识点和技能点,定位到课程,落实到教材。
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相关联的课程群,既面向实际的工作过程,也考虑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以保证学科体系的系统性。
(3)打造精品教材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好各种机会,多出精品教材,为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
(4)贴合高职学生特点,自编特色教材
自编特色教材,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编写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工作过程来编写项目化特色教材,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课程模式”。紧贴生产实际,联合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合作完成教材编写,使学生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更多实际工作中实战性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就业所必备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
(5)选用优秀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在进行教材选用时,整体研究,制定教材选用标准,使在教学中实际应用的教材能明显反映行业特征,并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和普适性。
2. 网络资源建设
为了构筑开放的专业教学资源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进一步深化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本专业配合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构建体系完善、资源丰富、开放共享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开展中。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依据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的企业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本专业的教学模式广泛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教学内容采用企业的真实项目,实现以“一体化、开放式”、“能力进阶项目导向式”等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获得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职业能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教学评价、考核
1. 本专业积极推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突出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建立由形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形式组成的评价体系。所有必修课和学生选定的选修课及岗前实训等,均在教学过程中或完成教学目标时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合格者取得该课程学分。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每门课程评价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如笔试、实践技能考核、项目实施技术考核、岗位绩效考核、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厂商认证、技能竞赛等考核方式。
2. 在学生成绩评价考核过程中,将积极引入企业评价指标,建立了以企业评价为主导的考核体系。一是特别重视个性化技能的训练。致力于打造适应岗位群能力要求,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充满个性的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人才,以项目开发小组的形式,重点学习和实践专项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二是特别重视实际运用能力。以企业生产标准作为考试标准,采取 “任务评定”、“分段设计、总结答辩”等考核方式,以真实作品(产品)为考试成绩,从教师评价过渡到师傅(行业专家)评价,围绕项目评价逐步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明确软件人才职位标准,并结合自身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作出适时的调整,开创高职软件教育的新局面[6]。
参考文献:
[1]王秀平,方存好等.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11(12):18-21.
[2]牛德雄.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方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2(15):90、91、95.
[3]聶晶.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水平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2(18):115-117.
[4]曾文权,曾文英等.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62-67.
[5]常小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6]施泽全.“2+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2008(15):30-31.
作者简介:
王娜(1980.9-),女,辽宁省辽阳市人,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研究,以及图形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