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014-04-29 13:44肖晨曦
中外企业文化 2014年11期
关键词:经济收益求职者劳动力

肖晨曦

【文章摘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用劳动经济学的视角系统探析此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对于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劳动经济学;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涉及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前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这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重性。与此同时,“用工荒”也成为社会关注问题,这不仅出现在沿海发达省市,更有向内地蔓延的趋势,甚至连四川、河南这样劳动力输出大省,也有部分企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仍是社会的难题?本文从劳动经济学角度系统探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日后提出综合应对的建议和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

由图1可见,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是逐年增长,在2013年毕业生总量已逾七百万,而企業招的员工始终有限。而且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的岗位需求量也是不稳定的。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87%,有80多万大学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到了2012 年我国有680 万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加上前些年未就业的学生,无业大学生超过200万。人数的供给大于需求自然导致找工作难。

2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预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图2 教育程度—年龄—工资关系

上大学的总成本包括货币与非货币成本。其中货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机会成本)。上大学的总收益也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认为,人力资本投资获得的经济收益应当大于货币成本,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工资要高于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然而企业并不是这么想,竞争者众多,所以企业可以压低工资让自己利润最大。当大学生的实际可以得到的工资低于自己预期设想,那么很多人就会选择要么辞去现有工作继续找工作,要么干脆就一直观望等待更好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人则选择考研或者出国去提升自己的学历。

3 大学生的寻找成本与交易成本过高

因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摩擦和制度摩擦,这样抑制了劳动力的参与率, 加大了求职者与企业双方的的寻找成本。若是求职者自寻门路,那么找工作中的交通、住宿费用以及所花费的精力等,都是很大的付出。若是求职者委任求职中介,那么又要为中介的可靠性付出一些成本。

大学生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需要对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出判断,所以对于心仪公司的财务、未来发展、员工保障等等信息都需要自己去把握。而且企业还要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技术水平等进行测量。从衡量预测到被企业测量,大学生要付出的交易成本是很大的。

4 招聘中对大学生的歧视

有的企业在招牌中明确写出非“985”和“211”的大学毕业生不要,或者即使没有写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也会带有倾向性。这也是最近一个社会热题“高考定终身”,把高考的成败当做永远的标志,把很多非重点大学但是有能力的人排除在外。

还有一些企业或者职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歧视,这就把一些人排除在外。这样一来就会产生“拥挤效应”,也就是由于劳动歧视导致的一些部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第一是人数拥挤,第二是工资率下调,使得大学生的预期与实际工资期望差距太大,一部分人选择观望。所以这部分被歧视的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图3 歧视性劳动力市场的进入效应

5 供求双方的结构性不匹配

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第一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很多专业扎堆设置造成人才泛滥。第二是只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综合素质。

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出现较大的不匹配。虽然,二者之间总会出现差异。但是由于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较长,因而产业结构变化的往往会引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从人才结构角度来看, 中国的许多产业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即“橄榄型人才体系无法向“金字塔型”人才体系迈进。就会出现有的工作没人做,有的工作人太多的情况,再加之大学生手高眼低,很多低端的工作不愿意去做。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了。

当今很多大学生处于一种尴尬局面,从分析的原因得出,大学生找工作还是得务实踏实,增加自己技能同时认清现实状况,学习书本知识同时兼顾实践知识。就业问题不是一个能够一蹴而就的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经济收益求职者劳动力
起初为娱乐,现在做招聘:直播帮中国求职者找工作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竞争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分析
加纳移民局招聘:有妊娠纹不行
民生表情
面试中的12个禁忌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政府经济行为弥补道德缺位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