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摘要】结构游戏作为幼儿园中常见的活动形式,以其自由、自主的活动形式,较强的操作性及丰富的创造力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科学教育是学前教育阶段重要的教育内容,旨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发展幼儿认知能力。本文以结构游戏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共性作为切入点,结合教育内容、过程及活动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结构游戏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中,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幼儿身心发展而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价值。
【关键词】结构游戏 幼儿科学教育 价值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09-02
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学习游戏化、游戏课程化趋势的影响下,开展游戏活动既是一种顺应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幼儿教育活动效率的有效形式。结构游戏是幼儿游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材料,构造物体形象,操作性强、富有创造力并反映现实活动的一种游戏。[1]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2]。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幼儿认知能力。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不仅在观察力、思维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得到培养,同时还能够丰富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虽然结构游戏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形式,但是结构游戏较强的操作性以及在游戏中幼儿所表现出的观察力、思维力,与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活动形式、教育内容具有共同之处。如果在幼儿科学教育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恰当地使用结构游戏的形式,创编整合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科学教育内容,使二者有机结合,那么将会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价值。
一、结构游戏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共性分析
(一)教育内容的共同点
1.生活化
幼儿在结构游戏中需要对生活实物及现象进行观察,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后,才能用创造性的表现方式去构建造型。并且幼儿所建构的造型往往都是幼儿熟悉、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并且反映生活。同样,幼儿科学教育的资源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要求到:“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既包括具体实物的性质、特征,也包括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科学知识、科学概念。
2.生成性
结构游戏和幼儿科学教育都要求幼儿亲近自然、走进生活,留心观察且善于思考。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的好奇心会促使其对周边的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自然角里的小动物或者是造型特別的小汽车,都能成为幼儿游戏的主题。活动中都是以幼儿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行为为主,会产生很多与活动相关甚至无关的问题,例如从“怎样帮长颈鹿搭房子?”到“长颈鹿的脖子有多长?”,从小蜗牛喜欢吃的食物到小蜗牛是否有嘴巴等。两类活动都有生成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关注点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与目标,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选择。
(二)教育过程中的共同点
1.探索性
对于3至6岁的幼儿而言,构建造型是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幼儿反复摆弄材料,不断推倒又重建,才能得到最合适的材料、最稳固的搭建方式以及最满意的造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是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自主观察、研究或者做实验而得到的。同结构游戏一样也是一个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两类活动中,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动学习者和实践者。
2.开放性
科学活动与结构游戏的开放性体现在时间、空间、材料的开放。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既可以提供专门的活动时间,也可以提供自由的活动时间,让幼儿在充足、自由的氛围中,享受活动的乐趣;在空间上,不仅能够创设专门的科学区、结构区,还可以在户外、宽敞的地面开展结构游戏和科学活动;在活动材料上,教师为幼儿准备主题相关的的材料的同时,也可以让幼儿结合主题自由发挥,自主收集或制作活动材料。
(三)活动结构中的共同点
1.都有较强的操作性
科学活动的实验对象及结构游戏的构建材料,都是需要幼儿亲手体验,动手操作之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实验结果或造型成果的。幼儿在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操作,使幼儿的手眼协调、手脑并用,成为真正的活动主体。
2.都需要材料做介质
科学活动与结构游戏都需要提供活动材料,以材料作为操作的对象。科学活动的材料需要幼儿进行观察、触摸、实验,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特点;结构游戏需要幼儿对材料进行搭建、拼插、扭转、叠加,通过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呈现出创造性的造型效果。
3.都需要呈现结果
结构游戏是带有任务性的活动,幼儿需要将“元件”加工成“成品”,既培养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加强活动的目的性,也让幼儿从结构造型中提升审美的意识。科学活动是一个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幼儿要通过活动来得到科学知识、科学现象作为活动的结果。两类活动都需要呈现结果,结构游戏是从最后的结构造型体现,而科学活动是与活动相关的知识经验。
二、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展结构游戏的科学教育价值
(一)认知各种材质的特征及性质
一方面,幼儿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根据操作的结构材料来认识不同的材质。常见的结构游戏材料中积木是木头制成、积塑是塑料制成、拼图是纸质材料制成。幼儿在对结构材料进行操作的同时还能了解不同材质的属性。另一方面,幼儿在整理玩具时,可以根据材料的性质进行分类。同样的材料,按照种类、颜色或形状来分类,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幼儿在分类中对材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也巩固了幼儿对不同材料性质的运用。
(二)认识和运用图形
结构游戏中的拼图游戏有较多的种类,其中一种是将完整的几何图形分割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后,让幼儿再将散片拼合恢复成原图形的游戏。[3]幼儿在游戏中,观察散片的形状、大小、边缘特征,找到合适的拼合点将其恢复原状。在拼图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观察、认识新图形,巩固、再认已知图形,对图形的认知经验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图形的运用在拼板游戏中也较为突出,那是一种将原形版按规定的画法分成几块散板,然后用散板拼成新形象的游戏。在散板拼图的过程,幼儿需要将散板的形状与相似物的形状进行联想、比较。幼儿用三角形散板做公鸡的鸡冠,正方形散板做房屋的墙壁,将现有图形与实物进行联想,并找到彼此间的相似点。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了对图形认识,掌握了对图形的运用。
(三)强化空间概念
结构游戏中最常见的是积木建构游戏,也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结构游戏的初期,幼儿通常会选择用积木来搭建房屋、桥梁、汽车、轮船这些比较常见、比较容易的造型。如果幼儿选择搭建房屋,那么构建过程便是一个考验幼儿空间感知的过程。幼儿需要仔细观察房屋的基本结构——屋顶在上、墙壁在下、窗户在左右两边、门在中间,才能够顺利的完成建构。幼儿方位的概念及实际运用,在一座房屋的建构游戏中得到巩固和实践。
(四)巩固数概念
幼儿在搭建桥梁时,为了达到平衡、对称等造型效果,可以使用同样形状、同样大小的积木。如果观察到一边的桥墩是4块积木,那么另一边的桥墩也应该是4块积木,幼儿通过数数使桥梁达到平衡。此外,在结构游戏结束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收玩具材料的契机,让幼儿边收材料边数数,既完成了整理工作,也训练了幼儿数数的实践能力,强化数概念。
(五)丰富科学知识经验
幼儿在玩泥、玩水、玩沙、玩雪,或者用树叶、石子、花瓣、种子进行拼图时,可以了解到丰富、浅而易懂的科学知识。幼儿在玩泥、玩沙时了解到:泥、沙要塑形需要加水;在玩水时了解到:水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在玩雪时了解到:雪是固体受热会融化的现象;玩树叶拼图时了解到:大多数树叶夏天是绿色的,秋天是黄色的。与生活中、自然中相关的科学知识,幼儿能够在游戏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
三、在科学教育中开展结构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
(一)保护好奇心,顺应幼儿的兴趣选择
《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从幼儿的关注点、兴趣点出发,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观察了解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成为活动的主体。并怀着好奇心去感受生活,能够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和特征。在兴趣的导向下,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结构游戏需要呈现出最终的结果,所以幼儿需要对构建主题熟悉、了解后,再进行造型的建构,这便决定了观察是教师指导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指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例如观察房屋时,应侧重房屋的结构、形状、颜色、材料等,将相似造型的房屋进行比较,对比共性而找到个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三)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无论是幼儿科学活动,还是结构游戏,都要求幼儿各种感官调动参与其中。首先,在身体机能方面,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发展手部的小肌肉群,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其次,在生活习惯方面,幼儿在活动结束后帮助老师整理收拾玩具材料,既训练了幼儿的分类、数数能力,同时也培养幼儿物归原位、独立收拾整理玩具的好习惯。
(四)养成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活动中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分配活动中的任务以及评价活动结果,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应避免做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让幼儿在自主探究式的活动中,收获活动的成果,体验游戏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終身学习有着积极影响。
(五)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的学习中指出:“幼儿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幼儿时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前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既要满足幼儿对生动、形象、鲜艳事物的兴趣,还要在活动中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展的拼板游戏,也是结构游戏的一种。幼儿操作散板进行排列、组合,可以得到各种想象、创造的新形象,也是一个逻辑思维得到训练的过程。
(六)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帕登的社会性游戏理论,幼儿在中班、大班时期分别处于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幼儿在游戏中从简单的互借材料,到能够选择主题、制定计划,再到分工安排各自的任务,最后互相合作完成游戏。结构游戏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操作,幼儿在小组中学会沟通、互助、协调。幼儿自主确定构建主题,制定构建计划,在分工合作中分配任务、分解步骤,同心协力完成建构造型。从而让幼儿的合作性得到提高,社会性交往逐渐增强。
幼儿的结构游戏与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中常见的教育活动形式。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目标、指导要求,合理的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并以结构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真正的以幼儿为主体,兴趣为主导,创建适宜幼儿发展、自由、自主的活动环境,将课程整合带来的教育价值,落实到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杨枫.学前儿童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夏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斯德斌.科学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9).
[7] 王晓岚.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