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召兵
【摘 要】纵观绘画艺术的发展史,绘画空间的演变史,正是中西方画家对于绘画空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才有了今天这样丰富的多元的,对于绘画艺术的认知和体验。藝术家的理想空间可以通过多种载体来实现,就绘画这种方式来说,文化的差异对于呈现理想空间有着很大的影响,中西方艺术家在表现的过程中有着相异同的方式。
【关键词】理想空间 自然空间 绘画空间 文化差异
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表现自然的形式而存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无数的艺术家,能工巧匠对其进行探索,不间断的经验积累,才获得今天这样丰富多元的对绘画艺术的认知和体验。本文试图从如何将自然空间转换成绘画空间这一角度来论述充满着主体精神的理想空间的呈现过程。
一、自然空间和绘画空间的概念
自然空间,也叫现实空间,是指一切客观物象存在和运动所占的地方,即物象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它显示出世界上事物之间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指物理空间而言,由于每个人在观察物象时受到时间,角度,距离,心里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所感受到物象的视觉空间也不尽相同,所以物理空间并不等于视觉空间。而绘画空间则是艺术家在物理空间,视觉空间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艺术媒介创造出来的。绘画空间具有虚拟性,它具体有型而不超越人的视域,是一个充满感情符号的空间世界[1]。
二、中西方画家对于自然空间如何转换成绘画空间的探索和实践
在世界绘画史长河里,中西方画家对如何将自然空间里的物象转换至绘画空间中做出了很多的探索,经过研究比较,中西方在表现空间的时候有一些异同点,造成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则是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产生。就中国来说,中国画则是由于根深蒂固的老庄“天人合一”思想和东方的思维方式,以及汉字和书法艺术的影响;然而在西方来说,则是根深蒂固的“数理思维模式”和“模仿说”,以及古罗马,古希腊等雕刻艺术的影响。
对于自然空间里的静态的物象,中西方画家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中国六朝时的宗炳曾在他的《画山水序》里说山水画家的事务是: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家所画出来的是具有音乐节奏与和谐的境界。[2]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画家作画时候的观察方法不是根据固定的一个焦点,而是采取游动的观察方式,目光不断的移动,身体也在不断的走动。用“以大观小”的方式把全部景界物象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这上面的空间组织,是画家主动的观察,以及利用先前的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里”(宋.沈括《梦溪笔谈》),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3]依据这种方式成功的在平面的纸上描绘出了二维的绘画空间。
西洋的绘画渊源始于古希腊,他们的宇宙观是一方面把握自然的真实,另一方面则是重视宇宙形象力的数理和谐性。 [4]西方传统绘画运用科学的透视法来作画, 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利用光和影的明暗渐次变化,以及色彩冷暖对比上的渐次变化,来制造个体形象的体积,质感,以及重量感的幻觉。这种转换实现了在二维平面上显现出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
对于自然空间里动态的物象,或者是经过时间的先后顺序的物象,中国人和西方人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中国人首先将事物中具有时间代表性瞬间的图画在画面上进行排列,排列时主要根据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束的演变过程,整个事件中最重要的瞬间务必在画面中突出和醒目,其次是在事件的发生时间上应该遵循由前到后的秩序。用这样的绘画方式记录一些重要场面和重大事件是我们先人伟大的智慧结晶,既不浪费绘画资源,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四维绘画空间表现方式。
西方人在处理空间中诸多物象在时间先后的变化时选择能够承前启后的或饶有意趣的戏剧性瞬间将其固定在画面的突出位置。再用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形状,动作之类的细节,暗示此前的事件始初和此后的事件的收尾,或比喻时间形象,为读画人提供可视的联想依据,这是西方艺术家对于四维空间的独特创造。
随着绘画艺术不断的发展,中西绘画中对于画面空间的探索逐渐趋向对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中国画家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中国传统的不断继承与发展,创作了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中国人的空间观包含着人和自然的整体关系,是一个包容的宇宙观,在这样的宇宙观里画家可以自由的驰骋身心,遨游太虚。
西方画家在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探索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例如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深刻的感觉到战争所带给的人类精神和物质上的严重灾难,对社会价值和人的生存境遇产生了深深地质疑。他的(下转第28页)(上接第26页)画作总是那么歪曲,和狰狞,却又是那么真实,画面中对内心的解读,对灵魂的重新定义使观众在震惊之余无不深深地被触动,这是西方五维绘画样式的体现。
三、个人艺术创作中对自然空间和画面空间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的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根据自己拍摄的影像资料进行创作,在第一个阶段,我试图在画面中对自然风景中的色彩做一些调整,就是改变色彩让色彩主观化,更加强调自己的感受和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采用焦点透视的方式,在这基础上让色彩变的更加有情境,有感情。第二个阶段我就开始对如何把自然空间里的物象组织到画面上做了一些尝试,自然空间里的物象是杂乱无章的,在转换到画面上的时候,如何进行概括和取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不照搬现实的情况下我有意识的组织画面,把自然空间中的物象解构到画面当中,这种解构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是根据画面的空间结构需要而做的,画面看上去有些部分遵循着焦点透视,而有些则是反透视的,平面的与空间的。在这样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结合中试图建立起新的绘画形象的秩序和画面空间中的逻辑关系。把握画面中各个元素在数量和大小上的对比关系,改变了传统艺术创作的依据和观察方式,这个画面既来源于现实又和现实在色彩和空间上有了很大的差别,是一个带有个人愿望的理想的画面空间,这种画面更符合自己表达的意图。
四、结尾
中西方的艺术家在自然空间和画面空间的转换上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后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参考。面对客观的静止的物象的时候中国传统绘画采用的是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整体把握画面的气韵,创造了二维的空间表现法。而西方则根据严格的焦点透视法对客观物象进行逼真的描绘,追求真实的再现自然,创造了三维的空间表现法。对于四维的绘画空间,中国传统绘画采用的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各个不同的瞬间图画进行有序的排列。西方则是采取在画面中突出的位置放置主要的动作瞬间,然后其他的带有衔接性和暗示时间的动作瞬间根据画面空间结构有序的画出,给人以可视的联想依据。对于五维的绘画空间,中国传统画家和西方画家采取了相得益彰的表现手法,通过感情因素作用于画面,产生了与自己的精神世界相一致的理想空间。
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画面空间都是画家自我愿望的实现,这种愿望来源于艺术家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的理想空间,画面空间和理想空间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各自存在的基础和目标。至此,艺术家的理想空间以最为朴素的绘画的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注释:
[1].《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 冯民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