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文化差异对会话含义原则的影响

2016-04-05 15:15郗倓娉
企业导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原则

郗倓娉

摘 要:成功的交际需要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其中最主要的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在英汉民族中是共同的。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各民族对两者的侧重却各不相同,而这正是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会话含义;原则

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英汉民族对这两个原则的遵守和使用是共同的,但在某些场合中却有不同的侧重,这种使用差异正是各民族文化差异长期影响的结果。

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美国语言析学家H. 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谈话双方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双方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他们都遵守着某些合作的原则,以求实现这个愿望。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质的原则: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要有联系。(4)方式准则:要清楚明白,井井有条,避免晦涩,歧义,啰嗦。人们普遍认为遵守这些准则,可以使语言交际效率达到最高程度。但是,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侧重。有的注重话语的清楚、完整,而把真实、信息量方面的准则放在次要地位。有的则可能把重点放在质的准则方面,注意话语的真实性,对话语是否完整,是否合乎语法等准则却不太重视。

二、英汉民族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不同侧重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原则。然而人们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与任何人交际都烙守这些原则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侧重。对于相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之下的人如此,相异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更是这样。而不同文化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上的使用差异,也是导致误解的原因之一。比如,外教欣赏中国学生漂亮的书法,不禁称赞:"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中国学生出于礼貌谦逊,便回答:”No,no, not at all,you are joking” 又如,外宾诚心感谢中国主人的热情款待:"Thank you for your delicious...”中国主人按中国礼节做出反应:“招待不周,请多原谅。”这两例说明交际双方在遵守合作和礼貌原则上的差异,侧重点不同。外教和外宾遵守礼貌原则的“赞誉”准则,又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而目_出言有据,诚心对中国学生的书法表示赞赏和对主人的热情招待表达感谢。而中国人却出自礼貌原则的“谦逊”准则(学生对自己书法的否定和主人对自己招待的贬低,都是不真实的,且言不由衷),从而导致合作原则受到干扰,以及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与“一致”准则的相冲突。根据英语文化;应对赞誉者说的话表示感谢和认可,而不是给予拒绝和否定。这种原则和准则之问的相互矛盾,多见于相异文化的人在使用对方的语言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所以说出的话不符合对方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导致发生误解或出现问题。对于称赞或表扬,英美人一般趋向于接受,中国人倾向于不表面接受。

中国人自古视谦虚为美德,表现在语言行为中,过分重视交际的“礼貌原则”及其中的“谦逊准则”即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相比之下,英美人则抱着一种更加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物。根据他们的逻辑,为什么要把好的东西非要说成不好?明明知道不好,为何还要拿来招待你的朋友?英美人这种就事论事的客观态度,使得他们在答复称赞时,往往更注重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一致性原则”,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性而减少分歧,多采取同意加接受的方式。

在与英美人交往时,常常会遇到英美人向中国同事提出清求或要求的情况,然而中国人给予的答复往往使英美人迷惑甚至恼火。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很少给予明确的答复。比如,他们经常听到下列形式的答复:

(1) Perhaps we shall have to discuss it.

(2) Maybe it will not be convenient.

三、英汉会话原则差异的文化历史根源

表现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上的中西差异与冲突,决不是什么偶然或巧合,而是由各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所决定的。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属于平行发展、交流甚少、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中国文化属于农耕文化,是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以农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文化以固守本土、崇尚和平为其特征,是一种在求安足而不在求富强的内倾型文化。中国文化的内倾性,主要表现为道德精神,它注重人的德性修养,旨在追求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因此,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以人文为中心,最富人文意识,最重人文精神,中国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本文化,它特别注重人与人的相连相处。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杂以道家、佛家思想。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安分守己,谦虚谨慎,这是千古相传的箴言。中国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十分注重他人对自己行为所做的反应,力图保持个人行为与外部期待或社会规范相一致。相反,西方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标准。不同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观念,使得人们在日常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对交际原则表现出不同的侧重。中国人过分注重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追求“和合”与“中庸”保持温良、谦让,因而过于遵从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和一致性准则,宁愿牺牲“真”,牺牲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去追求与忠孝一体的泛家庭的和谐。

从宗教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儒道佛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的日常交际中常用的口头禅、谚语等多出自儒家道家或者佛家的经典故事,而英美人更受《圣经》的影响。儒道佛的处事原则是向善,而基督教的十字架让一切信徒都背负着原罪,所以在会话过程,中国人为他人着想,善于站在他人立场上,为人考虑,更多遵循礼貌原则,考虑对话的一致性和统一原则。英美人在对话中更注重个人的立场和利益,以不破坏个人品德和利益为主,会话原则呈现多样性。中国在地理上大面积处于内陆,属于农业国家,中国人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靠土地靠天吃饭,而英美人,尤其是英国多面环海,岛国文化,靠海生活。所有在会话过程中,中国人,注意委婉和隐晦意思,更注重礼貌原则。而英美人的直接和豪爽,使得在交际原则的偏好上,他们更注重质和量的原则。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会话含义原则的使用上各有所好。究其根源,有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原因,中国人在会话原则上偏好礼貌原则和方式原则,容易忽略质量原则,而英美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在交际中对合作原则的使用呈现多样性。总之,无论是牺牲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还是对礼貌原则的侧重,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2] 钱穆. 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M].台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差异原则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