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为带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2014-04-29 00:44刘静
中华家教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作业本小姑娘留守儿童

昨天我找了班里一个小姑娘谈话。这孩子是班里的值日小班长,性格乐观开朗,学习成绩优秀,向来作业都写得非常漂亮工整,还画得一手好国画。可是这个学期以来,她上课老是开小差,作业字迹潦草就不说了,还经常漏题,甚至漏做,空白的本子就交来给我了。那天,她又交来了一本空的语文训练册。

我把小姑娘叫到我身边,打开的作业本放在她面前。我还没开口,她的脸就沉了下来,想哭。

我问她:为什么不写作业啊?孩子不说话,慢慢地红了眼眶。

我拉着她细细的手臂,让她站得离我更近些:“告诉老师,怎么了?”

孩子还是不说话,眼泪一颗一颗地打在上衣的前襟上。

“上学期你一直都表现特别好,上课听讲总是那么认真,也爱举手。老师还特别喜欢改你的作业,因为你的字写得好漂亮。这学期你是怎么了呢?”

孩子抽泣着说:“我爸爸每天很晚才下班,我妈妈要做饭还要加班,没人管我写作业……”

“我记得以前都是奶奶在你的作业本上签名的,奶奶呢?”

孩子哭得更厉害了:“爷爷奶奶回去了,不在深圳了……”

哦,原来如此!这么说来,好像孩子的一切变化都解释得通了。

深圳就是这么个城市,中青年承受着最大的生活压力。要工作,要养房养车,还要养孩子。当工作忙得昏天黑地,孩子就成了被忽略的对象。可是能够怪这些爸爸妈妈吗?他们不舍得让孩子在家乡做“留守儿童”,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已属不易,还能苛求些什么呢?

但是只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就够了吗?物理的距离近在咫尺,孩子心理的需要是什么?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做些什么?这才是作为父母要考虑的问题吧。

我也是个不称职的妈妈。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都已暮色四合,九点半左右孩子就睡觉了,所以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其实很有限。以前每次晚饭后孩子下楼到小区里玩的时候,都会要求妈妈陪着一起去。我有时会去,更多时候却是各种理由推脱。后来孩子已经习惯了没有我陪伴,也不再提出这个“非分”的要求。

早上我離家较早,孩子有时还没睡醒。他要求我走之前一定要和他告别,给他一个拥抱或者一个吻。有次我走的时候匆匆亲了他一下,潦草地算是告了别,孩子看了我一下,翻身又睡了。我在路上的时候,孩子哭着打电话给我:“妈妈,你怎么没有跟我说一声就走了?”我赶紧解释:“妈妈跟你说了啊!你翻个身又睡了……”“那你记得下次一定要把我叫醒,跟我说一下才能去上班!”

挂了电话,我一直在想:这件事对大人来说是小事,对孩子却是大事,这是一个承诺,一个安慰,一种情感的慰藉。孩子需要家长满满的爱,需要被关注被关心,需要那种确定无疑的感觉。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条微博:“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家长唯一能够做的事情是:亲自为孩子提供有点科技含量和智慧含量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师组成‘教育同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什么工作都可以找人代替,惟有教育不能找人代替。家长一旦放弃了亲自教育孩子的机会,孩子就可能成为‘问题孩子。”

(刘静 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作业本小姑娘留守儿童
采茶小姑娘
春天的小姑娘
作业本
作业本里的故事
换作业本
搞笑作业本
采蘑菇的小姑娘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