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提升品德课堂活力

2014-04-29 22:33吴向辉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情境生活

吴向辉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是为了生活,因此,建构生活化的课堂,对于重构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提升品社课堂魅力,是品社品生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品社课 生活 情境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规定了其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课程。这意味着我们的《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作为德育课程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带来了课程新的特点。回归生活本真,是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包含着生活的含义与生命的价值。

那么,如何让我们品德课程回归生活,融入情感,提升课堂活力呢?

一、让课堂融入“生活”味道

鲁洁教教授说,品德课程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课堂。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体验生活真情。品德形成源于生活。体验,属于生活感悟,因此,我们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让品德课堂生活化道路散发浓浓生活味,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探访观察,深入生活“寻情”

在我们现行使用人教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大部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如“我们的家乡”“走进社区”“我们民主生活”“江山多娇”等无处不体现着学生生活的足迹。但是,学生往往是茫茫然,知之甚少。甚至,我们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也忽略了“生活”味道,常常是照本宣科,于是抱怨品社课堂的乏味枯燥,学生不理不睬,尽“单口相声”本色,谈何思想渗透与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特点,再引导学生在课堂前与课后有目的有计划的走进生活课堂,留心观察生活,开阔视野。比如,在教学“我的家乡”这一主题时,为了让学生真心感受到家乡的味道与变化,课前布置学生走近生活,了解家乡景色,并将了解到的信息与家庭成员分享,并从他们口中了解家乡的过去,形成今昔对比。就在学生亲身走访中,将了解到的信息做成宣传册,手抄报等,并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将生活带入课堂。学生认知面广,情绪饱满,从而畅所欲言,纷纷讲述家乡色彩,充满着浓浓的家乡味道,学生脸上也充满着深情与自豪。因为我们已经将课程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调整寻访中有了丰富的认知,激起了他们情感体验,将家乡的情感融入我们的内心,这样进行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在探访观察中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沐情”

情境,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创设,可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丰富他们脑海中所呈现的表象,以叫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启动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在教学《江山多娇》课中,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祖国壮丽河山,将祖国辽阔土地,秀美风光渗透进学生认知系统中,而且自然地让学生喜欢?为此,我设计了“旅行画面”,在了解学生目前认知水平及他们生活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前充分查找资料,课中让学生充分认知祖国地形开阔,感受其物产丰富,同时,设置一种情境,“如果你是导游,你将带领大家去哪儿玩?”学生兴趣盎然,有学生想带领大家去过的地方,有的想去自己未来去过的景点,畅所欲言。在激起学生旅游热情后,然后再设情境,我们要组团出行啦,请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你领略到的风光吧!引导学生从出行方式,见到的景色,了解到物产等方面介绍所见所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展开小组讨论,根据小组兴趣,了解到信息,所选景点各具特色。从本土的景点,具有丹霞地貌特点的武夷山,再到西部广阔草原,从祖国南大门海南再到世界高峰之巅的青藏高原,再到孕育我们生命的长江黄河。课中的学生忘记了课堂,沉浸在旅行途中,载歌载舞,品茗悟道,激情介绍,充分发挥着学生主体性,将课堂融入了生活,将生活体验带进了教室,打破了课堂界限,课堂上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充满生活情趣。

把教学课堂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中,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创设一种意境,生活某个体验点,能够将抽象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生活场景,将其真实地再现于学生面前,等同于将学生生活体验搬进了课堂,拨动了学生学习兴趣这根弦,使他们对自然与文本对话,对情感有了更真实、更深刻的体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沐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情感更鲜明了,是非观念更清晰了,思想渗透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李光耀曾说:“如果我们不让孩子清楚认识基本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我们社会会受到处罚,将无法把孩子培养成人。”说明在课堂上注重这些细微处的沐情、体悟的过程是多么重要。

3.活动实践,体验生活“悟情”

赞可夫曾经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趣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品德课的性质是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课程。从这个层次来说,活动实践是品社课堂的生命线。俗话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正是对实践内容于生活体验重要性的生动诠释。

如课标在“我们的社区生活中”要求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地购买简单物品,并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我结合时代特点,针对在超市购物过程中常用到的购物条形码,在设计中,延伸出“二维码”的环节,设计让学生用手机刷一刷商品的二维码,比照同样的商品那个商场价格最优惠,是否正品。学生兴趣盎然,课堂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再如,教学《交通安全》这一课时,涉及到学生生活各个角落,针对现在坐动车孩子较普遍的特点,我在课中增设了一个环节,结合温州动车事故,邀请铁路职工和交警支队民警参加,让学生体验在封闭车厢内如何使用安全锤逃生,在砸玻璃的活动实践中,改变了课堂单一传授模式,而是在参与活动实践中,主体参与体验中,获得了最直接的认知,富有冲击力情感体验,强调学生活动实践亲历和体验。

4.时事介入,畅想生活激情

品德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在关注生活的同时认知自己,使情感获得熏陶感染。课标中增加了“提升学生生活内容,这就要让学生的生活素养不断完善,生活情感不断提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社会性发展。而时事资源是生活呈现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了解时事资源,将时事资源融入课堂,找到课堂与生活契合点,加以适时评析认知,提升自己是与非,对与错的辨别能力,在自然交流中提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江山多娇》一课时,当学生要去福建武夷山游玩时,便引导学生可以从我们最美的宁武高速公路前往,这样可以领略到沿途风光,当学生要去海南游玩时,渗透时事资源,建议学生可以去刚刚建市不久的三亚走走,学生在时事资源渗透中,及时了解生活变化,同时感受到秀美风光。同时,课的结尾处,组织学生讨论游览河山,可以留下什么?当学生纷纷以照片、视频、游记等方式纪念时,教师适时介绍徐霞客游记,同时从我们国家2011年起将《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在教学“诚信”这一主题时,让学生收集大量诚信与不讲诚信的时事资源,并通过课堂思辨,将简单“诚信”代为大量生活时事内容具体化了。将抽象的诚信转化为大量时事内容,并进行讨论,从而形象化了,让学生是非认知,对错辨别,应该与不应该区分等道德情感更鲜明,更强烈。

正是在不断的时事渗透中,更新着品社教材,通过这些变化,不断拓展学生认知生活领域,激起了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对未来社工会的认知向往与憧憬,闪动着他们生命的光泽。因此,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生活与品社课堂教学的连接点,将他们生活变成灵动的教材。

二、让生活回归品社课堂

品社课应该生活化。孩子们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源自孩子最真实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在教学中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让生活回归品社课堂,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是品社教育者应该予以认真谋划的教学思路。

1.让校园生活为品社课堂添砖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是进行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让无声的校园每个角度都富于生命,每个地方都能育人。如学校常发现学生乱扔纸屑,洗了手不关水龙头,进不了门就用脚踹等这些不良现象,我们在品社课堂上可以设计“我为校园设公益广告”,学校将从中评选出优秀广告选用,学生在媒体播放校园文明现象情境下,深有感触,同时,也进修自醒,用满腔热情投入设计中,从他们设计过程中,他们道德已经受到教育,情操得到提升,同时,因为他们亲历亲为,效果会更好。

2.让家庭生活为品社课堂添彩

家庭是学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小学生处于模仿年龄,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的言行深受父母影响。如在教学“我的家庭”这一主题时,了解“母亲”这个人,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到母亲辛苦与孝顺,从他们讲述中,可以感受到其对母亲敬佩与爱意,有的学生亦讲到看到母亲那么辛苦,回到家他们也会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时候会帮妈妈捶捶背,可见家庭生活对学生道德培养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3.让社会生活为品社课堂增彩

学生是社会一个成员,他们从家庭,学校获得情感、体验,道德认知时刻都受到社会生活这个大熔炉的磨练。当他们认知道德观生活相矛盾时,他们就会彷徨、怀疑。品德课程是极具开放性,其目的为生活服务,这就要我们打破界限,将教学时空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区社会,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利用本土的风俗民风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拗九节开展孝顺尊老爱幼活动,还可以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如教授《只有一个地球》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环境,调查身边环境变化,搜集各种信息,将课堂延伸到社会,进一步深化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在品德教育中始终坚持道德教育应在生活世界的视野内并且不能脱离这种视野活动,同时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吸收生活世界的直观性、本真性、体验性,促进个体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理念。社会生活作为小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资源,《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堂,其来源于生活,同时也为生活服务,让品社课堂回归生活,让教学真正扎根于生活沃土,那么品德课堂将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情境生活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漫生活?阅快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