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网络谣言

2014-04-29 21:07孙晓阳王敏
理论观察 2014年12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引导

孙晓阳 王敏

[摘 要]面对网络谣言在校园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网络谣言,笔者从最为基础和根本的层面——公民教育,到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再到运用多种教育方式进行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整个高校应对网络谣言的对策体系。

[关键词]引导;正确应对;网络谣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46 — 02

以前期的调查研究为基础,课题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网络谣言的对策。

(一) 重视公民教育

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平台中,很多人夸大个人自由意识,漠视法律,社会责任淡薄,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现实中无法达到的欲望发泄到网络,或对网络事件煽风点火泄私愤,只使用权利而忽视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这一现象恰恰反映了我们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的缺失——如何认识自己的公民身份?如何处理公民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权利与责任义务,如何参与社会治理,这一系列问题如果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很好加以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当中将更加明确自己的身份与责任,从而会有更加符合一个现代公民的行为。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网络谣言,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公民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还包括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评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采用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倾向。

《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2008)》从关心国家与地方事务,公民自由,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权利义务,权威意识,公正意识,政治效能感、公民参与和信任,中国公众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这几个层面对公民意识展开调查,对应这些公民意识的内容,目前是许多大学生所缺乏的。

公民意识是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主要依靠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公民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塑造公民行为,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合格现代公民的要求加以引导和规范,笔者将这种公民意识培养和公民行为的规范合称为公民教育。高校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贯穿始终的红线,在公民教育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首先就包含了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以培养合格社会成员为根本宗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使学生在对历史的追溯和解读中,了解我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对于人、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今天我国的现状有更多的理解和担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则主要引导大学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培养健康向上、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剖析,树立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认识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则直接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政府管理、公众参与等社会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对其做出的正确判断和科学评价,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强调、权利义务责任意识的熏陶、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公民国际视野的开拓等。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承担着公民教育的角色,然而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公民教育的完整体系和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起到公民教育的效果。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进行公民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这期间针对网络谣言这一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加强教育和引导。

笔者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一直与课题组成员和部门教师在教學中进行尝试,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将可以与网络谣言这一问题进行联系的内容进行设计,目前在几门课程中进行了尝试,学生对此的关注和参与度都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正直2013年9月国家颁布了对于网络谣言和诽谤等的司法解释,于是将其纳入到法律知识这一内容的讲解中,通过对典型的网络谣言、诽谤案例进行分析,引起学生的警惕和反思。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将网络谣言作为案例引入到“社会实践与认识”这一部门内容的教学中,以“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原理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不能轻易传播这些网络新闻,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纷纷对自己曾经轻信的网络谣言进行分析。

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将网络谣言与课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相联系,给学生“直面网络谣言”这一命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开展小组讨论,自己去发现有关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思考大学生应当如何应对网络谣言。

此外,课题组中的教师还在涉及心理学的课程的流言、从众心理等相关内容提及了网络谣言。此外,课题组还探讨可以在课程涉及“法治问题”、“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危机意识”、“科学常识”、“自我反思”等相关内容时结合网络谣言进行教学探讨。

课题组曾经对“柠檬水救命”这一提法产生怀疑,试图结合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谣言揭秘”,但是最终未能得以实施。幸而央视也针对这一问题从营养学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不符合科学之处。

在网络谣言面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角色和义务:

1.自己不做谣言的传播者。网络现在是教师教学离不开的工具,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真假难辨,该相信什么,该不该传播,不仅对于学生造成困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存在一定的疑惑。教师常常在网络上去寻找教学案例,但这些案例是否真实?教师首先要求证才能将其展示给学生,對于无法确信的信息不能盲目传播。这不仅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行为,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2.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告知学生。针对网络谣言,目前央视等新闻媒体经常都有相关辟谣报道,对此,教师应当及时将这些辟谣的新闻和一些违法案例告知学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及时告知学生可以防止这类谣言在学生中继续扩散。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寻找相应的教学切入点。在课题组进行的教学尝试中,笔者发现只要寻找到适合的教学切入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都可以找到结合网络谣言的教学内容。这种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网络谣言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够恰当地佐证相应教学内容,打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是这需要教师将网络谣言纳入自己的思维中,平时就主动关注相关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

(三)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达到理想的教育和引导效果,不仅要在内容上进行整合设计,还要注重方式的运用。课题组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就总结出针对网络谣言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更有助于学生揭穿其真面目,了解网络谣言的危害。

1.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笔者的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网络谣言采取了两种教学方式,一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讲解:基本上围绕网络谣言的界定、我们生活中的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危害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调查学生对一些网络谣言的相信度以及是否转发,启发学生回答如何抵制网络谣言;一种是只给学生主题,让学生围绕网络谣言自己查找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形成观点、课堂发言。

在教师讲解的班级与学生自学讨论的班级相比较,学生更容易在自己查找资料进行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对网络谣言的危害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大学生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产生更多的价值和情感认同,这种感受比教师讲解更强烈引起更多的反省和警惕。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在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实践教学,做破解网络谣言的尝试。

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曾经给学生播放了电视节目“是真的吗”中的现场试验场景,有学生提出其实有的网络谣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都可以去验证。

笔者分析了这种验证分两个方面,一种是分析型验证:比如针对一条网络新闻,如果进过通过分析能发现它前后矛盾,信息不实,移花接木,没有具体的消息来源,基本上可以判定为“不可信信息”,这种分析判断可以锻炼学生分析整理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另一种是实验求证,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科学实验等方式进行。曾经拯救2500名犹太儿童的伊蕾娜·森德勒就是在1999年秋季美国堪萨斯州的一所乡镇中学的学生为参加“美国历史纪念日”竞赛活动选课题时发现的,通过搜集有关的资料从而向世人揭开了那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我们的大学生也可以去自主破解一些网络谣言,比如一些生活科普类谣言。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我们课题组还没有成功的尝试案例,但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将其作为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破解网络谣言。

3关注大学生的动态,因时而教,因事而教。

教师如果不走进学生无法了解学生一段时间的关注点和他们的困惑,只有走进学生,知道学生所想、所思,他们的舆论热点,才能及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和舆论动态,在学生热议、热传的信息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可以避免学生对一些网络谣言的误信误传。

4调动校园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和网络谣言的战争就是一场长久的战争,在今后很长时间,我们都需要继续和网络谣言作战,除了网络上的战场,校园里就是另一个战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校园,走进学生,保护和引导每一个大学生。

针对迅速传播的网络谣言,要控制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遏制其在大学校园的泛滥,必须要借助一些工具,主动与其作战。比如在笔者的学校的校广播站就曾经进行过一些网络谣言的辟谣,如果可以将其设为一个栏目,每周固定时间收集整理一些已被证实是谣言的网络信息在校园广播中进行集中广播,那么其影响力和覆盖面要远远大于一个个教师。与此类似,经过央视等媒体揭露的网络谣言,以及各大网站、微博的辟谣小组宣布辟谣的信息,可以及时整理并在校园广播,校园网中进行宣传。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比如在学生中开展讨论,组织相关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解开网络谣言背后的真相,了解其危害。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引导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探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