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雅楠 高国平 祁金玉 王月
摘要为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提高森林保护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探讨了森林昆虫学创新实验课程的设立,初步构建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森林昆虫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2-03755-01
基金项目沈阳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森林保护专业学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者简介郑雅楠(1980- ),女,天津人,讲师,博士,从事害虫生物防治研究。
1森林昆虫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根本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里多次强调的内容[1]。大学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本科专业是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的林业、农业和检疫等部门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探索如何培养本专业的创新人才是专业教师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课题。
森林昆虫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原来的课程实验与理论课部分相对应,主要是对理论课上学到知识的验证和强化,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2013年开始,森林保护专业恢复招生,森林保护不再是林学专业下设的一个方向,而成为了一个新的本科专业。在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森林昆虫学也从原来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变为了专业课程,其重要性大大提升,课程建设有待加强。近年来,教育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森林昆虫学课程实验环节在保持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同时,也应该调整结构,增加相应的创新实验环节,提高森林保护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有鉴于此,在专业成立伊始,就积极探讨了森林昆虫学创新实验课程的设立,初步构建了教学模式。
2森林昆虫学创新实验的教学模式
2.1教学目标课程拟向森林保护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培养学生对实验和科研的兴趣,引导学生成为学术型创新人才,为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准备。通过一项完整的小型科研项目实验,使学生了解森林保护专业科研工作的程序,即调查并发现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形成研究思路、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完成报告或论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检索中英文专业文献,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和综合实验操作步骤,并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创新实验的设置旨在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生产实践能力、探索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积极向上、全面發展的创新人才,并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2教学内容和手段以往的森林昆虫学实验是根据理论课部分设置的固定实验内容,如昆虫口器的构造,昆虫内部器官及其位置等,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且实验指导书上步骤详细,固定的实验报告格式局限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实验要改变以往实验固定模式、机械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指导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森林保护专业的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要实现以下目标:森林昆虫学创新实验内容构建要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以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训练为核心,充分体现科学性和探索性。创新实验采用项目教学法,它不同于一般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整个创新实验相当于一个研究课题,其目的明确,但研究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结果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因而需要反复改进实验方法,尝试新的实验过程,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
创新实验的项目来源可以是以下几种[2]:①与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有关的自主创新命题;②学校或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③教师的科研项目;④与企业或基层生产单位合作的研发项目。根据以上几种来源,以及当前森林昆虫学各个研究领域,如害虫生物防治、昆虫化学生态学、昆虫生理学、昆虫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凝练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并具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以体现实验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创新实验项目选题应首先具有创新性,反映科学发展前沿,应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同时选题还应充分考虑本科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际水平,同时结合项目的目标方案和现有的实验条件,以保证项目切实可行;此外选题还应兼顾实践性和发展性。
森林保护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森林昆虫学基础实验课程后,进入创新实验项目的学习阶段。对基础实验部分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压缩整合原有的基础实验部分,合并为4个部分:昆虫主要外部形态的观察;昆虫内部器官和系统;重要纲的昆虫鉴定;重要林业害虫的识别。重视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简化实验报告的撰写。在创新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从专业基础实验过渡到创新实验项目,强调学生在创新实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创新实验项目全过程。
2.3教学体系和评价创新实验体系采用分组形式,每组4名学生[3],每名学生应有具体分工,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具体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和论文的撰写。课程测评方式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为了得到好的成绩,需要共同努力完成该实验项目,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培养团队精神。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指导,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应对实验设计提出合理建议,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指导,且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以提高学生对创新实验项目的热情。
创新实验的成绩评价应能真实反映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不仅局限于实验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转变为采用何种实验方案能够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更为重要。因此在创新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的每个流程都应纳入评价体系中,具体的评分标准见表1。
当创新实验项目内容完成后,学生须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撰写结构应参照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结构和格式,即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通过撰写报告,学生可以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熟悉一整套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术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切实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 徐晓媛,史代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4):81-84.
[2] 盛苏英.创新实验项目建设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