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体育文化对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作用

2014-04-29 20:38孔庆梅张元厚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体育资源体育文化农业院校

孔庆梅 张元厚

摘要城镇化是一项国家现代化系统工程,也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个历史过程。体育文化发展对城镇化有重要推动作用,农业院校科技文化、体育文化对城镇化建设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农业院校应该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作用,有效利用科技资源、体育资源支持城镇化;开放大学体育场馆为农村社区服务,与农村基层管理部门合作开展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工作,广泛组织开展一定规模的体育活动,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加快城镇化服务。

关键词农业院校;体育文化;农村城镇化;体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2-03774-03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713 SS11121)、沈阳农业大学“十二运”场馆管理专项课题(批准文号:20121025)。

作者简介孔庆梅(1973- ),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从事高校体育教育研究。*通讯作者,副教授,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快慢、成功与失败的重大问题。我国60%以上人口生活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广大农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进程,尤其是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探讨城镇化过程中大学体育文化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对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城镇化中体育文化发展的内涵

1.1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城镇化就是指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地域逐渐演变为城镇地域;城镇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服务不断改善的一个复杂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物质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也是国家精神文明进步的标志。它起源于工业化,促进着现代化,带动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镇社会化大生产[1]。在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已经纳入了重要的城镇化内涵中,加強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全民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协调和稳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城镇化体育文化建设有着明确的内涵和丰富的形式与内容,体育文化的硬件环境建设和改善,仅仅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开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新农村建设任务[2]。

1.2大学体育文化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首先,高等院校具有体育场馆设施优势。大学体育设施齐全,为社会服务空间很大,特别是农业院校为农村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利用场馆进行城乡联谊,各种比赛交流,开拓农业院校与农村“双效互动”“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促进和推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创新途径之一。其次,高等院校具有人才、科技优势,尤其是农业院校,它是农业人才科技的摇篮,农业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大多数从这走向基层、走向农村。广大农业院校毕业生分布在农村各个角落,他们掌握着先进农业技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传播农业知识,健身知识,健身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农民兄弟的意识,提高他们认识,从思想上重视体育并参与其中,使农民兄弟整体素质提高,也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

1.3创新农业院校体育文化对农村城镇化的支持

1.3.1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内在和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农业高等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增强农民健身意识,培养积极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体育产业,把农村体育资源转化为体育资本,带动农村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1.3.2加强交流与互动,促进农业院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农业院校具有先进技术、科研成果,通过实验才能推广[3]。只有加强与农村密切合作,共同协作,才能有效快速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民享受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农村经济提升,也促进高校科研进步,互利互惠,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1.3.3开展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促进相互交流。目前,推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极大地提升全国农村体育物质文化水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物供给、制度规范等途径,举行各类体育比赛可以促进农业院校与农村基层政府组织、农民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的深入交流,传播科技知识,健康体魄,相互提高体育文化水平。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局限于体育,还可以涉及农业生产、生活等经验。借助体育文化比赛的平台,使农村各个方面都得到提升,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体育组织、运动和文化建设水平。

2城镇化过程中农业院校与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分析

2.1影响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1.1农村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各级政府对体育投入有限,除中小学校园外,几乎没有体育设施,加上大部分农村经济落后,限制了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有近70万个体育场馆,其中,占16.5%国土面积和39%人口的城镇占去了79.8%体育场馆,占83.5%国土面积和61%农村人口仅占全部场馆20.2%,在体育设施方面城乡差别很大。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农村建立一部分基础体育设施,对广大农村来说,仅是杯水车薪。由于农村体育硬件设施基础太差,加上农民健身意识薄弱,这种农村体育人口不足对农村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阻碍农村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2.1.2农村体育指导员不足。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4]。目前,我国农村体育指导员的整体基数和素质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2.1.3农村体育的开展手段和活动项目较单一。目前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够科学和系统,农村体育的开展需要科学、有序的组织和管理。农村体育指导人才要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农村居民科学地健身。农村体育指导人员应该发扬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村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加上农业技术人才合理开发,推广农村生态游,户外扩展训练,定向运动等等。可以吸引体育人才和农业人才扎根农村,促进农村建设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加速城镇化进程。

2.1.4基层农村体育管理机制滞后。一是县级体育部门人员少、经费减少,政府非专门体育管理系统和农村体育社会管理系统对农村体育的辅助管理只停留在县区一级,乡镇级则很少设立相应机构[5],无专项经费支持农村体育活动;二是文体站主要以开展群众娱乐活动为主,很少开展体育活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薄弱;三是村级没有设立相应的体育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兼职管理,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完全处于空白状态。

2.2农业院校推进城镇化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作用

2.2.1有效利用农业院校体育场馆等资源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服务。农业院校由于多年积累,体育场馆多,体育设施全,较乡镇而言体育锻炼设施更为丰富,他们除上课、训练、学生课余活动之外,特别是节假日,体育场地、器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农业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向周边农村乡镇社区开放现有资源,可以考虑为农村社区居民办理实名制的健身卡,比大众健身卡要优惠一些,并配套安排体育教师和社团学生义务为农民朋友做健身指导,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高校体育资源与乡镇社区的共享。随着农村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与集中;政府应投资在农村新建体育场馆,开发体育活动中心,健身公园,拉近城乡差距,美化农村环境。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经济,推进农村城鎮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2建立农村体育文化指导员队伍,为农村基层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才。农业院校农业、体育人才资源丰富农业院校是农业人才的摇篮,农业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大多数从这里走向基层、走向农村。广大农业院校毕业生分布在农村各个角落,他们掌握着先进农业技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传播农业知识。农业院校的体育教师和部分接受过体育教育的学生都具有体育健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乡镇社区体育健身服务中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和组织管理作用。如果与体委相配合,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培训社会指导员队伍,经过数年的努力就可大大缓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严重不足的矛盾。农业院校体育工作者的健身知识与意识,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的健身意识和认识,从思想上重视体育并参与其中,使农民兄弟整体素质提高,也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

2.2.3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向前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农村体育组织是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保障,是农村体育事业赖以发展的依托,是推进农村体育社会化的关键。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体育协会的指导,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广泛建立多种类型的农村体育协会,发挥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在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的桥梁、纽带和组织作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扶持农村体育健身组织的建设,引导其开展健康、文明、科学的健身活动。全国推行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极大提升农村体育文化水平,特别是农业院校更有先天优势,通过举行比赛增加农民兄弟之间情谊,还可以与农业专家面对面直接交流,不仅仅体育文化,还可以涉及农业生产、农业技术、生活等方面。借助体育比赛的平台,增加见识,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促进相互交流,使农村各个方面都得到提升,促进农村城镇化。

3农业院校推进城镇化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3.1有效利用农业院校的科技资源支持城镇化

(1)农业院校输送农业科技人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镇化,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经济是基础。农村经济要发展靠人才,大量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院校是农业人才储备库,需要到农村实践,展示自己,发挥自己才能,服务于人民大众,自己理论结合实践,农民也学到科学知识,促进农业生产,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为农村体育发展奠定基础。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受系统的体育课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假期走进农村,开展新农村体育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农业院校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时刻影响农民兄弟,农村潜在体育市场将打开,通过体育文化活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改变农民消费观念,加入健身行列,久而久之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之中,体育人群的扩大集中,交流广泛,互通有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化。

(2)农业院校培训农村科技骨干农业院校有关农业方面软硬件优良,有各方面专家,教授,试验基地,这些正是农村匮乏的。农业院校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例如沈阳市科技局开展的“青年农民科技示范户培训工程”与沈阳农业大学联手举办的“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班的学员。他们是通过对各区县、镇乡分配名额,经过自愿报名,各县、区、市科技局批准,经过层层筛选才能获得学习机会而来,他们家庭必须有一定的种植或养殖产业。学成以后,不但自己致富,并负责带动周边的农民致富的责任。农业院校把技术,经验交给农民,取得生产捷径,也是农业技术传播下去一个捷径。在此基础上,通过给农民班学员开设体育课和组织各种健康知识讲座来传播体育文化资源,宣传体育运动习惯,树立健身意识,使农村居民逐渐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城镇化打下基础。

(3)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核心。科技转化的途径,首先可以通过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或合同研究,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等方式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也可以通过各种官办、民办或合办的机构进行间接转化,如各类专门的中介机构、高校自己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科技咨询公司等机构。农业院校具有先进技术、科研成果,通过试验才能推广。只有加强与农村密切合作,共同协作,才能有效快速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民享受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农村经济提升,也促进高校科研进一步发展,互利互惠,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3.2充分利用农业院校体育资源支持城镇化

(1)開放大学体育场馆为周边乡镇社区服务。农业院校体育场馆要在充分满足学校日常体育教学、各类活动和教职工的体育活动等内部无偿使用的前提下,利用教学空隙、节假日和寒暑假要实行对外开放,为全民健身、体育赛事及周边乡镇社区提供服务。合理而充分地发挥大学体育场馆辐射作用,促成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有效衔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6]。发掘农业院校体育文化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渠道。整合现有场馆资源,广泛开发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健美操等农民竞技比赛项目,利用农业院校已有的师资资源,以俱乐部形式开发农民体育项目,吸引更多的乡镇体育爱好者参加大学体育文化运动。

(2)参与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与管理。农村体育人才是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生力军,加强农村体育人才和体育骨干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是抓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农村体育人才匮乏、专业技能不足,许多体育骨干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因此,农业院校的体育部要承担培训农村体育人才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培养健身指导员,体育比赛的组织者和裁判员等任务,发挥他们在组织农民开展科学健身,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健身文化意识,培养农村的健身文化舆论与氛围。

(3)广泛组织开展有一定规模的体育活动,如农民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赛、毽球赛等[7]。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开展经常性体育锻炼,如广播操、健身球操、韵律操等;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具有民俗特色且易于开展的体育活动。不断创新群众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大力开展民俗特色、地方特色的传统运动项目。如以养生健身为主的健身气功、太极拳等,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秧歌舞、踩高跷等;还有插秧割草比赛,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通过体育活动丰富、活跃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培养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的体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

4结语

总之,农业院校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科学健康的体育文化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添砖加瓦、保驾护航。农业院校推进城镇化在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在落实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农村体育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体育,缩小城乡体育差距,促进城乡体育和谐互动,推进城乡体育平衡发挥作用。农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稳步试点,在经济增长基础上,构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浦善新.走向城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1.

[2] 钟晨,孟凡强.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外延与建设理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8):20-23.

[3] 刘广林,李国杰.辽宁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7-38.

[4] 何卫东.新农村体育发展下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现状[J].大众体育,2011(11):149-150.

[5] 朱家新.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1.

[6] 孔庆梅,邹师,张元厚,等.沈阳市第十二届全运会赛后大学体育场馆运营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281-285.

猜你喜欢
体育资源体育文化农业院校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基于体育资源产权属性的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研究
肇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区体育资源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高校体育资源互动服务平台的建构与应用研究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