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新
摘 要:课堂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学生来说多变的课堂才是他们所需要的。怎样才能在规定的教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选择,怎样才能通过具有的教学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精彩有趣的课堂,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提升其学习兴趣,将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进而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就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问题情境 数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c)-0180-01
传统数学课堂中,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哪学生答哪,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可想而知。而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求知欲,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得生硬的数学教学也可以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
1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具有的意义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具有更为严谨的逻辑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更高的要求[1]。而且数学基本上就是“想、算”两个步骤,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算”,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更为枯燥无味。创设情境教学方法,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想象进行的“故事性”教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逻辑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来教学,可以将严肃的教学氛围变得更为灵活亲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平等学习关系的形成。同时,情境的设置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依照教学要求设定的一定循序渐进具有连续性的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数学课堂教学设置问题情景教学实施策略分析
2.1 设置生活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缜密性具有更高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吃力,尤其在一些抽象性比较强的知识点上更是感觉到无从下手[2]。因此,想要在此基础上创建高质量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要結合学生身心特点,与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来理解数学知识。设置生活情境是让学生结合生活中遇到的数学现象来理解教学内容,增强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点,同时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应用时,教师可以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使其能够更清楚、更深刻的了解掌握相关知识。例如你是建筑公司的技术员,施工图纸要求地基挖设体积为300 m3,如果确定地基长、宽分别为6 m和10 m,那么地基的挖设深度应该确定为多少?在解答这个题目时,学生首先必须要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得出:S×d=300,则d=300/S,d=5。设置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不一定要有多难,重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认识到反比例函数具有的特点以及生活常用性。
2.2 设置游戏活动问题情境
初中生正是活跃性比较强并且争强好胜的年纪,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两极化,一是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二是不感兴趣者逃避课堂。针对此现象,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在小说、游戏等上面拉回来,使其能够清楚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一定都是死气沉沉无聊,数学也会变得生动有趣,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针对此来设置游戏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创设一个“警匪”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认识、掌握知识点。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预习相关知识点,然后将学生分为警、匪两组。然后通过学生回答坐标系相关问题来确定两组的坐标系,如警(2,1)匪(5,4),每个组根据每轮答题正确数来改变坐标,如匪答对题目4道,则可进行坐标移动(9,4)(5,8)(7,2)(6,7)等。在规定时间内如果警组追到匪则胜,反则为失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加上游戏的刺激,学生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杜绝了出现课堂出小差的情况。同时,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3 设置冲突问题情境教学
疑问是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新旧知识之间产生的矛盾、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的矛盾以及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前的矛盾,都可以成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到数学具有的魅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能力。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设置矛盾问题情境:昨天教师备课时,发现原来6=2,大家说这是不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然后向学生说明方程:6X+6=2X+2,解题的过程为6(X+1)=2(X+1),两边同时除以(X+1)得出6=2。这时学生就会以此题为起始点来验证讨论6=2,6≠2,因为是所有学生一起思考验证,所以能更有效的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快速的思考。很多学生会发现这种算法是不正确的,并积极验证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只是一个问题矛盾,或者是只是一个解题方法错误,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使其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具有的特点和要求,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来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将悬疑问题带入课堂,对学生造成更为有效的刺激。如让学生随便想一个数,然后乘以2加上10,再将结果乘以3,最后减去30,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可以马上得出你想的数字。学生会感到很好奇和怀疑,最后教师将秘密公布给大家,公式(2X+10)×3-30化简以后为6X。这时学生就会感叹数学具有的神奇性,进而可以更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要求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逐渐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对数学教学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与否决定了其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探索数学的欲望更为强烈,进而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洪美平.浅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26(4):49-50.
[2] 金如.问题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35(S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