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应让写不再缺位

2014-04-29 22:55包美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骡子大黑彭德怀

包美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67-02

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张志公语)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课文内容上兜圈子,我们的阅读课常常光讲不练、只说不写,也有的把写作为点缀,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明确指出:要实现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教师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就文取材,安排随文练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益。

一、想象拓展,写在文本空白点

课文中有许多放飞读者思维的空白点,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充实语言,书写言外之意,体会言外之情,既能让学生深层次地感悟理解文本,又能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庐山的云雾》中有这样一段话:“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青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飘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瞬息万变”这一特点的呢?

生:作者写云雾变化很快,一下子变成这个,一下子又变成另外的事物了。

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变化快?

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这些词语感受到的。

师: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师:仅仅有这几种变化吗?

生:庐山的云雾还有很多变化,从句子后面的省略号可以看出来。

师:会读书的孩子还会关注小小的标点符号。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用上“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来模仿书上的句式把它写下来。

生:刚刚还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龇牙咧嘴的猴子。

生:明明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

生:刚刚还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羊,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位挥舞大刀的威武将军。

生:明明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宫殿,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

就这样,学生用他们的笔把“平面画”变为“立体画”,使文本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样的练笔训练,既扩宽学生想象的空间,又关注语言形式,做到虚实结合,提高了学习语言的效益。

二、聚焦情感,写在心灵共鸣处

对于一些蕴含着浓郁人文情怀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学生引起强烈共鸣时,教师相机安排随文练笔,聚焦人物的情感,这时的练笔是学生在倾吐人物的心声,是情动而辞发。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为例,这篇课文通过对彭德怀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不忍杀大黑骡子但又非杀不可的矛盾心理以及爱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情怀。文中写杀大黑骡子的情节只有两句话:“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一位老师这样执教这个片段:

师:枪声终于响了,这两句话背后藏着是一副副让人心痛的画面,自由读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彭德怀的身体颤抖了一下,缓缓地摘下军帽。他的双眼仍然紧闭着,但泪水却涌了出来,不停地往下落。

生:彭德怀紧闭着的嘴唇不断地颤抖着,他多想痛哭一场,可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他把悲痛使劲地咽下去,咽下去。

师:咽下去的仅仅是悲痛之情吗?

生:还有深深的愧疚和怀念。

生:无尽的自责与无奈。

师:是啊,字字都流淌着铮铮铁汉的柔情、真情、深情啊!在大黑骡子倒下的那一刻,他仿佛听到大黑骡子委屈地说:“主人,我为你立下了汗马功劳,你怎么忍心杀我啊?”此时此刻,彭德怀有满腔话语要对大黑骡子倾诉,同学们写下他的心声吧!

(生写后交流)

生:我最亲密的战友,我忘不了你驮着小山似的粮食,累得“呼哧呼哧”直喘气的情景;忘不了你驮着重病伤员,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样子……你为革命做了多少贡献,我怎么忍心杀你?可是,我又不得不杀你,因为将会有一个个战士由于饥饿而永远倒在草地上,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只好对不起你了……

生:彭德怀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说:“对不起,我心爱的大黑!对不起,我亲爱的伙伴!为了战士,为了部队,为了长征,为了革命,我别无选择!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立下的汗马功劳!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特殊的情境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一段段鲜活的文字从他们的笔尖流淌出来,彭德怀的形象得以丰满,在练笔中也促使了语言实践和情感体验的结合。

三、模仿范例,写在技巧迁移时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内容。模仿课文范例也是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指导学生通过模仿迁移写法,实现言语的规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在《黄山奇松》一课中,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玉屏楼前迎客、送客、陪客三大名松的奇特姿态,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長长的‘手臂,好像在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一位老师在学生品味感悟后,进行如下的教学:

师:比较一下写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的句子,看看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

生:前面部分都是先写奇松的样子。

生:后面部分都是把它当作人来写。

生:后面部分是作者自己的想象。

师:你们都有一双慧眼。对,作者在写法上都是先描写奇松的姿态,再展开联想,用比喻或拟人的方法写出它们的“奇”。

师:除了这三种奇松,黄山还有很多姿态独特的奇松。我们一起观赏(师出示图片:望泉松、接引松、蒲团松、探海松、倒挂松等)

师:请你们模仿课文中三大奇松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种奇松写一写。

(生自由练写。)

生:探海松悬在危崖上,茂密的枝叶向前倾斜,伸向山谷间翻滚的云海,好像一位探险家想要探明茫茫云海的无穷奥秘,又犹如一条苍翠的蛟龙想要探取云海之物。

生:望泉松斜插在峭壁上,如同一位擎天巨人,浓绿的树冠似绿色的云朵,斜伸向汤泉,它好像在好奇地张望,又像在欣赏汤泉的美景。

生:接引松屹立在山顶上,遒劲有力的枝干从悬崖的这边横伸出去,就像在悬崖间架起了一座绿色的天桥,等待接应观光旅游的客人。

……

这样以文本为范例,再借助图片让学生靠船下篙进行练笔,学生很快就能迁移应用,把各奇松描绘得栩栩如生。学生在描写过程中,既对黄山奇松的“奇”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又实现了写作技巧的迁移。

四、仿用语言,写在内化重构中

要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首先要让他们通过接触、积累大量典范的语言材料,再在语言实践中加以应用。语言材料的积累不只是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还要经历一个理解应用的过程。在仿用语言材料中练笔,是学生对课文语言内化、重新建构的过程,也是对语言材料的调适与重组。在教学完《全身贯注》一文时,一位教师设计这样的课堂练笔:

师:描写罗丹如痴如醉地修改雕像的那些语句极其生动,你能不能选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描绘一下自己或同学全神贯注地读书或写作业的情景。

(生写完交流)

生:黄琼叶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全身贯注地看着。有时,她的眼里会闪着异样的光,似乎书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令她十分兴奋;有时,她会不时地痴痴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片段,令她产生共鸣;有时,她嘴里不住地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书中的主人公對话……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加线部分是从课文选用的语句,学生在练笔实践中仿用了这些精彩的语言材料,语言学习价值可见一斑。

如果我们的阅读课都能让写不再缺位,收获的将是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将是厚重的语言文字。“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不断地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吕叔湘语)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运用语言的意识,始终贯穿运用语言的实践,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永远走在春天里。

猜你喜欢
骡子大黑彭德怀
彭德怀甄别伪造信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大黑
杨得志巧计活捉“野骡子”
逻辑思维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绕口令、谜语
不幸的骡子
彭德怀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