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8月5日,日本理化所再生医学中心负责人笹井芳树由于学术不端行为曝光后,自杀身亡,这一事件一时间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并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对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的探讨。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是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之根本。纵观近年来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发现其背后存在着很多原因。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之路,任总而道远。
【关键词】学术道德 科研诚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17-02
2014年8月5日,日本理化所再生医学中心负责人笹井芳树被发现自杀身亡,这一事件一时间轰动了整个科学界。该事件的起因是,2014年1月小保方晴子在《自然》上发表了两篇关于STAP细胞的论文,在该论文中指出通过酸浴等刺激能够使成体细胞获得干细胞性质。在论文发表后,众多科学家质疑其真实性,并且通过验证,发现该论文确实存在篡改数据和捏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笹井芳树作为论文的共同作者,在未亲自确认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的前提下,放任其论文的发表,负有重大的、不可推卸责任。
该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一系列对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的探讨。学术道德是科研治学的根基,任何科研工作离开了这个根基,都不能正常健康的发展,任何科研成果,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而科学工作者处于社会知识体系的前沿,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纵观近些年来由于违反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导致的学术问题,我们会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且无法根除,是因为其存在着很多更深远的原因,这些原因盘根错节,导致坚守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一直是一个口号,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一)激进的国家期望
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毋庸置疑,国家之间的较量也上升到了科技和人才的较量,所以很多国家给予科学家们过大的期望,希望科学家们能够通过科研成果给自己的国家打开另一扇发展之门,为科技进步提供更好的阶梯。但是事与愿违,过多的期望往往会带来相反的结果。
2004年,韩国科学家、克隆专家黄禹锡宣称其成功从克隆人胚胎中获得了干细胞株,这一成果一度领人们对干细胞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但是最终还是发现其科研成果及两篇论文均为伪造,并不属实。其两篇论文被撤回,牵连该论文的科学家也都相应的收到了惩处。
使黄禹锡第一次跃入韩国人视野是他于2004年3月,他首次利用人类体细胞克隆出人类胚胎并在《科学》上发表。2005年5月,他成功培育出与捐献体细胞的患者基因相同的胚胎,并第二次在《科学》上发表。从此被韩国人一度视为“克隆先锋”、韩国国家英雄以及韩国的国家未来。黄禹锡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一个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但同时也反映了在出现科研诚信问题时,韩国国家及韩国人民的态度问题,他们并不是手诛笔伐,而是包庇、维护、同情甚至是纵容。在得到了国民层面的信任后,黄禹锡从民间机构及政府机构骗取近2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有报道记载,从来没有一个科学家被整个民族寄予如此大的期望,当这个科学家倒下的时候,整个国家的人民都惊呆了。很长一段时间,韩国人民都无法接受韩国英雄沦为学术不端者的这个事实。
(二)严格的国家制度
在国家制度的诸多方面,很多从事科研的学者和个人都必须通过发表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来获得学位、职称及科研经费。在这些制度的压力之下,他们不惜铤而走险,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也应时而生。
2007年,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林国强院士发现其指导的女博士的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情况,通过半年时间进行验证,证实了该博士存在学术数据造假的不端行为,所以林院士撤回了其在《美国化学会志》上的论文,并提请国务院学位办撤销女博士的学位。该学生为了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在科研并未得到确切结果的时候,自己虚拟了实验结果。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自取灭亡。
无独有偶,2009年,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湛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的过程中,有两篇论文存在抄袭现象。其中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上的一篇论文及在《上海大学学报》上的一篇论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上海大学发现该事件后,对其做出了撤销全部职务的处分。该教授为了能够完成国家基金项目,通过抄袭他人论文的方式,结果只能让他这么多年来的努力付诸东流,毁于一旦。
(三)众多的利益驱使
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以及推进国家科研的进步,很多学校都会根据论文发表的情况,进行数额不等的奖励。有些奖励数目也相当可观。在这些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学生甚至导师因为一时的贪念,终其一生的科研道路。
2009年,井冈山大学化工学院的讲师、硕士钟华和工学院的讲师、硕士刘涛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的总共70篇文章被发现存在数据作假伪造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论文被一次性的撤销。井冈山大学鉴于该行为情节严重,影响极其恶劣,决定开除钟华、刘涛的一切职务。并且收获所有现金奖励。该事件的起因在某种程度上源于2006年施行的《井冈山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办法中规定,根据发表文章点数的不同,给予作者数额不等的奖励。很多教师与学生就是在这些金钱的奖励的诱惑下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其结果也必定是人财两空。
(四)不完善的监管制度
由于监管制度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所以很多新的文章、新的成果展示给社会时,社会并不能进行及时反馈,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很多科学工作者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以至于其学术不端行为可以招摇于世。
2008年,中国科学家戴德哉收到举报信后,通过调查发现其已毕业的博士生贺海波在《国际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两篇论文不仅剽窃了自己实验室的資料,且在实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拼凑和杜撰。随后贺海波当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对贺海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其共发表8篇假学术论文。并且还凭借这8篇假学术论文被聘为浙江大学副教授。通过更深入的调查,发现其所在实验室及其相关实验人员共有20篇论文涉及学术道德问题,包括剽窃抄袭他人数据,一稿多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擅署他人姓名,擅自标注他人基金,捏造专家润色英文文章等学术不端行为。
顺藤摸瓜,发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贺海波的合作导师李连达学术论文涉嫌造假。在贺海波的8篇造假论文的作者里,均含有李连达的名字。并对李连达06年以来发表的论文进行进一步审查,发现共16篇论文涉及造假、剽窃或者一稿多投情况。该事件发生后,浙江大学开除了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也公开承认李连达院士对此事负有在科学道德建设方面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查不严的责任。
试猜想,如果当初没有那封举报信,这一连串的学术不端应为仍然蒙蔽着大家的眼睛。可见,学术监管的完善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
(五)淡薄无知的学术道德意识
学术不端是指在科学研究的结果中存在捏造、篡改、剽窃、伪造数据和结果等现象的行為。
很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一些学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并不十分明确,学术道德意识淡薄,又由于一些不良学风及学术失范行为的影响,导致其急功近利,走上学术不端的不归路。那么,对于学术道德的理解及宣传应该成为我们科研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一)抓好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的教育。今天的研究生在很大比例上就会成为将来科研工作中的中流砥柱,成为科研道路上的开拓者。不良的科研风气往往会影响一代人,所以只有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规范,给研究生们创建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一个完善的研究生养成教育制度,提高研究生自身的科研诚信品质,才能从根本上根除学术不端思想的萌芽。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抓好研究生教育呢?
1.落实学术道德教育,培养自觉的学术道德意识
研究生的教育往往被误解为对其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一个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的研究生算是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吗?当然不算。因为即使你的专业知识再过硬,实验技能再娴熟,但是没有学术道德意识,或者学术道德意识淡薄,那么终究有一天他会掉入学术不端的漩涡,从此他们学术品质一败涂地,学术诚信也一文不值。
因此,研究生入学伊始,就要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道德考评。学术道德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常规课程,名师论坛,学术沙龙,知名人士讲座等形式展开。学术考评的方式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可以通过期末考试,调查问卷,交流谈心,辩论比赛形式进行。这样可以让枯燥的条款和理论知识变得更容易被研究生们接受,使其深入身心。
2.完善学术道德管理,建立完备的学术道德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监管人。对于导师的管理也十分重要。要提高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意识,同时也要督促其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监管。在学校层面上,应该建立更加完备的教师监管制度和研究生管理制度。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那么该研究生所在的实验室和其导师也难脱其咎。
只有在导师的心中牢固树立了学术道德的重要性,才可以通过躬亲示范影响研究生,通过言传身教感染研究生,通过严格要求培养研究生,通过规章制度规范研究生。让研究生在科研学习中,警钟长鸣,不敢越雷池一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树立学术道德模范,创造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研究生们目睹了很多学术不端行为后果的同时,在其身边树立一个或者若干个优秀的榜样,更有利于研究生们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
榜样的树立可以通过校内评选以及院系推荐等方式进行。通过身边的影响和适当的激励使研究生们能够更加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和自身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抓好导师管理
导师作为科研工作的领头羊,在科研和教学两肩担的巨大工作量,以及科研考评和教学考评并重的巨大压力下,一时间将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抛之脑后,想通过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达到自己完成考评优秀甚至是升职的目的。
这一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导师自身受到的学术道德教育不足,导致其没有坚定的科研诚信理念,存在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的心理。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科研与学术容不得半点沙子,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只能会葬送了他们的科研道路,让他们后悔莫及。
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呢?这就要求学校要抓好导师的管理。在导师进校后,就对其进行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教育,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监管。制定严厉的惩处制度和奖励制度。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绝不姑息,一定严惩;对导师指导的学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也要同样受到惩处。这样,导师们自然会摒弃那些学术不端行为,认真严谨诚信的完成科研工作。
(三)抓好学术监管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学术监管,包括多个层面:整个社会对于各个国家的学术监管;国家对于学校的学术监管;学校对于各个学院的学术监管;学院对于各个导师的学术监管;导师对于各个学生的学术监管。只有将学术监管放在科研考评的重要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科研人员对学术道德的重视程度,从根源上阻断学术不端之路。
学术监管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和严峻的工程,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民族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完善自身的学术道德品质。我们自己也要意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古至今,做学问就是一件辛苦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
三、总结
一个良好的学术道德风气不仅影响着学术科研界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影响着整个国家、民族、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价值体系和精神面貌。往往科学家的成果与思想不仅仅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同时还会对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引力量。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危害更是不可小觑,不仅会阻碍民族学术科研的发展,阻碍社会科技的进步,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在“诚信危机”出现之前,我们就应该做出预警,诚信乃立国立家之根本,我们应该握紧诚信这把利剑,将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的社会环境,是大势所趋,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1]Francis L.Macrina.科研诚信(第三版)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谭骏(1974年-),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