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琳
【摘要】20世纪是音乐创作史中的里程碑,代表着二十世纪的现代派作曲家们和现代音乐作品、现代作曲技法,在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本文探究了现代作曲家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目的在于对民族风格和现代作曲技法与的结合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民族音乐 现代音乐 元素 技法 结合
一、现代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1.现代音乐在中国兴起的时代背景
大部分音乐学家认为二十世纪初的两部交响乐作品《怀旧》和《新霓裳羽衣曲》推动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现代音乐的发展与中国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现代音乐的发展与中共的时政有着紧密的联系。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决策扭转了中国自1949年后逐渐对外封闭的情况,使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中共“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各项事业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和新高度。改革开放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的思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中国的音乐方面也有所发展。西方国家的各种音乐思想也随着国门的开放,随之涌入了中国。
2.现代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二十世纪初是现代音乐的萌芽阶段,随着《新霓裳羽衣曲》和《怀旧》的问世,这两部交响乐作品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先河。随之而来的,中国音乐界内出现了现代音乐的萌芽,部分作曲家开始尝试在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中应用西方作曲技法,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与引领世界的音乐思潮结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现代音乐。
②持续发展阶段。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现代音乐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在持续发展阶段里,中国的音乐创作从吸收西方的音乐理论向学习西方近现代音乐流派靠拢。
③初期发展阶段。在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朱践耳、罗忠熔等人的影响下,大量青年作曲家加入到了现代音乐创作的行列当中,这些青年作曲家大多是音乐学院学生,后来成为中国现代音乐的中流砥柱。
④发展高峰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现代音乐也进入了发展高峰阶段,这个阶段是现代音乐发展最快速、最活跃的时期。在现代音乐的发展高峰阶段,更多作曲家加入到现代音乐创作当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
二、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中的成功运用
1.从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中的运用时间来看,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出现了将民歌以现代音乐形式展现出来的例子。著名女歌手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中,大部分歌曲都是以中国民间小调为音乐元素创作的歌曲。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娜鲁湾情歌》给大陆音乐人很多启示,于是很多大陆作曲家也开始结合民族音乐来创作带着民族风格的现代音乐。《黄土高坡》、《信天游》等歌曲就是将现代音乐同西北民歌元素完美结合起来的典范。河北民歌《小白菜》为英演唱的《山不转水转》、程林演唱的台湾歌曲《酒干淌卖无》提供了很多音乐元素,这两首歌的乐句落音、旋律走都与《小白菜》非常相似。
2.从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中的音乐体裁运用方面来看,戏曲、器乐、小调等民间音乐也是现代音乐结合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素材。广为流传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就是以民间说唱《京韵大鼓》的音调为基础所创作的歌曲。著名摇滚乐队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就是将京剧中的元素与摇滚乐相融合的作品。《男儿当自强》采用的是传统器乐曲《将军令》的旋律。
3.从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中的民歌民谣素材运用方面,少数民族的音乐为现代音乐创作也提供了很多创意和元素。著名歌手腾格尔、藏天朔的许多歌曲,都是蒙古族风格。那英的《為你朝思暮想》曲调也是来自蒙古族民歌《城墙上跑马》,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也融合了蒙古族的音乐元素。
三、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依存发展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音乐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民族音乐借助现代音乐这一形式在现代广泛传播,将极大促进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发展。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完美结合,不仅有助于传播民族音乐,也有助于发展现代音乐。波兰音乐家肖邦的52首玛祖卡舞曲、中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刚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很多著名的现代音乐作品都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表现自己国家的民族风格。越是能冲破国家的界限、民族的界限,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世界所接受的音乐作品,越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结语]综上所述,现代音乐作曲家在创作现代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立足与民族、放眼于世界,特别是要做到立足于民族,在本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现代音乐的创作,创作出有本国特色的现代音乐,真正的做到让现代音乐多元化、特色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李闽. 简述现代音乐在中国大陆的三十年发展历程[J]. 人民音乐. 2010(06)
[2] 高丽那. 约翰·凯奇偶然音乐的创作思想探析[J]. 大众文艺. 2010(06)
[3] 冯毅. 论现代作曲技法“数控化”趋势的美学意义[J]. 音乐天地. 2009(10)
[4] 张宝华. 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有机融合——姚恒璐三首钢琴作品的纵向音高结构分析[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9(01)
[5] 李玲. 两种音乐体系的贯通与融合——西方传统作曲技术在当代戏曲音乐创作中的应用[J]. 音乐研究.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