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才有最严 通情才能达理

2014-04-29 00:04陈红
俪人·教师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孝文帝情理历史

陈红

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有少部分历史教师总不愿意放下架子,总认为应当在学生面前保持较少的尊严,因此,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对学生发号施令,遇到调皮、违纪的学生就大声训斥,甚至体罚,赶出教室。很明显,这里存在着对学生的不平等,不公平。在这不平等的状态下,学生怎能有最严呢?诚然,因为历史教师先于学生深受高等教育而后走上人生旅途,无论年龄、经济实力、知识经验、社会阅历与学生都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我们历史教学在考虑师生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情况下对学生的尊重才是最具有人性的尊重,因为这种尊重是出于自觉自愿的行动,出于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肯定,而不是出于许多公里的目的与考虑。当然有许多历史教师并不是有意地压制学生,那是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或出于职业角色的习惯等原因而对学生严加管束。但平等才有最严。

首先,平等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例如,历史课堂上,您让一位学生回答秦始皇的政绩有哪些?但这位同学回答的内容里却有实施推恩令、实行察举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等等。可能你听到火冒三丈,或挖苦或谩骂或说“孺子不可教也”。面对这种情况,我想我们做教师的要冷静面对,这位学生已将历史“张冠李戴”了,说明他还是懂得一些历史知识,只不过将历史知识错位而已。我们要宽容学生,人总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知识“张冠李戴”的原因。再有,这位学生在法律上、人格上与我们历史教师是平等的,我们不能歧视他,我们要尊重他。

其次,平等意味着教师要听取学生不同意见。教师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才能对教师讲心里话,教师才能了解学生,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能激发起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思维能力的正常发展,还能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例如,你在讲授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课后,你想设计一道问题“你怎样评价孝文帝?”,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我想,这个活动会非常好,它能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教师也是其中的一员,这就把教师,每个学生置于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尽情表达,效果很好。有点学生认为孝文帝是世界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有的学生认为孝文帝改革完全是失败;有的学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还有的学生觉得不应该完全肯定孝文帝;更有的认为要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等等。在这一堂堂历史课上,在一个个历史课外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来自历史教师的平等、民主、尊重,更体会到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尊严。

中国有句成语叫“通情達理”,是指说话做事要符合实际情理。说话符合情理,才有人听;做事符合情理,别人才会口服心服。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首先要理解学生,即做的“情理”,管理才能管到点子上,教育才能说的点子上,即做到“理达”。

首先,“通情”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成学生,用学生的眼睛观察世界变化,用学生的心情感受周围的喜怒哀乐,用学生的心态去猜度事物发展的趋向、结果。这样要求的实质是要教师尽可能排除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性格特点等等的干扰。用一颗客观、同情、愿意接受并且敏于感受的心去接触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就容易形成师生共鸣,即“通情”,又叫“共情”。例如,历史教师总想在各次考试中把学生考个“下马威”,以期学生服服帖帖地学习历史。因此,每次试卷编制得都很难。殊不知,学生每次都带着失败感去学习历史,每次都带着挫折感去考试,其结果学生会出现对历史学习产生的悲观、厌恶、甚至憎恨,因为他们对历史学习没有成功感,绝望了。我想,这是历史的悲哀,假如我们将之反过来,将试卷出得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每次考试都获有不懂程度的成功感,那学生就越学越快乐,越来越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其次,“通情”要求教师要有爱心、耐心,要深入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情感体验、简单粗暴。“通情”使学生觉得自己被我们教师接纳、承认、理解,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愉快、满足,理智上的自信、坚定,从而乐意接受教师、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学到做人的知识和本领。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于友西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 朱煜主编 2005年4月

[4]何妍、王莉:《用情感教育激活学生心理——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孝文帝情理历史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孝文帝的宽容
论中国传统情理审判中的调处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