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郑振铎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他一生对于俄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的译介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翻译作品极具特色,翻译理论也具有启蒙意义。
关键词:郑振铎;翻译文学;翻译理论
作者简介:李妍,女,1987年6月生,陕西籍,硕士研究生,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语。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
引言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火炬手,郑振铎一生致力于海外文学作品之译介,且就翻译理论若干问题持有极为重要的认识和看法,对我国本土新文学的成长及翻译活动的兴起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1. 郑振铎翻译活动回顾
郑振铎先生终生致力于对俄国、印度以及希腊文学作品的译介活动。其翻译多为从各国作品的英译本进行转译,现将其主要的翻译活动和作品按国别做如下的简单回顾:
(一)俄国。郑振铎对俄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始于20世纪初,据统计,20年代初,郑振铎译介的“以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契河夫、高尔基等为代表的俄国著名作家的作品、论文及“序文”、论著等,共二十多篇(部)”(吴建明,2001)。译作《俄国戏曲集》等因传递了汹涌澎湃的俄国革命思潮而在当时的中国读者中反响强烈。
(二)印度。印度文学方面,泰戈尔诗歌和古寓言是郑振铎译介的两大主要对象。1922-1923年先后翻译并付梓了泰戈尔代表作《飞鸟集》和《新月集》两部诗集。20年代中期又译成了《印度寓言》55篇。这些翻译活动让中国本土读者能够首次欣赏到经典印度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因而广受欢迎。
(三)古希腊。郑振铎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开始对希腊罗马文学进行了译介。期间有《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传说》等转译、译述作品相继问世。30年代中期其翻译作品整理为《希腊神话》一书出版。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郑振铎是中国在古希腊文学作品译介方面的先驱之一。
(四)其他國家。上文列举了郑振铎先生译介的主要国别和作品方向。除此之外,他还翻译过美国、德国以及北欧地区的诸如小说、童话、民俗故事等文体风格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各色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郑振铎通过对不同国家、多种体裁文学作品的大量译介工作,向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海外新式文学的窗口,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本土新文学的壮大。
2. 郑振铎对翻译问题的思考
郑振铎不仅在翻译实践活动方面成就斐然,对翻译若干关键问题也有独到的看法和认识。下文重点阐述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几个主要观点。
(一)可译性
自从学界开始讨论翻译问题以来,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可译性问题就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当时在中国,有不少人认为翻译不可能移植文学原作的灵魂及艺术美,认为文学的可译性是不存在的。对此,郑振铎明确表示:“文学书是绝对的能够翻译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够完全的由原文移到译文里面,就是原文的艺术之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于译文中”(吴建明,2001)。在当时各种对文学翻译的质疑声中,作为一个多产的翻译实践者,郑先生这种明确的“可译”观点无疑进一步证实了翻译文学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从而对新文学的发展自然功不可没。
(二)翻译功能
对于翻译的功能问题,郑振铎表示,翻译应能对本土传统文化起到改良之作用,并能使本土读者了解到本土文化外部的更为现代的思想。因此,他认为翻译作品时应有所选择,且翻译的过程与文学创作并无二致,认为翻译的作用不仅是“媒婆”而且类似于“奶娘”(吴建明,2001),可以说这对于中国当时引进海外文学,乃至后来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都起到了指向标的作用。
(三)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方面,郑振铎最先向本土译者介绍了译学家A. F. Tytler的“翻译三原则”:一、译文必须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意思。二、译作的风格和态度必须与原作的性质一样。三、译文必须包含原文所有的流利。(吴建明,2001)郑振铎认为对于翻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达意”,其二译者要在对原作“绝对的信”和“肆意创作”之间寻找到中间道路。
综上所述,郑振铎对于翻译问题的若干思考和表述涉及到了翻译活动的一些核心问题,且他的观点在今时今日看来也是具有实践支撑和一定理论前瞻性的,因此值得我们研究重视。
3. 郑振铎译作之特点
郑振铎一生译字150多万,其译作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其译介活动涉猎范围广,译作类别丰富。多种文学体裁都有作品出现,且在翻译时对原作有一定的创造加工。
二是其译作具有一定的功用性,亦或传播思潮,亦或开人视野,亦或涤人心灵,译作都是“有所为而为之”。
三是其作品彰显了郑先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以平实简朴的用笔让人看到了除翻译学者以外,郑振铎亦是一名文学家。
4. 小结
综上所述,郑振铎不仅在海外文学的译介方面贡献卓著,翻译了大量经典的外域作品,助推了我国本土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而且对于诸多关键的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论述,因而对我国翻译理论的进步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建明. 郑振铎与翻译. 龙岩师专学报,2001(6).
[2] 陈福康. 回忆郑振铎.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8
[3]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 吴飞灵. 郑振铎的翻译思想. 安徽文学,2013(5).
[5] 邓笛. 郑振铎的翻译经历对戏曲研究的影响. 戏剧文学,2008(10).
[6] 翻译研究论文集.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7] 邹德刚. 浅谈郑振铎的翻译观及其翻译成果.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