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隐士?

2014-04-29 00:44姚丹丹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荆轲陶渊明理想

姚丹丹

他,仰面长吁“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个精神归宿。然而,纷繁混乱的时代及个人性格等因素,使得他终究不能如愿而选择辞官归隐。喜欢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掮客学者把他赞颂,予以真隐士的美誉,只是,陶渊明也不过是个凡人而已,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读他的诗作,我并未听到所谓的真隐士的自豪声,相反是一阵阵将内心缱绻的恋仕思绪隐藏于“采菊东篱,悠见南山”背后的哀叹。

陶渊明的思想颇为复杂、矛盾:他既熟谙儒家学说,有着积极入世的精神;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用一句话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两种不同思想的交织、纠缠,以及晋宋易代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使得他在进退中做着艰难的抉择。从“猛志逸四海”到“猛志固常在”,可以看到陶渊明也曾胸怀建功立业之志,但仕途的挫败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让他倍感失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他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但无力改变;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挽救的途径。他企图开出一剂医治社会的良方,可他哪里知晓诗境里的药方对现实世界的治愈是无效的。《桃花源记》展示了美好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乌托邦,但那只是一个幻境,救不了陷入苦难中的自己,更救不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于是,退隐归耕,这何尝不是先生对社会黑暗统治表示不满和反抗的异样方式?

一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让《归去来兮辞 并序》成为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归途、享天伦之乐、躬耕劳作等情景。倘若说这些是诗人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我则不以为然。在我看来,这不过是诗人理想被现实阻隔、击溃而进行自我宽慰的华丽借口。尽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景观令人憧憬,可我更愿思考:景致如此美好,诗人内心的苦楚到底有多沉重?对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落差到底有多失望?那“恨晨光之熹微”“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中的“恨”“复”二字究竟隐匿了先生多少撕心裂肺的苦苦呐喊?

《归园田居》五首大约是先生辞彭泽令归田次年的作品。历来读过这几篇作品的人士都不约而同地下着结论: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居清静平淡的农家生活,享天伦之乐,心情是愉快、闲适的。可我并不认同。若先生真如那般,又何须反复咏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难道先生不懂这“韵”或许是适合世俗的性情?难道先生不懂这“尘想”或许是世俗的念头?又难道是先生不懂这“衣沾”或许是弃官归耕必然会遭到一定困难的象征?我想先生是懂得,而他之所以如此高声地呐喊,是内心的不甘、失望及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现实的恐惧。如果没有一颗入世、建功立业的心,他又何曾苦苦挣扎于“一去三十年”的尘网不能自拔?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饮酒 并序》其一)看似借用秦东陵侯邵平不相同的两种处境来说明人生的衰荣不定,用以劝诫世人应达观对待富贵祸兮,实则是他借饮酒抒写情怀,将那不能实现的愿望同失望隐匿于清静、安适的田园生活画卷中。又如《咏荆轲》中,荆轲“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不可战胜的气魄与无畏精神,“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的视死如归的气魄,都是先生对他不畏强暴的侠义行为所作的歌颂,荆轲甘愿犧牲自己救燕,只因遇到知恩太子丹。先生又何尝不想效仿荆卿,然而他的太子丹又在哪呢?他悲叹,他退出仕宦的洪流,只便将那份崇高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对荆轲的赞颂中。再如“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如果说显示了解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及海内外山川异物的《山海经》是出于兴趣,那么读《周王传》呢?仅仅是出于自己的一番兴趣而已?追忆周穆王驾八骏西征,是先生对当时政治的别样审视和评价。那个纷乱的时代需要有人来终止,那个暴动的社会需要有人来整顿,他渴望有一个“周穆王”的出现,更渴望被这样一个“周穆王”所赏识、任用,以实现自己的“留有后世名”。然而,先生又是多么“笨拙”的一个理想主义者,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带给他巨大的冲击,对现实、现世的彻底失望,迫使他不得不将美好的政治理想和情愫寄于归园田居的生活中,埋葬于自己的诗篇里。

再观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也有着其独特之处:始终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中心,矛盾心理隐蕴其中更是不言而喻。《杂诗》其二中,将素月分辉、秋风微凉的清景与岁月抛人、有志未骋的悲慨打成一片,从而展现自己人生境界复杂的一面。“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更是他思想中非静穆、不平衡一面的深刻显现。“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如果真如诗句所言般淡泊明志,那么早已心平如水的他何必多此一举,向世人反复声明自己的“无仕之心”?

一个在官场中失意的落魄文人;一个有文采、有气节的知识分子;一个在生活上有情趣,懂快乐的人。陶渊明,作为身处乱世的士人,尽管有着恬淡静穆的外表,但他也曾心怀鸿鹄之志,渴望建功立业。可惜,处于朝代更替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处于那个重视门阀的社会,他无法让自己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无法让自己在保持本质真的同时又适应社会的风云变幻,他的仕途结局注定是失败的、失望的、伤感的,他也只能选择归隐田园。而那些所谓的闲适的、愉悦的归返自然的欢畅,何曾不隐隐透出一丝哀伤、一丝凄凉?

当耳畔再次响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陶诗时,谁能觉察与体会到先生那隐于诗背后的无奈与缱绻呢?

猜你喜欢
荆轲陶渊明理想
荆轲刺秦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你好,陶渊明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陶渊明 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