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至深处化为诗

2014-04-29 09:54葛洪莽

葛洪莽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情感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魂,语文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用情感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调动教师情、挖掘学生情、走近作者情、感悟文本情,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文本情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87-2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过:“教学若要成功,需要以情感为纽带。”苏教版十一册《钱学森》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几乎没有过多的细节描述,却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者精心设计,用“教师情“唤醒了“学生情”,让真情在课堂流淌。

一、青勃归侨巧引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送给大家一首诗,自己读读。

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无语,无言,一扑进娘怀,就泪湿衣衫

留影,留连,一跨上故乡,就恢复了童年……

(《归侨》作者:青勃)(课件播放)

师:1955年10月1日清晨,一位怀着拳拳报国之心的归国华侨站在回国轮船的甲板上不禁吟诵到:赶车,赶船……

师:教师与学生一同配乐读他就是钱学森

评析: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师在课前对如何导入新课必须作好精心的设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教者用青勃的《归侨》引入,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游子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这正以文中那位怀着拳拳报国之心的归国华侨——钱学森的思乡情与爱国心不谋而合?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归侨》导入新课,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精神状态,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提升语文素养。

二、回国留美艰难择——一比二读情更浓

片段二:

1.“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这一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师:钱学森在美国过的是什么生活?(对比)

师: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如果是你会怎样选择,能说说理由吗?同座交流。

回国:

回国则意味着钱学森将放弃……

一起读: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留美:

如果钱学森选择留在美国,能说说为什么?

而钱学森所做一切为的是谁?(出示:我是中国人。……一起读)

2.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钱学森有没有意识到回国搞科学研究会很困难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但他毅然回到祖国,因为他相信祖国虽然穷,但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走向,从走向。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必须经过有效的引导,才能得以充分开启。

1.巧设情境,引真情。“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情境是形成情感的场景、氛围。教者在这一部分创设了一个情境——钱学森到底是回国还是留美,不同的选择将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去寻求答案,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只有营造出符合课文的情境,才能把学生的思想吸引到课文上来,也才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畅游于文本的“情流”之中。

2.语言品析,悟真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不是浅白直露的,而是蕴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能脱离文字孤零霍地进行情感体验。教者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紧紧抓住钱学森说的这两句话让学生通过辨证的思考,去分析钱学森在回国和留美之间做出了怎样艰难的抉择,感受钱学森立志要报效祖国的一片赤诚的爱国情。

3.真情朗读,品真情。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用“感悟语言”代替了过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述。朗读能够促进学生的感悟,以上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了良好的朗读情境,引导学生读钱学森说的这两句话,在老师一次又一次激情地引读中,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与作者、文本、人物产生共鸣,与他们的情感进行融合。

三、国家兴亡匹夫责——情至深处化为诗

片段三: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板书)

师:“应当”就是什么?他把回国看成是什么?

师:古语说得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这就是一个炎黄子孙的真情流露。让我们一起读……

师:与其说是留学生在劝说他,还不如说是他在劝说留学生。(祖国母亲正需要我们回去建设呢,我们一定要尽快地想方设法回去!——)

师:(一起读)我是中国人!(为祖国建设出力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应当回去的。

师:每每读到这篇课文,老师也心潮澎湃,不禁写到:(自由读)(诗略)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了一首诗,用诗歌对文章内容加以总结,既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课文中心内容,又能使学生对文章产生美的回忆和深刻印象,特别是难以理解的文章效果更明显。然后再让学生配上音乐朗读,直接把学生带进了文本之中,带入钱学森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充分和文本、人物对话,使情感的浪潮得到更大的推动。它与情境创设相得益彰,使明理悟情交融,使感情朗读真情激荡。教师让学生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产生共鸣,在共鸣中动情,在共鸣中生情。真始于情,情贵于真。一篇好的文字,不在于它的绮丽和奢华,而贵在于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钱学森内心的写照,也是教者、学生的真切感受:国家兴亡匹夫责,情至深处化为诗。

四、曲终人散情未了——永远不变中国心

片段四:

师:这就是可亲可敬的了不起的钱学森,但他已于2009年10月31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有一位网友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师:一起读“中国人因你挺直脊梁!你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子!”

师:虽然你已离我们远去,不,你的那一颗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中国心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板书中国心)播放《我的中国心》,出示图片和相关介绍。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钱学森说些什么?写下来……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钱学森(再来一次)

评析: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激情澎湃的《我的中国心》给师生们提供了一种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使学生沉醉在音乐与文字所描摹的意境中。此时再让学生对钱学森说些什么,学生怎能无话可说,无话想说呢?因为心中的那份情在流淌。我发现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动了“真感情”,连听课的老师也被这份情所感染。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扑面而来,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借着这份情,带着中国心学生们深情地呼唤——钱学森。那真是:曲终人散情未了,永远不变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