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朋友,战友、同学,同事、部下……谁都有亲朋好友,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
但对公务人员而言,“小圈子”却不同于寻常社交——纵观近年来的贪腐案件,由于中了“圈套”而落马的干部不在少数。
作为公务人员,如何才能跳出“小圈子”?本刊编辑特邀请中共奉节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易劲松指点迷津。
困惑一:为啥不能搞“小圈子”?
当事人说:
“人人都有远近亲疏,都有结交朋友的权利。可为啥我交朋友,就成了搞‘小圈子?”
——李鑫,“80后”机关干部
背景
李鑫喜好交际,常邀约好友云集餐馆酒吧,畅饮至深夜方休。
2008年,李鑫考上公务员,进入一个基层职能部门工作。
工作变了,李鑫好交际的性情却没变。
由于所在科室具有监督职能,李鑫常常和监督对象打交道。其中一些人见他心地单纯,于是就和他称兄道弟。
对这些殷勤,李鑫自感“谈得拢”,很快结交了一帮“朋友”。
这引起了部门领导的警惕。
一天,领导找李鑫谈话。
“作为基层干部,怎么能和监督对象喝酒吃饭?”
“有些人结交你,是为了‘衙门有人好办事。”
“干好工作才是正道,不要成天想着搞‘小圈子。”
…………
闻言,李鑫郁闷了。
支招
“小圈子”如罂粟花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李鑫尚没有认识“小圈子”的实质——长此以往,会有误入歧途之虞。
湖南省郴州市煤炭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曾宪明,就是被“小圈子”拉下马的干部。
由于工作需要,曾宪明常常和煤矿老板打交道。为了“朝中有人好办事”,老板们以各种形式拉拢他。
面对“殷勤”,曾宪明放松了警惕——十年之间,他的社交圈成员变成了清一色的煤矿老板。其间,他先后收受“圈内人”的“孝敬”合计290万元。
2010年9月6日,曾宪明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没收财产20万元。
由此可见,“小圈子”如罂粟花,看起来很美,结出的果却有毒——
一是破坏内部团结和民主。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民主决策,而是由“圈中人”暗箱操作。
二是助长不正当交易。“圈内人”会想方设法拉拢腐蚀干部,通过不正当交易权力寻租。
三是败坏社会风气。“小圈子”讲究“江湖感情”,排斥践踏党纪国法,污染社会风气,是不正之风的催化剂。
识人有远近亲疏,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远近亲疏”一旦和公共权力结合,就会转化为寻求个人利益的“小圈子”——这正是广大公务人员应当高度警惕的。
困惑二:如何跳出“小圈子”?
当事人说:
“都说‘小圈子里利益纠结,我算是领教了。想跳出来,但又绕不开感情。”
——马宇,某职能部门业务科长
背景
2010年,马宇参加了一场干部培训,结识了一群同学。
其后,他们常常举办各类“同学会”,感情日深。
一年前,马宇升任业务科长,成为单位里的“实权派”。
郁闷也随之而来。
“兄弟一场,帮我申请个项目。”
“我有个亲戚想办个执照。”
“帮我和你们领导说一个事。”
…………
他开始频繁接到同学请托。
“有些忙,帮了会违反原则;不帮,感情上又绕过不去。”马宇身心俱疲。
支招
净化“社交圈”需善用技巧
马宇的郁闷,恐怕是“圈内人”的共同烦恼。
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对公务人员来说,每一类感情,都能增加人际交往中的“权重”;而每一类“权重”,都可能催生一个相对应的“小圈子”。
这些“小圈子”用感情当幌子,却算计着利益考量,具有很强粘附性。
公务人员也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如何处理好个人感情和手中权力的关系,应成为公务人员应当掌握的能力。
对此,清朝名臣张伯行的做法,对今天的官员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康熙年间,张伯行上任江南总督。
一时间,老乡、亲戚、同僚竞相携礼登门。
见“朋友圈”成了“利益圈”,張伯行颇感其扰,于是决定净化“社交圈”。
他在衙门外挂出一块匾额,上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张伯行的熟人们一见,自感理亏,也就羞于登门请托。
张伯行的“跳圈术”有两大益处:
一是拒人情于公门之外,既推却请托,又不至于当面拒绝伤了“面子”。
二是申明立场于众人之前,杜绝了有寻租企图者的反复骚扰,可谓一劳永逸。
由此可见,净化“社交圈”需善用技巧。
困惑三:如何营造没有“小圈子”的环境?
当事人说:
“‘小圈子影响工作,真是害人不浅——如何才能营造没有‘小圈子的人际环境?”
——董晓庆,某事业单位“一把手”
背景
一年前,董晓庆调入新单位任“一把手”。
单位的两位副职领导素来不睦,其分管部门也形成两大派系。
上任第三天,董晓庆召开大会,部署了八项重点工作。
却不想,工作部署成了“皮球”,被两个“小圈子”踢来踢去。
“勾心斗角,工作还干不干?”见此情状,董晓庆颇为苦恼。
支招
双管齐下打破“小圈子”
少数领导干部为达到个人目的,和下级“抱团”共求私利——这是单位内部“小圈子”形成的根源。
作为“一把手”和组织人事部门,可利用两大利器消除此根源。
首先是加强教育,让干部自觉远离“小圈子”。
唐朝贞观年间,大将薛仁贵被封为“平辽王”。大喜临门,送礼人竞相而至。薛仁贵推掉了所有贺礼,却收下贫民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有送礼人不解,薛王爷笑道:“我早年家境贫寒,全凭王茂生接济。如今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谊。”此言一出,送礼人自感羞愧。
由此可见,“自律”是对付“小圈子”的第一大利器——在平时的工作中,应采取干部易于接受的方式,寓教于乐,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交际观,自觉远离“小圈子”。
其次是建制监督,让干部不敢加入“小圈子”。
用好这件利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党组织生活中,切实保障民主集中制;二是在选人用人、项目审批、政策制定等关键工作环节上强化制度规范,如建立重大项目决策民主商议制度等,充分保护党员干部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在政务服务工作中,广开监督渠道,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
通过这些制度建设,就能清除“小圈子”形成的根源——试想,当加入“小圈子”不能再谋个人利益,甚至可能会影响个人收入和升迁等长远利益时,“小圈子”自然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