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本素材,写好考场作文

2014-04-29 02:19董秀峰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归纳法

董秀峰

摘 要:在平时考试和高考的作文写作中,学生用得最多的素材就是名人类素材。对于这样的素材,常常需要用很多的时间去积累,费时又费力,而且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收不到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做起来就更困难了。如果能立足于现有的课本,从课本中汲取很多这样的名人素材,那么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这里所说的课本名人素材,既是指传记中的人物、名家,也包括作品中涉及的文学形象。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素材,相信学生一定能写好考场作文。

关键词:裁剪法;百变法;归纳法;评价法

课改以后,无论是必修课本还是选修课本,都可以看作是一座作文素材的宝库,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课本蕴含了各种体裁的名著精华,汲取了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思想精髓。学会对课本素材进行分析、开掘、加工,是运用好课本素材的关键。只要我们从这里入手,必能开启考场作文写作的新天地!

下面我从课本素材的综合性运用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我的见解。

一、引用课本中的人物素材要把握的原则

1.要熟悉历史人物,对所引用的人物生平、时代背景、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等要有透彻的了解。

2.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引用的人物相关的契合点和关联点。我们的作文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引用的人物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暗合。

二、“记”是为了“运用”

从我们积累素材、备办素材本的第一天起,就要在脑海中牢牢树立起一个理念:把读得会心的素材“记”下来不是目的,我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作文时“运用”它。“看”是为了“生成”。

作文中第一需要的是素材。人物素材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像李白、苏轼这样一些人生经历丰富而奇特的文化名人,简直是任何一个高考作文题都可以用到的。从巫山的神女,到楚国的屈原;从垂钓中的姜子牙,到幽州台上的陈子昂……只要我们想用,都可以把他们用到高考写作中去。但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

三、筛选和提炼材料的方法

1.裁剪法

人物素材有着丰富的内涵,运用角度多维,适用于多个文题,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要大胆取舍,不能什么都写,要根据需要对人物素材进行裁剪,选取主干,去其枝叶。此外,对所选内容要深入挖掘,定向叙述。

2.百变法

“百变”就是发掘同一个人物素材的多方面意义,将同一个人物素材有效地运用到主旨不同的作文中,使之成为百变素材、万能素材。“材不在多,会用则灵”,每一则人物素材都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丰富的意蕴。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归纳法

面对一个作文题,若使用单个人物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这时就需要将同类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同类互补,形成集团效应。这些素材选自不同课文,这些课文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和文体,其中既有诗词名句、名人名言,又有谚语、术语、事例、观点,等等。这样的素材是无法直接引用的,需要归纳、整理、集中概括之后才能运用。首先要找到课本素材与写作主题之间的共同点,通过语言文字上的加工整合,把不同类型的素材综合压缩成一个统一的材料。这个统一的材料要突出不同素材的关键内容,句式尽量要和谐一致,彼此照应。

4.比较法

素材中的人物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面对一个作文题,我们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并将有关联的正反人物对比着写,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观点。被比较的双方互为映衬,容易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对比中,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会更加鲜明和突出,有利于表明主旨。运用这种方法要认真选材,不能强作对照,所选人物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相对于正面人物素材而言,反面人物素材具有警醒、教育意义。在大部分考生选择正面人物素材入文的情况下,选用反面人物素材入文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选用反面人物素材入文也是从反面切入主题,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主题,最终目的则是正面引导。

5.评价法

解读、评点人物是使用素材经常运用的一种技法。

(1)要准确解读人物就得准确把握人物。把握人物,首先得搜集素材,充分了解人物;其次要抓重点,要抓住人物突出的事迹或言行。

(2)评说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进行评价;评说人物还得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不能绝对化。如果是热点人物,评说时要学会冷处理,尽量有自己的观点,不要被舆论和当时的主流观点所左右。

筛选和提炼材料之后,还是不能把它们直接搬到作文中,还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和改造。

四、加工改造素材的方法

1.模仿形式,移植内涵法

这种方法是指把课本素材中的内容(比如事物、故事、传说、名言等)移借到自己作品中的方法。可以将原素材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移植入具体的写作中。

2.组合创造法

这种方法是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素材中抽取出来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作品的创造法。运用素材组合策略时,要注意并提炼素材间的相关点,遵循服务主旨的原则,按一定规则加以排列组合;组合中还要注意素材间的连贯衔接。

3.想象与概括结合法

在叙述类文章和议论类文章中需要叙述的地方,我們可以运用增添要素法,借助想象力,使材料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完整化,添枝加叶,增加其叙述色彩,从而让抽象、概括的材料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和感人。有时候,我们找到的材料往往是一个比较完整、比较详尽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比较完整,这种素材的优势是长于“点”的叙述和描绘,具体、形象、生动、感染力强。但如果写议论类文章,这样的材料就需要加工改造,突出材料的主干,删去枝叶,让它们变得抽象和概括。

素材是构成作文大厦的基本建筑材料,储备大量、新颖的素材无疑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但能否写出内容充实、立意新颖的文章更取决于考生灵活驾驭素材的能力,激活思维,挖掘内涵。运用素材的基础是发掘素材的内涵。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取用同一事例,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一种眼光和能力。若能以变化的眼光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分析种种现象,或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追寻事件的原因,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且具有多元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当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把已知材料尽量往论题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关键是要找准材料与论题的契合点,并通过合理想象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契合点,并且要多用一些揭示性词语给予明示,从而有力地证明论题,用精美的语言转化扣题。在叙述材料的过程中,我们最易犯的毛病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取舍,不知详略。结果叙述内容庞杂,论述不够集中。这就需要我们用材料来论证观点时必须对其分析,对材料中不能证明观点的内容大胆舍去,而能证明观点的材料,我们就要强化渲染,增强力度。然后将事情可能的结果(意义或作用等)合理地扩大、拔高,把事情放到历史、文化、哲学、社会、人性等大背景下去探讨。

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在《残篇集》中说:“一个人如果知道的东西不多但都有用,那他就是聪明人。”同样,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把平时积累的素材都用上、用足,能让你所积累的素材充分燃烧,那你就是一个聪明人。素材本运用的真正功力不是直接去引用,而是活用,间接去运用,最好能机智地化用。

(作者单位 衡水市第五中学高中部)

?誗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归纳法
归纳法——学习物理知识的“法宝”
物理方法之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学习直通车
不完全归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方法之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应用展示
文言文内容要点归纳法
高观点下的数学归纳法
用“不完全归纳法”解两道物理高考题
用“不完全归纳法”解两道物理高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