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小篆与汉隶构形的比较研究

2014-04-29 00:44张欣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2期
关键词:说文汉隶小篆

张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7-01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汉字的演进过程中,隶变无疑是最伟大的变革。隶变是对篆体文字的简化、草化、快捷化,其结果导致字形简化、抽象化、符号化。小篆向汉隶转变具有以下特点:

一、象形表意文字向衍形表意文字的发展

小篆以前的“古文”是随着实物的曲线描画出来的,因而形体各异,姿态万千;小篆是秦国通用的文字,为追求字形的匀称、整齐,已逐渐线条化、符号化了,其形体是固定的,有规律的,但并没有摆脱象形表意的成分。如“ (水)”,象河流之貌;“ (步)”,象脚印之形;“ (木)”,树根树冠分得很清;“ (豕)”,大猪的尾巴还在。而汉隶的构形已基本脱离篆书范围,已变成了纯由笔画组成的符号,很少有图画的痕迹,同于今字,而且已经定型化,且具备了现在使用的方块字的基本条件,如: “水”,“步”,“木”,“豕”。汉字在隶变过程中,遵循着平直方正的基本方式,与古文、小篆相比,在笔势形态上有两个方面表现最突出:

第一、古文、小篆均无勾挑,汉隶则凭空加弯,由弯变成平勾。如“手”字小篆作“ ”,汉隶作“手”。

第二、古文的曲线不论向左或向右,均随实物的曲线来描写,小篆把古文的曲线加以匀圆均整化,隶书根据小篆的规范化,把匀圆均整的线条用“ ”、“ ”、“ ”等弯曲笔画固定了向左或向右的方向和部位。

二、汉字偏旁部首的形体发生变化

汉字随着社会的实际应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绝大多数的部首不仅是独立使用的汉字,而且还出现了变形,其中一部分可以作为大多数汉字的部首。

(一)规则变形

(1)变形现象。上边的如:由“爪”变为“ ”,如“孚”;由“雨”变为“ ”,如“雹”、“霖”、“霜”等。

左边的如:由“ ”变为“ ”,如“迎”、“迅”、“送”等;由“人”变为“ ”,如“仁”、“傲”、“何”等。

右边的如:由“刀”变为“ ”,如“利”、“则”、“刚”等;由“邑”变为“ ”,如“邦”、“郡”、“郁”等。由“ ”变为“欠”。用“欠”做部首的字如“钦”、“欣”、“歇”等。

(2)有增加部首或笔画的现象。如:由“ ”变为“擒”;由“ ”变为“上”;由“ ”变为“玉”。

(3)有字体左右部件交换位置的现象。如:由“ ”变为“秋”。 (4)有部首分化现象。由于所处部位不同,偏旁形式也不同。如:“犬”。由“ ”分化为“犬”和“ ”。用“犬”做部首的字如“哭”、“献”、“獒”等;用“ ”做部首的如“狗”、“狼”、“獾”等。

(5)此外,小篆形體有明显的对称特点。这是由它图画表意的本质决定的,在《说文》的小篆中,对称字有807个,24对,共占总数的8.7%,但是发展到汉隶时,字体的对称现象就不那么普遍了。这是由汉隶的撇、捺、长横有波磔等特点决定的。其中包括:

1.上下对称。如:臣、卜( )、片等。如果在这些字的中间横着画一条轴线,那么字的上下笔画相同,而且对称。

2.左右对称。如:火、圭、苗、图、宁( )等。如果在这些字的中间竖着画一条轴线,那么字的左右笔画相同,而且对称。

3.十字对称。如:三、目、囗、亚等。这些字上下、左右均对称。

4.二字相对称。如:“后( )”与“司( )”。《说文·司部》:“司,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

(二)不规则变形

这些不规则变形不顾原字的结构原则,或讹断讹裂,或讹并讹连。这样一来,几个组成部分很可能混为一体,一个整体又很可能分为几个组成部分,使汉字出现“同形异写”和“异形同写”的情况。

(1)同形异写

同形异写是指篆书中同一个偏旁分化为若干个不同的结构形式,与其他偏旁组成不同的字。这里只列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

“ ”分化为:“士”,如“志”;“之”,如“芝”。“ ”分化为:“土”,如“幸”、“赤”;“大”,如“夸”、“契”。“ ”分化为:“ ”。

(2)异形同写

异形同写是指篆体中若干不同的部件归并为同一结构形式,混为一体了。其中典型的有:“ ”,如“林”、“梢”;“ ”,如“琛”、“探”;“ ”,如“ ”、“弑”,三者归并为“木”。“ ”,如“覃”;“ ”,如“草”、“卓”;“ ”,如“ ”,归并为“早”。

三、隶书的体势由篆书的狭长取纵势,变为扁平取横势

篆书的基本等粗线条,变为粗细起伏明显的线条,出现了有特色的“蚕头雁尾”。汉代隶书的发展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时期:西汉为成熟期,东汉为鼎盛期。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了至今保存最完好的遗策共312枚竹简,还有49块附于竹简上的木牌,总计2063字。这些字用笔潇洒率意,流畅自然,尤其是纵势笔画的恣肆夸张,修长俏丽,横扁者不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号墓出土的《老子》乙本端庄整齐,有国家大一统后的豪迈气势;且字体呈横势,当为汉隶的代表。1973年——1975年间,湖北江陵凤凰山9号西汉墓葬出土了3件木椟,其中有一件有文帝16年的纪年,说明成椟时间为西汉前期。椟上文字字间距较远,行距也很宽舒,给人以疏宕淡远的艺术享受;字体十分独特,体态呈纵势,竖、竖钩、捺、主横等恣肆夸张,显得极为洒脱俊俏,给人以太平盛世的安逸豁达之感。而尤使人感到惊讶、震撼的是其主横、捺画等的波磔挑法已经十分精熟,这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具有波磔挑法的作品,说明早在西汉前期,,隶书已具有蚕头雁尾的特点。1973年在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西汉墓出土了许多竹简,字体扁平,呈横势,波磔挑法备至,结体谨严、端庄,点画排叠均匀。说明隶书发展至此,已完全摆脱了篆书的束缚。

总之,研究小篆与汉隶的构形特点,这与隶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隶变不仅加快了汉字定型为方块字的进程,造成了汉字形体的空前的巨大的变化,而且使汉字由图画表意文字完全变成了符号表意文字,这在汉字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

[2]熊国英《图释古文字》,齐鲁书社,2006年

[3]祝敏申《〈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

[4]唐祖敏《〈说文解字〉所见小篆隶变楷化规律初探》,娄底师专学报1998年3月第1期

[5]陶江娇《论隶书的变形与夸张》,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6]李中原《隶书流变及审美特色》,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21卷第2期

[7]孙雍长 李建国《秦汉时期的汉字规范》,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4卷第6期

[8]雷黎明《试论〈说文解字〉小篆中的对称字》,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4月第25卷第2期

[9]王尽忠《浅谈汉字部首的变革及其分类》,《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1期

[10]盛诗澜《从简帛书看隶变的历程》,《书画艺术》2004年5月

猜你喜欢
说文汉隶小篆
宋伯军小篆作品
李斯造小篆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汉碑档案
糸部中颜色字体现的观念、制度
文徵明、祝允明辑《汉隶韵要》考论
《说文?马部》概况
《说文》段注“谶”义疏证
执其管钥 示以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