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莉娜
黄独峰素以“写生妙手”盛名蜚声海内外。传承大师这一写生衣钵,是今日漓江画派的艺术自觉。
五四前后,中国画坛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也!岂止衰弊?至今郡邑无闻画人者,其遗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如草、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这是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的大声疾呼。而后起的徐悲鸿亦痛感:“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
之所以衰弊颓败如此,论者认为是由于明代董其昌、清代四王等,“提倡师古,……把绘画带到单纯玩弄笔墨、以临仿古人为能事的困境”①;造成“陈陈相因,毫无变化,而画坛之衰运,乃一蹶而不可挽矣”(俞剑华《中国绘画史》)。
正视弊极现状,必然要求改弦更张。徐悲鸿在《美的解剖》一文中,明确主张融贯中西,“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与徐悲鸿同属于改革派的名画家,还有高剑父、刘海粟、林风眠等。
当时对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论争,大致可分为改革派与传统派两大派。两派在如何看待笔墨形式,以及“写意”与“写实”等热点问题上展开论争,而核心则在于师古人重临摹或者师造化重写实(写生)的分歧。可以说,正是在与模仿为本位的创作理念相对峙中,写生对于绘画艺术审美创造的本体性意义,在近代以来,被日益突出了。
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一再强调:“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自能形神俱见”。
浸染传统笔墨极深的张大千也主张:“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
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
刘海粟十上黄山,泼墨泼彩,对景写生。
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走遍江南、四川、桂林,行程数万里,从“对景写生”发展到“对景创作”,通过写生活动,以“师造化”来改造中国画的形式、内容与笔墨体系。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直到80年代,吴作人多次赴康藏高原、云贵高原写生作画,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骆驼、牦牛等艺术形象。
……
现当代中国画创作奔涌着因写生而成功艺术的滔滔大潮。
当然,康有为等人的近世国画衰弊论近年来也引起学界反思,认为其夹杂了太多政治色彩,脱离了历史事实,缺乏艺术学根据,缺乏对文人画本质的深切认识。
在那一时代的亲历者中,黄宾虹被推为最典型的文人画家。人们认为,在他的画里,藉以造境指事的材料极其简单。山川草木,往往挪前搬后而殊少个性。舟桥屋宇,总是逸笔草草而不计斜正。而笔墨则被提到了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了它,可以使写生和实指的画面与原景相去甚远,乃至毫不相干。故其画之所以有很大影响,不能不说其精妙的笔墨和对传统笔墨的总结成就了他。这些说法确有道理,因为他的确说过:“画之方,首重用笔”!可以说注重笔墨贯串他整个绘画生涯,为此他下的功夫实在太足了。
然而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早在1909年黄宾虹四十六岁,就开始将南北宗绘画合二为一以沟通中西画学的变法尝试。1928年,六十五岁的他到广西桂林讲学,遍览粤西名胜,以图画将桂林山水介绍于世人。归经广州、香港,画了大量写生作品,被誉为画香港之第一人。自此以后,黄宾虹基本上从古人粉本中脱跳出来,而以真山水为范本,参以过去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他又在1933年出灌县,逾龙泉驿,渡嘉陵江,下渠河,由合川还重庆。回沪后,画风大变。这六十、七十岁间的游历写生,特别是巴蜀之游,是其绘画由六十岁前的“白宾虹”向“黑宾虹”蜕变的重大契机,促使他从真山水中证悟了晚年变法之“理”。无怪乎在他七十五岁时所撰《说蝶》一文中,以青虫化蝶三眠三起,比喻画学“先师今人,继师古人,终师造化”三阶段。这大概也是他亲身经历的,由师法、摹拟今古作品,而最终师法摹仿自然造化,以溯源寻根的画学三阶段吧。
故其论文人画,应该就是以艺术为本位的有得之言:“我说‘四王、汤、戴陈陈相因,不是说他们功夫不深,而是跳不出古人的圈子。有人说我晚年的画变了,变得密、黑、重了,就是经过师古人又师今人,更师造化,饱游饫看,勤于练习的结果。”②
他宣称:“我要游遍全国,一方面看尽各种山水的曲折变化;一方面到了某处,便发现某时代某家山水的根据,便十分注意于实际对象中去研究那家那法,同时勾取速写稿,并且以自然的无穷丰富,我也就在实际的对象中,去控索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③这说明,他认识到,正如董源创立了适宜表现江南秀润坡地的“披麻皴”、李成据齐鲁地貌而创“卷云皴”、范宽据关陕山石形状创立了“雨点皴”、二米则得董、巨的南方山水启发而创“米点皴”,所有必须学习掌握的笔墨、程式、法度,大都是艺术家师法造化,直面客观物像,从广义的“写生”中发展出来的。作为一种具体绘画方式,写生,指的是直接描绘面前实物。而其核心理念,捉住关键词概括其精髓,直接描绘实物的宗旨,指向的应该还不仅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且归根结底可视为指向了一般性的艺术真谛,即不限于绘画却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一般艺术的真谛,那就是描绘现实、表现现实、面对和反映现实。写生,不仅指具体绘画方式的狭义的“写生”,而且是可以涉及艺术本源、涉及审美创造基本态度的面向现实对象之广义“写生”。“中国古代优秀的画家,都是能够深切的去体验大自然的。徒画临摹,得不到自然的要领和奥秘,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④
回顾五四前后那场论争,学习黄宾虹的绘画实践与理论,很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写生”的意义,并且帮助我们认识黄独峰“写生妙手”的历史价值。
当然,即使作为具体的绘画方式,中国画家的“写生”也与西洋画不尽相同。北宋范镇《东斋纪事》卷四载:“又有赵昌者,汉州人,善画花,每晨朝露下时,遶栏槛谛玩,手中调采色写之,自号‘写生赵昌。”元代黄公望“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黄公望《写山水诀》)。这与西洋画的写生可说基本相同。然而黄公望创作名作《富春山居图卷》前后历时七年,成品整体画面与真实景色有不小距离,这样的绘画创作遵循“师造化”原则,符合“写生”精神,却不是严格忠实眼前对象的西洋“写生”。中国式写生,追求的固然不排斥形似,却更重神似;不仅要为客观对象写照,也要给主体自身写意。其过程往往并非紧紧盯着眼前景物作即时现场写生,却更多是“行万里路”“搜尽奇峰”,致力于眼看、心记和感悟,写生“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⑤。
还是黄宾虹说的好:
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
“登山临水”是画家第一步,接触自然,作全面观察体验。
“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的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
“山水我所有”,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微。
“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⑥
他还指出:“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⑦
事实上,黄独峰就是中国画写生传统的继承者、创新者。他转益多师,既于“春睡画院”登堂,又入室“大风堂”。以融汇中西绘画之长、注重写生著称的“岭南画派”,无疑给他的艺术打下深深印记。大千居士“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的主张,自然也让他铭记在心。他反复教导自己的学生:“写生自可博物,久之自可通神”,“以前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查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写生而“通神”,写出生机、写出韵致,写得“造物在我”,显然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写生追求。在其毕生艺术实践中,写生足迹遍布桂林、阳朔、黄山、华山、峨眉山、长江三峡、西安、延安、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等地,并且远及海外。作为一位山水、花鸟、人物无画不精的全能画家,林林总总万千物象被收入他的画幅之中。即以花鸟画为例,不少前人从未涉笔的风物,如南方特有物种斗鱼、蝶鱼、神仙鱼,广西特有的蛤蚧、木瓜、柚子、木菠萝、罗汉果……纷纷在其笔下争奇斗艳。既属前所未有的创获,则如果除却以造化为师、向大自然写生,其绘画题材的突破与丰富,就谈不上,而其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也就达不到。
与写生紧密联系的黄独峰艺术薪火,其后学在发扬光大。得其真传的漓江画派领军人物黄格胜,就以写生为主要创作方法。他认为,“写生不是完全照搬对象,而是面对表现对象经过仔细观察、分析、构思取舍后才进行创作的。”所以,要“对眼前要画的景色作一番观察和思考”。思考“你为什么画这个景?它美在哪里?有哪些组成画面的元素?这些元素在画面上如何摆布?哪个元素是最重要的?哪里该重?哪里该淡?哪里该虚?它与周边景物的关系如何?……所有这些都是在动笔前要考虑清楚的。”经过多年写生实践,他还摸索和总结了写生的一些具体方法:“移景法:眼前没有的景物,如画面需要,可从目力所及处搬移到画面中来;无中生有法:眼前没有、周边也没有的景物,如画面需要可从这一地区拥有的景物中搬移过来……;掉头取景法、水云法、空白法……”(黄格胜《丹青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艺术实践与理论总结,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写生绘画传统的丰富与发展。今天,黄格胜主持的《山水画写生》成为精品课程,打造出了“格物致知”的教学品牌。多年来,他带领师生穿越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赴泰山、恒山、嵩山、黄山等名山大川,以及山东菏泽、湖南郴州、桂林兴坪、柳州融水元宝山、重庆偏岩古镇等地,而特别是多次带师生赴融水元宝山进行写生创作教学,自2007年至今,已成功地连续举办了七届“格物致知——黄格胜教学展”。广西的艺术家,正在一代接一代地,传承黄独峰的写生精神,格物致知,为时代写真传神。■
【注释】
①潘絜兹:《也来谈谈“文人画”》.载《美术》1959年第4期。
②张振维:《浑厚华兹 刚健婀娜——回忆黄宾虹老师论画片段》,载《新美术》1982年第四期。
③④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载《美术研究》1957年二月号。
⑤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48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版。
⑥黄宾虹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9—10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版。
⑦黄宾虹1955年3月病中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1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