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澄先生美学思想简论冯仲平

2014-04-29 18:11徐姜汇
南方文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价值论系统论黄海

徐姜汇

黄海澄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的学术道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保持着密切的精神联系。在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哲学背景下,他以敏锐的思想触角搜索着美学发展的方向,从创新研究方法起步开始了美学探险的征程。他率先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引入美学研究领域,扭转了美学以及艺术研究以认识论作为根本指针的偏向;其次将一般价值论引入美学研究领域,把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稳稳地安置在价值论的基座之上,为建构新的美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进而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多种艺术门类的考察及人类审美现象发生进化轨迹的梳理,最终确立了以价值—情感为核心的艺术价值论系统框架,为我国当代美学理论大厦的建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控制论的系统方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黄海澄先生即开始对传统的文艺学观点进行反思,如《“三突出”是禁锢文艺创作的枷锁》(1977)、《一个禁锢文艺创作的枷锁》(1977)、《典型性仅仅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吗?》(1979)等论文的发表,已经体现出作者鲜明的求真务实态度和强烈的理论创新欲望。而到了80年代初,黄海澄先生即开始集中探讨美学领域的某些重要问题,如《艺术美的来源》(1980)、《简论艺术的本质》(1982)、《艺术美成分分析》(1983)等论文讨论的内容,已经触及了美学领域的核心内容。

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黄海澄先生开始专注于美学研究方法创新的探索之旅,一大批论文的密集发表,体现了黄海澄先生的非凡的理论勇气、凌厉的进取态势和辉煌学术实绩。如《美学方法论漫议》(1983)、《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控制论观点看审美现象》(1984)、《从控制论观点看美的客观性》(1984)、《从控制论观点看美的功利性》(1984)、《系统科学与美学》(1985)、《控制论的美感论》(1985)、《论美感心理结构及其系统发生和个体发生》(1986)、《论审美心理机制》(1986)、《以系统观点论自然美与自然景观》(1986)、《艺术风格的系统观》(1986)、《论信息是一种系统质》(1986)等论文,注意力高度聚焦于美学研究的方法创新。这些论文,一方面是对学术方法的借鉴、研究和创新,重点研究了源于自然科学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把它们移植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为解决美学难题打造新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则是在对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深入探索的同时,以之观察、讨论和解决美学问题,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揭开了被神秘面纱层层遮盖的“美”的真相,对美感的本质、美感的发生、审美心理机制、自然美和艺术风格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把美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对于方法论的重视,对于研究方法的借鉴,对于诸多美学问题的崭新理解,这些集束成果凝定为黄海澄先生的理论专著——1986年5月出版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此书的出版,标志着黄海澄先生美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巨大成功和显著成就。黄海澄先生的研究正是从创新方法入手,把寻找美学的哲学基础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整体思维把握人类系统和审美现象,尖锐地指出注经的方法不能发展科学,明确提出向自然科学和横断科学借鉴研究方法,借鉴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以新的视角观察审美现象和美学问题,从而使美学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当时称作“新三论”,是西方20世纪40年代先后创立的三门系统理论分支。改革开放之初,大量西方思潮汹涌而来,“三论”遂被率先用于美学文艺学研究,出现了以黄海澄先生为代表的许多操“新三论”的理论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异军突起,“新三论”转眼间成了“老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是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创立的三门系统理论分支,继“老三论”迅速走红。改革开放伊始,历史的因袭和“文革”的极左禁锢被打破,人们满怀欣喜地尝试拿来的新式武器,用于理论研究并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效益。但是“新三论”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也未产生太多显著成效,在美学领域大显身手还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黄海澄先生的书明确标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显示了作者严肃的科学意识和学术路径。无论“老三论”还是“新三论”,都属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控制”和“信息”都是统于“系统”的分支。然而,系统论侧重于整体观和系统思维的格局建构,是运用具体方法进行实际操作的空域和轨道,信息论则是对物质与精神存在方式及本质的界定,控制论才是“三论”的中枢和轴心——它在系统格局中运作,调控着信息流动。运用“三论”研究美学问题,黄海澄先生更多借助控制论,如第三章“从控制论观点看审美现象”、第四章“从控制论观点看美的客观性”、第六章“从控制论观点看美的功利性”、第七章“形式美的控制论解释”、第九章“控制论的社会美论”等,无不体现着控制论方法的巨大威力和明显成效。而分析自然美、艺术美和艺术本质,则主要运用了系统论方法。当然,控制是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并没有抛开和脱离系统论的总体制约和空域笼罩。

因此,黄海澄先生运用的基本方法是由控制论主导的系统方法,或者说是系统论空域下的控制论方法。黄海澄先生的论著,多数新观点都是运用控制论方法的成果。当然,他的研究方法是综合性的,在创新方法时并未完全抛开传统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综合互补,从不同角度观照同一问题,故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蒋孔阳先生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序》引用了黄海澄先生一封信里的话:

我对于自己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充满信心。我相信这种方法是有前途的,它确实可以解决用传统方法所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的许多老大难问题。①

正是如此,黄海澄先生运用“三论”解决了大量美学研究的难题,如关于“美是人的本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观点,黄海澄先生就有新的创见,他用“三论”来观察美,对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内涵做了明确定性,指出:

(一)从政治——伦理性质上说,人的善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的形象显现才是美的。……(二)从效用上说,人的对观赏者所属的系统有益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的形象显现才可能是美的。……(三)从发展的级次上说,人的高级的或比较高级的本质、本质力量的形象显现是美的。②

由此得出结论,认为“用‘人的某种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的形象显现来概括美的本质,比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也比较符合实际”。显然,运用新方法审视美的本质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美学研究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法乃是学术研究的生产力,而且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方法创新引发了学术研究的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美学研究的成效。黄海澄先生的学术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的所有重要论著都以方法论为统领,本身就昭示着非常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二、价值论的哲学基础

如上所述,方法是解决美学问题的利器。在方法论创新完成之后,需要解决的就是美学的深层问题,或曰关键问题,或曰根本问题。《系统论控制论系统论美学原理》所已经解决的问题,多是传统美学框架之内的常规问题,如一般审美现象、美的客观性、美的本原和本质、美的功利性、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美感、审美心理等。当然,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由于作者运用了新的方法,所以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从而刷新了美学框架内的大部分观点。

黄海澄先生学术的显著特色是创新,所追求的学术目标是创新。而最大的创新,无疑是或更新基本观念,或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或扭转旧的研究方向,或开辟新的研究空间等。旧的题目刷新完毕,黄海澄先生进行价值论的深入探索,为美学文艺学寻找新的哲学基座。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价值论探索启动,《论艺术之真及其与美善的关系》(1982)、《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1983)、《关于价值问题的几点商榷》(1984)等论文表明价值问题已经呼之欲出。80年代中期,价值论探讨全面铺开,《论价值关系网并评价值真理论》(1986)、《价值论与真善美》(1986)、《认识、评价和真理》(1987)、《论审美价值》(1988)、《论价值与感情》(1988)、《从哲学上看价值的本质》(1989)、《价值的分类:益、善、美》(1989)《价值论在哲学中的地位》(1990)、《论价值主体的本质规定和判定标准》(1990)、《论价值和价值主体》(1990)、《价值哲学三题》(1990)、《价值学与控制论》(1993)、《我的几点看法——关于文学价值论的讨论》(1993)、《价值、情感与认知》(1994)、《价值、需要、感情及主客之辨》(1996)、《价值与自由》(1996)《价值既是关系也是属性》(1998)等二十多篇论文,价值论是成为黄海澄先生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而代表这个时期理论发展脉络和思想标志的成果,乃是1987年发表的《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艺学之危机》和《为文艺学寻找新的哲学基础——价值论》,两篇论文同时载于《南方文坛》创刊号,文化意蕴深刻而显豁,前者有如林中之响箭,后者恰似三军之大纛。

而价值论探索的集结号,乃是1993年12月出版的《艺术价值论》。钱谷融先生在为《艺术价值论》作的序中特别引用了黄海澄先生的一段话:

我认为,文学艺术不属于或主要不属于“认知—真理”领域,而属于(或者从根本上说属于)“价值—感情”领域。把文艺学建立在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之上,是给它安错了基座,应当移到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论的基座上来。我这本书主要是为文艺学寻找这个新的哲学基座。哲学基座一改变,就会引起一系列观点的改变。③

这段话简洁精当地概括了作者探索价值论的主要目标,即为文艺美学寻找一个更为适合的哲学基础。这一观点的提出,已经实现了把文艺学的哲学基础由认识论移到价值论上的宏伟壮举。当时,我在博士论文中对黄海澄先生的理论勇气和重要建树表达了由衷的敬佩:

当代中国著名美学家黄海澄先生以其挟太山以超北海的宏伟气魄与巨人之手将艺术理论由认识论领域移到了价值论领域,将其稳稳地安放在价值论这个新的、符合艺术本性的哲学基座上面。④

《艺术价值论》一书,首先在哲学层面进行了价值论探讨,从五个维度对价值作了分类,而第五个维度从价值的深层性质出发将其分为“益、善、美”三大类别。黄海澄先生认为,“益”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价值种类,先于其他任何种类的价值而产生。在各类价值中,益也是一种最根本的价值,标志人对于人和其他各类事物对于人的实用功利关系”⑤,建立在人与价值对象之实用功利关系上的“益”,是一种最低层次的价值。而标志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善恶”,则是价值种类的较高层次。“善”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它对人来说是一种正面价值。这种道德价值与实用价值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实用价值益害的主体既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道德价值善恶的主体只能是一定的群体系统,而不可能是个体。善恶既然以一定主体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转移,那么它所包含的正负功利内容,便不是对个体而言的,而是对群体系统而言的。”⑥作者运用系统论方法,辩证地分析了人类价值体系的具体层次,通过对益、善、美三种价值内涵与性质的探讨,实现了美学哲学基础的转移,为进一步展开艺术价值论的探索创造了条件。

其次重点解决价值与感情的关系,这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层开掘。我们以前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艺术,实际上并没有触及艺术的核心本质,只是在艺术的边缘兜圈子,对许多艺术现象包括具体作品的解释模糊不清,甚至做出牵强附会的歪曲解释,如把《西游记》等类靠想象和幻想创作出来的作品,把那些完全超验的内容说成“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实际上暴露了传统文艺理论的无力与批评的无奈。围绕价值与感情的对应关系,黄海澄先生从价值的生成變化出发,着重研究了价值认识与价值感、价值的认识与评价及其与真理的关系,最终开辟了价值论与文艺理论的新思路,由哲学价值论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了艺术价值论,为揭示不同种类艺术的普遍规律,解释具体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论指导。

最终,实现了文艺学哲学基础的构建,由反映论到价值论,通过控制论中介实现了基点转换。对此问题,黄海澄先生同样以方法创新切入,指出长期以来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艺学危机,对传统的艺术本质论进行深刻反思,分析了把文艺学置于认识论基础上的哲学原因,明确指出文艺学面临着范式革命,于是提出了亟须为文艺学寻找新的哲学基础——价值论的崭新课题。通过分析价值的哲学本性,即价值是事物与一定自控制系统的目的之关系的属性、价值是一种系统质,论述了价值论在哲学中的地位,认为应当把价值问题列入哲学基本问题。黄海澄先生主张把价值问题列入哲学基本问题,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文艺学领域存在的思维误区,为正确阐释艺术问题指明了方向,而且就哲学的学科建构及当代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艺术价值论》对音乐、文学、音画等艺术及手段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不同艺术门类共通的普遍规律。如以音乐为例分析艺术的本质,指出认识论的音乐美学之悖论,指出音乐属于“价值—感情”领域,分析了通感与音画的关系,指出文学上的“情感认识论”不能成立等问题,紧紧围绕艺术的价值—感情这一核心原理,逐步建构起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为进一步烛照和深入研究各类艺术打开了崭新思路和宽阔视野。此外,一些单篇论文也把触角伸向了具体艺术领域,如《音乐美学二题》(1993)、《〈漓江情韵〉与流水意象》(1995)、《京剧与京音》(1997)、《京剧角色配置的美学意蕴》(2004)、《京昆声腔美学管见》(2006)等,都是运用新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尝试。正如黄海澄先生所说:

把艺术理论置于价值论的哲学基础之上,把艺术由于原来归错了档而从认识—真理系统归还给它本来应当在的价值—感情系统,这一艺术观念的变革,也许会给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带来新的生机。⑦

的确如此,就像生产力变革带来物质生产的快速发展一样,方法论创新与观念变革必然引起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在当代美学研究领域,没有哪个时期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学术思维活跃,创新意识高涨,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层出不穷,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盛的局面。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非黄海澄先生一人之力,但是,他的努力、他的成果和他的影响,可以当之无愧地代表那个时代的最高标度。

三、艺术哲学的逻辑框架

实现了方法创新、奠定了学科基础之后,黄海澄先生的美学研究进入了体系建构阶段,这是一个学者理论成熟的必然选择。1995年4月,《艺术的哲学》出版,作者在“导言”部分说:

本书是拙著《艺术价值论》竣稿之后写出的。在《艺术价值论》中,笔者构筑了理解价值问题的理论框架,并把它作为艺术理论的哲学基座。……哲学基座的转换会引起艺术理论学科体系的改变。在《艺术价值论》中,不可能以价值哲学的眼光缕析艺术理论中的一切问题,它只是为价值论的文艺学奠定了一个新的哲学基础,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就价值哲学本身而言,也还需要深入研究,因此,才又写了本书。⑧

正如所言,本书内容三部分构成:一是研究方法和理论构架,即以价值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统领的逻辑体系;二是对具体对象的认识成果(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即价值学说、文学现象、艺术本质、音乐的表情功能、艺术形象和典型、艺术的社会功能、审美价值与审美教育问题的研判;三是提出价值理想或价值主张,认为“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其丰富的价值内涵,激发人们的感情,陶冶人们的性情,提高人,发展人,影响人们的精神,推动人们的行为,使这些行为创造和发展正价值,战胜和消灭负价值,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促进人类的幸福”⑨这一美好愿景。

通过人对世界关系的宏伟背景勾勒,确立了价值作为感情客观根源的核心结点,揭示了主体存在的控制论目的,进而把文学、音乐等艺术纳入观照视野,从其本质、功能、价值等层面展开分析,仍然侧重方法论引领与哲学基础打造。从整体看,大效果是基础的坚实牢固和支柱的显豁醒目,而对一些重要艺术门类如绘画、舞蹈等的审视还没有全面展开,对美学其他许多方面的探讨也没有列入本书的框架;当然,这些内容是另外一部著作——《艺术美学》的任务。如果说,三论《美学原理》重点解决方法创新,《艺术价值论》重点解决哲学基础,则《艺术的哲学》和《艺术美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美学宏伟殿堂的系统建筑群落,基礎、焦点、框架等,结构严密,秩序井然,体系完备,焕然成章。

2006年8月,《艺术美学》问世。与其他著作一样,此书同样以方法论统领,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黄海澄先生的方法论研究也日趋系统深入,并且不断吸纳融和相关学科的方法。正如于润洋先生所说:

作者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重要的学术成果,除了在艺术学、美学领域中长期的学术积累之外,还在于他不断地从诸如价值哲学、现代语言学、系统论、控制论等相关学科领域中吸取滋养,在边缘性、交叉性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新的学术生长点,建构了自己的艺术美学的理论框架。⑩

于先生指出,黄海澄先生美学研究的鲜明特色就是对方法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借鉴,并认为这是他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决不重复自己的观点,更不愿意人云亦云,这是黄海澄先生一贯的学术原则。而最便捷的就是创新方法。有了新的方法,就可以刷新观念,发现新的视角,开辟新的视野,提出新的观点,创造新的理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就把前理解(或曰合理偏见)看作学术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前理解的更新与建构,就要依靠方法的创新来实现。学术成果不断积累叠加,乃是民族文化增殖的重要途径,而实现增殖必须不断更新前理解亦即创新方法。

《艺术美学》的逻辑结构,作者提示说:“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方法论一章统领全书之外,以下十九章的逻辑起点实为‘审美现象的发生一章。‘审美现象在我的美学中是一个赅辖全局的整体性范畴,它不是指审美心理过程,而是一个客观范畴,研究人世间何以有美和审美这样一种现象,它在人类社会大系统中处于什么样的结构地位,具有何种功能,对人类有怎样的生存价值,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等等。‘审美现象也是全书的逻辑中心,它类似于艺术学中的‘艺术现象、文艺学中的‘文学现象、音乐学中的‘音乐现象。”11接着是美的本原和本质、美的主体间性和客观性、美的功利性辨析,这些内容作为全书的形而上部分,并使用了倒装的方法放在了第二板块;而将比较具体感性的内容之形式美、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提前到第一板块的位置;接着按照逻辑流程转到艺术领域,从艺术的深层核心本质——价值—感情入手,分析了艺术的发生、创造、欣赏等诸多方面,构建了艺术美学的系统理论框架。

后续出版的论著,包括黄海澄先生的艺术专题研究,如论文《装饰和时尚的美学意蕴》(2006)等,以及前文提到的研究音乐、戏剧、舞蹈等的论文,去年发表的《梅氏表演体系与男旦存在的美学根据》(2012)等,收入《黄海澄集》中的《从价值论看音乐的表情功能》《舞蹈中的审美意象流》《京剧角色配置的美学意蕴》《京昆声腔美学探微》……以及后现代艺术研究等,作为整个美学框架的筋脉血肉,显示出黄海澄先生美学视野的宽阔、学养的深厚与体系的严密。

总之,黄海澄先生美学思想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即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方法论创新,代表作三论《美学原理》;聚焦于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的价值论奠基,代表作《艺术价值论》;深化于90年代的艺术哲学论构架,代表作《艺术的哲学》;完善于21世纪的艺术美学体系形成,代表作《艺术美学》。线性的历史化为了共时的逻辑,显示着一个时代的理论辉煌,并将继续哺育和启迪后学,对美学研究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释】

①②黄海澄:《系统论 控制论 系统论美学原理》,4、89—9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⑤⑥⑦黄海澄:《艺术价值论》,40、106、113、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④冯仲平:《中国诗学流变》,155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⑧⑨黄海澄:《艺术的哲学》,1、6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⑩11黄海澄:《艺术美学》,1、3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价值论系统论黄海
东方湿地 黄海明珠
黄海简介
论防卫限度一一基于结果无价值论角度
被害人承诺表示之反思——以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础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
陈洪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论评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