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丙乳液HG—498的合成及性能

2014-04-29 00:44:03谭正德覃刚
粘接 2014年5期
关键词:乳液聚合

谭正德 覃刚

收稿日期:2013-12-03

作者简介:谭正德(1970-),男,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分析测试与管理工作,主研方向:有机单晶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胶粘剂的合成与应用。

E-mail:tzd0517@126.com。

摘要: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种高性能醋酸乙烯-丙烯酸丁酯-新癸酸乙烯酯三元共聚乳液(简称醋丙乳液)。探讨了乳化剂的配比、单体的用量、聚合温度、引发剂的用量和单体滴定时间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聚合配方,优化了聚合工艺。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酸丁酯为单体总量的25%、阴离子型与非离子型乳化剂的质量比为1∶1、聚合温度为80 ℃、单体滴定时间为1.5~2 h时,乳液综合性能良好。同时对胶体稳定性进行了相关表征:乳液外观为乳白色且泛蓝光,胶体冷冻24 h后,无破乳现象发生,无悬浮颗粒,pH 值6.4,固含量49.7%,黏度116 Pa·s,黏均分子质量为36 872左右。

关键词:醋丙乳液;乳液聚合;乳液性能:黏均分子质量

中图分类号:TQ3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14)05-0054-04

1 前言

醋丙乳液是由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类单体共聚反应制备的乳液胶粘剂,也称乙丙乳液[1],被广泛应用于家具贴面、指接材、集成材等的胶接。传统的聚醋酸乙烯酯胶粘剂,由于低温成膜性差、不耐水、耐寒性和机械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2]。在乳液中引入功能性丙烯酸类单体,可以提高乳胶膜的耐油性、耐溶剂性和粘接强度,改善乳液的冻融稳定性及对颜填料的润湿性,并赋予胶乳碱增稠的特性[3,4]。乳液法聚合生产水性醋丙乳胶漆,安全,成本低,不污染环境,对工人健康也无影响[5,6]。

乳液聚合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出现了很多乳液聚合新方法,如辐射聚合、反相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乳液定向聚合、微乳液聚合、非水介质中的正相乳液聚合等[7~10]。

核壳乳液聚合[11]在不改变乳液单体组成的情况下改变乳胶粒子结构,从而提高乳液性能。常规乳液聚合法得到的乳胶粒子多为均相结构,而核壳乳液聚合得到的乳胶粒子是非均相的。制备异型结构粒子的最重要手段就是种子乳液聚合,可以通过控制聚合反应条件,制备形态结构各异的乳胶粒。核壳乳液和常规乳液的差异在于:核壳乳液成膜温度低,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抗回粘性好以及力学性能佳。

本文采用核壳乳液聚合合成了非均相醋丙乳液,检测其乳液性能,并对水溶性醋丙乳液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醋酸乙烯,工业级,广州市江航贸易有限公司;丙烯酸丁酯,工业级,广州市锦进贸易有限公司;新癸酸乙烯酯(V-V10),化学纯,广州市宏士贸易有限公司;乳化剂NP-10,工业级,广州德旭贸易有限公司;过硫酸铵,分析纯,上海爱建试剂厂;十二烷基磺酸钠(W029),化学纯,广东汕头西陇化工厂;聚乙烯醇2001,工业级,福建纺织化纤有限公司。

乌式黏度计1813、智能玻璃水浴锅SYP,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2.2 实验步骤

2.2.1 实验配方(见表1)

2.2.2 聚合工艺

将水60 g、磷酸氢二钠0.2 g、NP-10 1.5 g、十二烷基磺酸钠1.5 g、20%聚乙烯醇25 g加入250 mL三口瓶,升温至72 ℃,搅拌0.5 h;加入混合单体10 mL(总共90 mL),引发剂3 g,溶液显蓝光。升温至80 ℃,开始滴加剩余混合单体,引发剂分批加入,20 min加1次,单体滴加完之后,将剩余引发剂全部加入,温度维持在80 ℃。加热到85~90 ℃继续反应0.5 h,然后降温,调pH值,出料。

2.3 性能检测

乳液外观、固含量、pH值、黏度、分子质量等指标参照GB/T 11175—2002测定。

1)固含量

准确称取1~2 g样品于恒重的表面皿中,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中,于80~85 ℃烘干至恒量,并计算固含量。

2)pH值

先用精密pH试纸初步测定,后用精密酸度计测定。

3)乳液稳定性

①聚合稳定性:主要考查种子制备和滴加阶段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如果出现乳液分层破乳、产生粗粒子或凝聚现象,则视为不稳定。

②稀释稳定性:移取乳液5 mL 到50 mL量筒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固含量为3%,搅拌振荡摇匀,静置3 d,目测乳液分层状态,以上层清液量及下层沉淀量表示稀释稳定性。上清液和沉淀层的体积越小,乳液的稀释稳定性越好。

③贮存稳定性:将制备的乳液室温放置3 个月,观察是否有分层。

④防冻稳定性:乳液于-5 ℃条件下冷冻24 h,然后在室温下自然解冻,观察破乳情况。

4)黏度和分子质量

用乌式黏度计测量。

2.4 醋丙乳液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2.2.2 聚合工艺

将水60 g、磷酸氢二钠0.2 g、NP-10 1.5 g、十二烷基磺酸钠1.5 g、20%聚乙烯醇25 g加入250 mL三口瓶,升温至72 ℃,搅拌0.5 h;加入混合单体10 mL(总共90 mL),引发剂3 g,溶液显蓝光。升温至80 ℃,开始滴加剩余混合单体,引发剂分批加入,20 min加1次,单体滴加完之后,将剩余引发剂全部加入,温度维持在80 ℃。加热到85~90 ℃继续反应0.5 h,然后降温,调pH值,出料。

2.3 性能检测

乳液外观、固含量、pH值、黏度、分子质量等指标参照GB/T 11175—2002测定。

1)固含量

准确称取1~2 g样品于恒重的表面皿中,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中,于80~85 ℃烘干至恒量,并计算固含量。

2)pH值

先用精密pH试纸初步测定,后用精密酸度计测定。

3)乳液稳定性

①聚合稳定性:主要考查种子制备和滴加阶段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如果出现乳液分层破乳、产生粗粒子或凝聚现象,则视为不稳定。

②稀释稳定性:移取乳液5 mL 到50 mL量筒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固含量为3%,搅拌振荡摇匀,静置3 d,目测乳液分层状态,以上层清液量及下层沉淀量表示稀释稳定性。上清液和沉淀层的体积越小,乳液的稀释稳定性越好。

③贮存稳定性:将制备的乳液室温放置3 个月,观察是否有分层。

④防冻稳定性:乳液于-5 ℃条件下冷冻24 h,然后在室温下自然解冻,观察破乳情况。

4)黏度和分子质量

用乌式黏度计测量。

2.4 醋丙乳液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3 结果与讨论

3.1 保护胶体的选择

保护胶体是醋-丙共聚乳液胶粘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增稠、分散、乳化和降低絮凝的作用。不同PVA对胶体性能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知,PVA2001胶体性能最佳。

3.2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引发剂的用量要适宜,用量太小,聚合反应速率下降,聚合反应时间长,单体转化率低[16]。随着引发剂量的增加,乳液的聚合速率和转化率增加,剥离强度、分子质量、内聚力和耐水性下降,会引起乳胶粒粒径变大,反应稳定性变差,黏度增大,甚至产生大量的凝胶。实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2%~0.3%时,乳液的分子质量变化不大,而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3%时乳液综合性能较好,因此,选用引发剂为单体总量的0.3%。

3.3 单体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丙烯酸丁酯玻璃化转变温度低,赋予胶粘剂粘接特性;醋酸乙烯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赋予胶粘剂内聚力;新癸酸乙烯酯赋予胶粘剂反应特性,如亲水性、耐热性、耐水性。本实验主要讨论了软单体丙烯酸丁酯加入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随着丙烯酸丁酯单体用量的增加,乳液的分子质量先增大后减小,当其占单体总量的25%(20 g)时,乳液的分子质量最大。因此,选择丙烯酸丁酯用量为单体总量的25%。

3.4 复合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加,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分子质量、沉淀率、耐水性和剥离强度均下降,而稳定性却提高。本配方采用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非离子乳化剂NP-10进行复配使用,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2者性能得到互补。复合乳化剂的配比主要影响共聚物的稳定性和粒径大小。十二烷基磺酸钠(A)与NP-10(B)2者质量比对乳液性能影响见表6。

由表6可知,当阴离子型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用量太少时,乳液稳定性较差,而当其用量是非离子型乳化剂NP-10的2或3倍时,又出现了凝胶现象,因此,本实验选择2者质量比为1.5∶1.5(1∶1)。

3.5 聚合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反应温度高时,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大,当引发剂浓度一定时,自由基由水相进入乳胶粒的速率大,致使在乳胶粒中链终止速率增大,故聚合物平均分子质量降低;同时当温度高时,链增长速率常数也增大,故聚合反应速率也提高。反应温度越高,聚合速率越大。

当聚合温度为90 ℃时,反应剧烈,由于乳胶粒布朗运动加剧,聚合反应速率过高,使乳胶粒之间进行撞合而发生聚结的速率增大,在滴加单体及引发剂溶液过程中有大面积的凝胶现象发生,聚合稳定性差;当聚合温度为70 ℃时,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小,自由基生成速率小,聚合反应速率慢,在相同的聚合时间下转化率不高,聚合反应不完全。最佳聚合反应温度为80 ℃。

3.6 单体滴定时间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由于引发剂过硫酸铵的半衰期在80 ℃时为2 h,单体滴定速度会影响乳液粒径。单体滴定时间为1 h时,由于单体滴定速度过快,导致乳液不稳定,有小颗粒出现;单体滴定时间大于2 h时,乳液虽无小颗粒,但不够黏稠,只有在1.5~2 h时,乳液表现良好,因此,取单体滴定时间为1.5~2 h。

4 结论

在乳液聚合过程中,共聚单体配比的选择、共聚单体的滴定速度、聚合温度、乳化剂配比、引发剂以及搅拌速度对醋丙乳液胶粘剂的性能都有较大的影响。选择丙烯酸丁酯单体用量为总单体的25%,聚合温度为80 ℃,阴离子型与非离子型乳化剂质量比为1∶1,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3%、PVA 25 g,搅拌速度为300~400 r/min,单体滴定时间为1.5~2 h,所得乳液外观为乳白色,泛蓝光,pH值等于6.4,固含量为49.7%,黏均分子质量为36 872左右,综合性能良好。

参考文献

[1]袁才登.乳液胶粘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1-105.

[2]黄光佛,李胜标.聚醋酸乙烯乳液的研究进展[J].中国胶粘剂,2001,10(1):44-46.

[3]林先核.丙-叔-醋共聚乳液的研制与应用[J].化学与黏合,2005,27(1):48-50.

[4]杨玉昆.醋-丙乳液型压敏胶的研发和生产[J].粘接,2006,27(1):32-34.

[5]尹诗衡,张心亚,瞿金清,等.醋丙乳液的研制[J].中国胶粘剂,2004,13(1):30-32.

[6]陈元武.低粘度高固含量醋酸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的研制[J].中国胶粘剂,2005,12(3):30-32.

[7]管蓉,艾照全,李建宗,等.影响聚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性能的因素[J].中国胶粘剂,1998,7(1):36-39.

[8]张留成,刘玉龙.互穿网络聚合物[M].北京:烃加工出版社,1990:8-25.

[9](日)大森应三著.张育川,朱传肇,等译.功能性丙烯酸酯[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10]阚成友,刘漫红,袁青,等.丙烯酸甲酯与醋酸乙烯酯的种子乳液聚合[J].高分子学报,1999,13(6):687-691.

[11]Okubo M,Yamada A,Matsumoto.Preparation of composite particles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J].Poly Sci,1980,103(6):3219-3220.

[12]Sperling L H著,黄宏慈,等译.互穿聚合物网络和有关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43-253.

[13]游晓亮,夏修吻,王芳,等.聚氨酯环氧树脂乳液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与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9(6):586-590.

[14]张莉,陈桐,尹松.无皂乳液聚合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粘合,2008(3):50-52.

[15]沈一丁,赵艳娜,李小瑞.原位无皂乳液聚合制备纳米SiO2/聚丙烯酸酯杂化材料纸张表面增强的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9,11(40):1873-1876.

[16]杨昌柱.刘其诚.张芳.等/水溶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7.12(4):374 -376.

猜你喜欢
乳液聚合
改性纳米TiO2/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及研究
丁苯橡胶的合成工艺及发展
可在线施工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物压裂液
微乳液聚合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聚丙烯腈—乙酸乙烯酯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硅丙树脂/丙烯酸柱撑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羟基苯甲酸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氟碳型材保护膜用乳液压敏胶的制备
化学与粘合(2016年1期)2016-06-30 08:27:24
全氟聚醚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
纳米聚合物微球封堵剂的制备及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