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不仅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自我发展的心理需要”。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时间。给他们以认识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广阔的知识天地中发现自己,发挥自己。就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来说,首要的是摆正学生的思想,要让学生牢固树立“我能行”、“我试试”的信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愿地参加到问题的思考和争论中。其实,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只是这种发展的潜能被教师给扼杀了。细想一下:当小孩子刚上学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在回答教师提问时那种争先恐后的情景;而这些在初中教学中却很难看到,这不该让人思考吗?我想,这可能就是被教师扼杀的结果吧。当学生认真思考后举手发言时,教师却置之不理,仅将目光投向心中那些所谓的好学生身上,对其他学生的回答却总是带有挑剔性的评语。教师说得很轻松,也认为说得理所当然,然而此时这样的评语却无形之中给孩子的自尊心以极大的伤害,致使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有所畏惧,不敢发言,他怕的是再遭到教师的冷嘲热讽,同学的嘲笑与指责。这样长此下去,学生的自尊心保住了,然而学生学习的热情却没了,举手的现象也就消失了。如何不让学生的潜能埋藏下去呢?那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拿出平等的姿态,亲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而不是畏惧,心理障碍克服了,再发现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就会让学生重拾自信。我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从语文学科来说,积累必要的知识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对积累感兴趣,避免只是少数人参加,我首先在班级进行了动员,然后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行去查找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积累。再让学生在课前到讲台来背诵自己的积累,而不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进行,这样对学生来说既好奇又能展示自己,学生潜在的表现欲被激发出来了。他自己清楚:如果背不下来,那会遭到怎样的目光,受到别人怎样的看待?但同时他也知道:如果在讲台上能够表现好的话,那将是怎样的风光,能让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提高多大的地位,在这样的场合下,教师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语会让学生有受宠若惊的感觉,特别是那些在同学们心目中的逃学生、厌学者,都能在讲台上有出色的表现,这让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这样的自信,是教师的言语所不能替代的。正因为这样,所以班级的积累展示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内容,因此,也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总结起来,其实我们教师只要能够解放思想,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的嘴巴尽情地去讲,我想师者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因为学生的潜能正在不断地被发现和发掘出来。
有些事实是不能改变的,比如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但有些又是可以改变的,如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的学习勤奋程度,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潜力发挥上就要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主动的发展和发挥。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不同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这就在教师的引导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创设问题情境上,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从而使好、中、差学生的潜能都能淋漓尽致的得到主动发挥,使他们对学习语文充满信心。就环境因素来说,我觉得要创造好的育人环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营造一个真正平等、民主管理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同学都参与管理,都成为管理者,但同时也都是被管理者,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一个成功管理者的愉悦,也能体味到不服从他人合理管理的酸甜苦辣。
学生的潜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应该注重开发。当然,学生潜能的开发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以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精神去感召学生,教育和影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它的潜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进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