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丽
摘要: 本文以辨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为指导,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古至今,人类都是在创新中不断地进步,尤其是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也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一句话,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中,我们应该高举起创新教育的旗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怎样才能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就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创新;培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心理,为他们打开思路,激活潜能,自主创新奠定基础。研究同时表明: “心理安全”和“心理 自由”是保护青少年创新天赋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彻底摒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于学生共同学习,除了做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更应做学生的倾听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尊重学生对事物所特有的感受与体验,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 同时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才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上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谁想说说……”“谁想谈谈……”、“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只有这样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能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所。
二、重视兴趣培养,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美国教育家帕克曾经说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知道,学生从小就是在玩耍、游戏、实践中学习的,要激发他们学习、实践的能力是想象力、好奇心、敏感性、求知欲。如果教学中压抑了这种积极性,那么就是扼杀了学生的感知、进步、成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一种愉悦的探索氛围。
(一)导语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课需要特色的导语来诱导,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好的导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课堂经验告诉我,新颖独特的导语是打开学生心灵,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最佳途径。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课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因为环境破坏而被污染的小河的影像资料。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刚才的影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孩子纷纷回答“死掉的鱼儿”,“堆在河岸的垃圾”,“人们捂着鼻子在小河边走过”,我进一步引导:“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例子呢?”孩子纷纷举手表示自己的身边的社区、花园、草坪等等许多地方因为种种原因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这个小村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它身上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情境激趣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就人的发展而言影响重大。创设情境是我们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儿童,由于他们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抽象思维尚未形成,教师要善于设法创设情境,善于使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进入“共振”的境界。如我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课文讲述的是1998年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由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课文内容有很大距离,我以刚刚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在声与画的渲染下,把学生的思维拉向地震的惨烈现场。学生一下子被影片中山崩地裂、惊心动魄的地震画面感染了,为后文学生体会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艰难做好了铺垫。
当然,还可以a用游戏激趣、悬念激趣、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总之,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一直坚信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的那句话:“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
三、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新理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要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形式,使小组讨论、个别学习等形式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既要鼓舞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支持他们对教学重点、难点、热点进行讨论、使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表现,个性特长得以张扬。要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