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理论对临床心理学的影响

2014-04-29 19:37靳伟涛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后现代范式心理学

【摘要】20世纪70年代社会构建主义冲击现代科学理论,致使产生社会构建理论下的后现代思潮。临床心理学受其影响产生了从理论到应用的不同变化,以社会建构的认识论为基础,重新定义了“病理心理”和“自我概念”,改变了治疗方法与技术。本文以此为基础,深入谈论社会建构理论对临床心理学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临床心理学心理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238-02 20世纪后半叶,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后现代主义,对世界和人的本质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对现代主义做了全面反思和批判,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不但在文学、艺术、建筑及各个学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心理学特别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也带来强烈冲击。建构主义是后现代思潮的主要流派,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的知识并不是对真实世界原状的准确反映,而是我们自己或社会用标准语言建构出来的,受时间,地点、环境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真理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场合和价值体系,真理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之中。既然知识和真理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发现的,因此必然是主观的,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超时空的永恒真理,任何人均不可以把自己或某一团体的标准强加于整个人类或其他文化中,提倡多元,接纳差异,反对权威和常模,否认普遍真理的多元文化主义,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潮。

一、社会建构论的产生背景

社会建构论的早期形态是产生于上一世纪20年代,以知识社会学为其前身,其早期代表是文化人类学家杜克海姆、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等。

首先,知识社会学认为社会文化是知识生产的决定因素,其研究的重点在文化力量怎样建构了知识和知识的类型。米德提出,人的认知是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群体互动中“建构”的,而不是人固有的,因此,米德的观点是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其次,库恩驳斥了实证主义的通过经验证实而逐渐累积事实和发现的科学进步模式,认为科学发展的形态是范式的变更,即一个理论模型取代另一个模型的“范式革命”,并指出,科学研究总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的发现和科学的事实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于特定范式的,范式决定了哪些研究发现是科学事实,哪些研究发现不是事实,在前一个范式中构成科学事实的,在后一个范式中可能就不是事实了。Hurby认为“科学事实部分地依赖于科学话语的变化,有关实在的科学描绘并不仅仅是科学发现的结果,也是通过符号表述的,并为科学群体的一致意见所确证” [1]。

最后,社会学家伯格和拉克曼于1966年出版的《实在的社会建构》一书具有里程碑的作用,被誉为社会建构论的“圣经”。他们把分析的重点放在社会共同意识怎样影响了有关实在的知识上面,探讨对实在的信念怎样影响了实在的社会建构,分析主观的意义怎样客观化,又怎样通过社会化过程内化为主体内在的东西。

二、社会建构理论的主张

在社会建构理论的影响下,后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具有不同的形态,但其基本主张有下列几个方面[2]:

第一,知识不是经验归纳的产物。在传统上意义,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知识是经验观察的产品,这种观点己经被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所摒弃。知识并非我们关于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摹写或表征,也并非通过所谓的客观方法而作的“科学发现”。所有的知识皆为一种社会建构,是置根于特定历史和文化的人们协商、对话的结果,是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明”的,而不是通过所谓的客观方法“发现”的。认识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

第二,实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论建筑在这样一种信念上,即实在是社会建构的”[3]。所谓的心理现象,包括意识、情绪、认知等并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某个地方,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语言的建构。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所谓的实在、精神实体只不过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建构。

第三,语言并非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也并非表达思维内容的中性的工具。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语言是先在的,并非仅仅具有命名功能,它同时具有规范作用,规定了人们认识的方式,限定了思维的方向。由于对于心灵的社会建构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因而社会建构论把心理学关注的焦点由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转到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上,探索语言是怎样影响心灵的社会建构的。社会建构论认为,语言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提供了范畴和分类的方式,使我们能对意识和心理进行分类,并用于解释新的经验。它不是表达思维,而是规定思维。

三、社会建构理论对临床心理学的影响

在西方的咨询和临床心理学领域,科学主义范式一直处于主流和优势地位。科学主义范式相信病理心理的客观存在,认为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抓住病理心理的“本质”。然而,在过去的20年中,社会建构论的崛起挑战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科学主义范式。社会建构论把病理心理看成一种文化和话语的建构物,颠覆了病理心理的本体论地位。这一后现代主义观点的社会建构论对咨询和临床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其理论特征的影响

从社会建构理论的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流派都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基础主义,即认为心理学的知识是以作为“精神实在”的心理现象为基础的。(2)本质主义,即认为人存在着一个稳定的本质特征。(3)个体主义,现代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几乎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体身上。(4)科学主义,即认为通过科学的方法,能发现有关心灵或行为真实的、客观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积累,最终确立心理学作为科学的统一理论体系[4]。建构理论下的心理学对这些观点则持批判的态度。在建构论的景观下,咨询和治疗既必须考虑文化的因素,又必须关注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问题。因此,社会建构论对临床心理学的影响发生在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依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心理学知识不是“精神实在”的客观反映,而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建构。把这样一种观点应用于临床领域,则后现代的心理治疗和咨询者认为所有的治疗和咨询理论都是特定文化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建构,仅仅是一些“隐喻”,或者“叙事”,而不是对心理问题的客观表征。传统上,每一种理论都认为自己是有关病理心理,或心理健康方面的客观真理,但从后现代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知识都是建构的,包括病理心理在内的心理过程也是语言建构的结果。

第二,病理心理的定义。在传统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中,病理心理被看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例如,在精神分析的框架内,病理心理是“压抑的情结”;在理性—情绪疗法那里,是非理性的信念等等。但是社会建构论下的后现代心理治疗和咨询则认为,病理心理客观存在的假定是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表现,包括病理心理在内的一切“实在”都是社会文化的语言建构,没有什么方法能确保我们达到对客观实在的理解,也没有哪一种临床方法能使临床专家接近患者的“真实病态”,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些独立于语言的客观实在,一切都是语言的建构。

第三,作为“叙事”的自我概念。“自我”是心理治疗和咨询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传统上,大部分治疗和咨询理论把自我看作是一个“精神实体”,认为“自我”影响着个人各种心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病理心理的产生都与自我功能的失调有关。因此,临床专家的任务就是要使患者去掉自我的各种虚假、防御性的保护层,发现自己真实的自我,加强自我对行为的理性控制力量。但是,在社会建构理论指导下,心理治疗和咨询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认为自我并非精神实体,而是一种社会建构。在他们看来,自我乃是一种“叙事”的过程,是患者所说的“故事”。当患者求助于治疗和咨询专家时,大多数情况下是他们已经无法把生活经验组合成连贯的整体,或者尽管他们有一个连贯、紧凑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所反映的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临床专家的任务是倾听患者的“故事”,从中发现患者组合经验、产生生活意义的方式方法,并帮助患者建构一个更为积极的“故事”,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

(二)对其实践应用的影响

在建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心理治疗完全被看作是一种谈话活动,一种语言的艺术。一个人的问题是自己在用语言解释经验的过程中建构出来的,因此,来访者自己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治疗师的专家地位被彻底摧毁,他们的任务和职责只是引导来访者重新审视和叙说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某种所谓的真理强加给来访者。社会建构主义主张对人类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主义,一方面提倡对各种治疗理论的整合与方法的兼容,一方面强调治疗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考虑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差异,提倡有弹性的多样化的帮助,这两条路线共同导致了多元文化治疗运动的兴起,成为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治疗学派之后的第四大势力[5]。

当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加之对经费和人力、物力的考量,传统的长期治疗越来越不受欢迎,而强调时效的短期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自70年代首先针对耗时费力的精神分析发展出了心理动力学的短期治疗,九十年代后,整合各种理论和方法的短期治疗及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短期治疗逐渐成为了热门[6]。同时,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临床心理学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如家庭疗法、叙事疗法、互动疗法等等,这些治疗和咨询方法虽然各自侧重点不同,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逐步得到重视与应用,并同不同方面增加了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Hruby G G. Sociological, Postmodern, and New Realism Perspective in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mplications for literacy Research[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Jan?鄄Mar 2001, Vol. 36 (1): 48?鄄63

[2]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3,(22) ,44.

[3]Delamater J D&Hude J S. Essentialism vs.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n the Study of Human Sexuality[J]. Journal of sex Research.Feb1998, Vol. 35 (1): 10-19.

[4]叶浩生. 试析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的心理治疗与咨询[J].心理科学2003,26,(4),578-580.

[5]郑日昌.心理辅导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3,23,(5)599-600.

[6]郑日昌. 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19-220.

作者简介:

靳伟涛(1985.6-)男,陕西户县人,汉族,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后现代范式心理学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90后现代病症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