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汉语的发展

2014-04-29 18:31穆丽芳
大观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古汉语

穆丽芳

摘要:自人类诞生后,由于生存和交际的需要,不同人类群体分别形成各自的信息交流符号系统,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语言与民族产生的时序性可表述为:人类——语言——民族。语言是民族的特征,是民族的依托,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汉语是华夏族沿用至今的古老语言,古代汉语经历了从上古汉语到清末汉语成熟的漫长发展历程,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观察,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追根溯源,是古代汉语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纳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并不断蜕变的结果。民族大融合与民族语言的相互促进直接促使古代汉语的成熟。

关键词:古汉语;民族融合;演变52

一、秦朝大一统对古代汉语的影响

自上古时期以后,华夏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历史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漫长奴隶制社会下同样有民族的不断融合,古代汉语不断吸收,蜕变。但大秦帝国的统一却是历史长河最浓重的一笔,六国的统一促就了中华民族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同样也成就了古代汉语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蜕变。六国的文字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必然会有许多不便,故在秦统一六国以后,由宰相李斯着手,通过四项措施对古代汉语进行了规范整理。由此将秦小篆定为全国统一书写文字。自此以后,各民族得以使用统一的汉字,全国境内消除语言障碍,民族交流更加密切,民族融合得到完善。

二、盛唐下民族融合对古代汉语的影响

唐朝盛世,佛教的发展对古代汉语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上,据统计,佛教的传入给汉语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的词语,是汉语的表意功能越来越强,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

(一)直接自佛教经典撷取

汉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与古代印度以佛教为代表的文化相比,汉民族偏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对精神的超越需求不是很强烈,所以反映在语言上非常朴实,相对而言缺乏想象力。佛教经典的输入,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民族的思维想象空间。其中几部影响最大的是《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几部经典。如《楞严经》卷八有“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味同嚼蜡”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比喻,借用到汉语中就成了比喻内容枯燥乏味到极点的意思了。

(二)由佛教观念演变而成

佛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的很多观念随着佛教在古代中国社会的普及而逐渐为人们接受。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接受思想与接受语词是一个同步的过程。于是很多佛教特有的名词进入汉语词语体系当中。如佛教基本思想是讲“缘起”法的,于是像“因果”、“缘分”、“有缘”、“随缘”、“广结善缘”、“报应”等词语,都成为中国民间常用的词汇。另外像“妄想”、“烦恼”、“罪过”、“习气”、“绝对”、“相待”、“普遍”、“极乐”、“谛听”、“戏论”、“手续”等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了。

三、元朝统一全国对古代汉语的影响

元朝的大一统可谓震古烁今,它辽阔的疆域令人乍舌,它推行的政策令后人感慨。它朝是我国最大,最完全的一次统一,它的疆域横跨亚欧大陆,它的辐射波及东欧诸国。元朝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我过民族交流发展与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蒙古语言与汉语的交融

元朝统一中国,定都大都,开始了对汉人的统治。可是刚刚由奴隶制转型的蒙古人在语言上还很不完善,字体,词汇严重匮乏,而且又与汉人语言不通,所以在统治上有很多障碍。当时的统治者使用的依然是蒙古语,而在朝作官的大多数是使用汉语的汉人,彼此交流都有问题,更不用说谈政事了。所以元代蒙古贵族为了统治中原不得不学习汉语,但蒙古人学的汉语不地道,而在朝廷做官的汉人学的蒙古语也不地道,这样两边依然听不懂对方说话。于是,就要有一种中介语言,来实现蒙汉语的交流,这个中介语言就是结合蒙汉语二者的特点,集中起来的一种替代语言。这种语言要不以汉语为主体,用蒙语来注音,要不以蒙语为主体,用汉语来注音,以达到蒙汉都可以读懂的目的。现存的《蒙古秘史》是一部以汉字拼写的蒙古语文本,而《蒙古秘史》的汉语直译本则是蒙汉交融的混合语体。大量平舌擦音和舌头音变为阿尔泰语系语言中特有的翘舌擦音;部分原来的入声非重读变调音转变为新的读法——轻声;儿化音发展成熟。这种新兴的语音结合从契丹、女真、蒙古语借用来的大量动词、形容词、代词和介词以及简化了的汉语语法。元朝的统一完成的古代汉语的一次最大的蜕变,自此以后,古代汉语趋向成熟,变得更加丰满,务实。

四、清朝入关统一全国对古代汉语的影响

清朝的入关标志着满族对古代汉语的一次入侵,清朝统治中国的几百年间,对古代汉语的成熟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北方汉语的规范化,决定了现在我们使用的普通话的发音及字形。

(一)北京话的由来

北京话是影响普通话最深的方言了,而北京话正是清朝入关以后形成的。清军入关,带来满族军旗及几十万的满族军队,他们以满语,蒙古语,辽南语,燕京语为主。这些人大都在北京定居,成为北京人的主要人口,他们的语言成了北京的主要语言。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逐渐被汉族同化,辽南语,满语,燕京语融合汉语成了新的清朝官方语,也就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北京话。

现代北京话中的满语成分特别多,比如“埋汰”来自满语maitai,马虎来自满语lahu,磨叽来自满语moji,“咋呼”,来自满语cahu。“邋遢”,满语lete;麻利,满语lali;裤裆,东北话kubudang,同样来自满语。北京話“穷的响叮当,满语“叮当”就是穷的意思。北京话“我要kei你”,kei在满语就是打的意思。絮叨,满语为saodao;呵护,满语hekur,照顾的意思;倒腾,满语daotem,挪来挪去;今天说哈日哈韩,“別让我哈你”,来自满语hadaba。

(二)雍正的推广“官话”

清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汉民族共同语(旧称“官话”)。 上谕颁布后,闽粤二省的各个郡县普遍建立了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凡是走读书、考试、当官之路的读书人都要懂得官话。两省的乡试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官话,有时学政还要亲自面试学生官话,甚至一度规定,不会讲说官话的童生,不得考取秀才。雍正的推普行动虽然没有达到预定效果,但是对古代汉语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此以后,北方汉语登上了正统汉语的地位,全国各地,无论地区,民族都在学习使用汉语。

五、结语

纵观古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地位,古代汉字经历了多少次改朝换代的变化,不论古今汉语的语音发生多少变化,中国依旧能够维持统一的局面,对此,汉字是起到巨大的作用的。同文同种,汉字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另外,词语的一致,也塑造了相同的思维模式,这就进一步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最终铸就了中华的统一强盛。

【参考文献】

[1]余志宏.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02-13:005

[2]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 中华书,1963

[3]岑麒祥.汉语外来语辞典[M]. 商务印书馆,1990

[4]沙尔?巴依.语言与生命[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于谷.禅宗语言与文献[M].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古汉语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
民族交融背景下赵孟兆页入仕问题摭说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活用成语梳理古汉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