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明
【摘要】学科导评组是指同学科教师组成,由民主选举、学校认定的省市骨干教师引领,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学科导评组工作的有效开展,能促进教师个人的迅速成长,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注重教师教学现实场景的教学管理也更为贴近教学实际,重心下移的教学管理也更显人性化、现实化、科学化、高效化。
【关键词】学科导评组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90-01 当前,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常见的方式是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活动是教师常规化、制度化的专业活动,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的经验是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般意义上的教研组活动以研究、探讨、交流对课程的理解,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等为主要内容,有的兼及课题研究、组织培训与公开课活动等。
一、教研组活动现状
1.形式多于务实
教育教学中,不少教研组把教研活动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仅仅局限于公开课上没上,教学设计写没写,评价意见有没有,自我诊断填没填,听课记录是否完成,研训记录写没写等常规工作。教师对这些常规工作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被动敷衍,较深层次课题研究的参与面较窄,闭门造车者居多。教研活动中注重形式的成分较多,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作用非常有限。
2.事务多于研究
从一些教研组的活动记录看,较多教研组的活动为统一教学进度、明确教学任务、组织开会学习、开展集体备课、组织听课评课、参与教学检查、组织教学检测、汇总教学资料等繁琐但常规的工作。教师个人在活动中主动性缺失,讨论交流、反思总结等活动也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很少看到对所研究问题的深入探讨及观点交锋。
3.功能趋于老化
新形势下,这种基于陈旧教研价值观,仅局限于教学进度、集体备课、教学检测、资料上报等常规工作的日趋老化的教研组功能,其教学研究活动难以持续、深入、高效地开展。
二、学科导评组的构建
1.“学科导评组”是指同学科教师组成,由民主选举、学校认定的省市骨干教师引领,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具体、最现实的专业场景;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学科教师及其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研究、指导、督促、反馈、评价、建议等工作,参与学校教学行政管理,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阵地。
2.学科导评组组长的具体职责为:
(1)研究: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收集、研究教学信息,有针对性地上报教务处并通报相关年级;学习并推动教学思想的更新、实践;结合校情,研究推行教法及学法,推进素质教育;立足新课程背景,着力于校本培训,重视选修课的开设,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指导:通过小组互助、师徒结对、教学比武、高效课堂构建、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科技创新大赛以及教学常规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落实对新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3)听课:深入一线听课并及时与该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4)检查:不定期检查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教学检测、听课记录、教学反思、继续教育等工作。
(5)评价:从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角色定位、随堂课及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效果、课后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教学反馈意见等方面,对教师个人作出定量、定性评价。
三、对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的策略
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学校教务处的具体组织下,以学科导评组为传动轴,探索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考试—评价—反馈—督促的有效考评机制。以评价为导向,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教,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优秀导评组的评选促进学习型、合作型学科导评组的建设。突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推进有效教学、有效分数的研究与实践,边教边学,培养教师、锻炼学生,实现“教师学生同成长、学校师生同发展”的目标。
学科导评组立足课堂教学,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注重教研科研一体化,即将部分教研问题课题化,各学科导评组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研问题课题化、课题研究实践化研究为主要内容,以课题研究为手段,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强化教师树立自我反思意识、教育科研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整体发展,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科学导评促进教师专业整体提升模式。
学科导评组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发展、履职情况、工作实绩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 参照其个人专业成长计划,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教育科学研究等除教育教学业绩之外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
同时,由于教师在个性心理、职业素养、教学风格、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还应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应根据这种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以及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 有针对性地对每位教师提出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计划等。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 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 科学地促进教师的主动创新和专业发展。
作为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传动轴,以及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摇篮的学科导评组,在教师个体和这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之间起到了桥梁纽带和促进作用。学科导评组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了教师个人的迅速成长,实现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注重教师教学现实场景的教学管理也更为贴近教学实际,重心下移的教学管理也更显人性化、现实化、科学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5-01.
[2](美)黄绍裘,黄露丝玛丽. 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