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死也物化”

2014-04-29 00:44侯育谦
大观 2014年6期
关键词:死亡庄子

侯育谦

摘要:庄子真正从哲学的意义上对死亡进行了思考。本文中,笔者先由一个a大胆的设想提出一种对庄子死亡思想的假设——在无法适应的困难前,自杀是寻求逍遥的唯一出路。随即阐明庄子的天命论,进而说明庄子对死亡问题的解决——“其死若休”。

关键词:庄子 天命论 死亡

人有生便有死,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死”的思想根深蒂固,先哲们一次又一次提到死亡的问题并试图去阐释它。

国传统儒家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既重视生又重视死的,因为生与死都是人所受之于天的“命”,是“命”的组成部分,因此应当恭敬地对待。总体说来,儒家对死亡问题的回答,既没有宗教意义,也没有哲学意义,而是一种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下的智慧。而庄子则真正从哲学的意义上对“死”进行了讨论。

一、对死亡问题的假设

这里对死亡问题的假设,并不是庄子对死亡问题的假设,而是笔者在阅读过程中突发灵感,对庄子死亡问题的—种假设和猜想。

在庄子看来,人的本性就是自然、自在和自由的,人是逍遥的。那么,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随遇而安。庄子在《道遥游》里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魏王给了惠子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惠子种出来后反而因为葫芦太大不知道干什么好,庄子给惠子出了个好主意,“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把这个葫芦当作大船,任意在江湖上航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我们人为无法改变的局面下,我们就要去学会适应它,并且开拓我们的思维,

学会从另一个层面去考虑,发现其中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就这个问题接着发问:上段所提到的适应,是人有办法的适应,比如拿那个大葫芦做个水囊。那么一旦碰到无法适应的情况呢?举例来说,当人处在一种极度的病痛之中,就好比在车辙里“相濡以沫”的鱼,它们终究是一死,在车辙里反而由于没有足够的水,在痛苦地苟延残喘着生命,这样如何追求逍遥呢?一个人想死死不了的时候甚至比活着更难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再做这样大胆的猜想:在这种情况下,人是无法逍遥的,

此时,要想追求逍遥,自杀是唯一的出路。

难道庄子告诉了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在无法克服的困难面前,人要想逍遥的出路,就是自杀!a

二、庄子的“天命论”及其对“命”的安顿

总的来说, “庄子承认命运是存在的,并且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庄子主张在命运面前保持一种超然的达观的态度”。庄子哲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讨论人如何才能“安其性命之情”,我们可以把他的这种思想称之为安命的人生哲学。

安顺命运,就是要从主观上、精神上对个人命运中所遭遇到的一切不幸事件和悲剧泰然处之,顺其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无奈何。”也就是说,要把个人所遭遇的一切无可奈何的事情,都看作是自己的命的组成部分,安然接收。

所以,就人类社会整体而言,安顺命运就是要“无为”。一切人为的文明构建,如道德法律等,都是庄子看来不能使人“安其性命”的原因。无为也就是要顺乎自然,顺乎命。 “它可以使人不至于困遭受挫折陷溺于悲观绝望而不能自拔,不至于因遭遇不幸心灰意冷而走向绝路”,从而达到某种程度的解脱和超越。

三、死亡问题的解决方案

庄子用“化”来指称死这件事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华。”《大宗师》里的子舆,自己身体由于患上不治之症的末期出现了一些可怕的症状,却以坦然的心态,把它当作一种“化”的过程,有自己的思想来欣赏自己的身体,甚至带有几分期待地想象着他的左臂将会化成一只鸡,右臂将会化成一个弹弓,屁股化成车轮,精神化成一匹马。又描写子来将死,子犁去看他,见子来的妻子正对着奄奄一息的丈夫哭泣,便呵斥“避!无怛化!”意思是让她走开,不要耽误了子来的化。把“死”称作“化”,虽然只是换了一个词,但却包含着不同的意义。死亡是一个词,死与亡相连,给人一种万物俱无、终归消失的挫败感,而“化”却安顿了我们死后的所在,让我们不必为死这件事而焦虑。

了解了这一点,便能够理解庄子“知死生存亡之一体”的达观理念。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等堪称是始终相连的自然过程,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的阶段。生与死不仅是首尾相连的,而且是相互渗透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因为生与死其实是一回事,“万物一府,死生同状”。把肉体捆绑着的小我解放了出来,成了无所不在的大我。庄子便是用这种方法教人从心理上摆脱死亡的恐惧,是精神从死亡恐惧的困扰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这样,庄子关于死亡的问题变得到了解决。

“庄子追求的人生就是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人生。不把庄子的天命论和生死沦与他的人生追求联系起来,就不可能理解庄子。”庄子对死亡的哲学思考至今吸引着我们,在庄子的哲学中,人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他真正关心着个体,为个体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寓所,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l]罗安宪.老庄暂学精神[M].首尔:首尔出版社,2008

[2]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猜你喜欢
死亡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论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的死亡主题
《庄子说》(二十)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庄子说》(十八)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庄子说》(十五)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