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诒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58-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课本是凝聚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心血,让学生感受阅读课本的“趣”、“乐”、“美”,使课堂上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阅读”景象。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如何研读教材,如何在研读中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写出合理的教学预案,同时教师如何指导好学生阅读课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些都是教师们普遍关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预习中研读。
一节好的课堂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课前预习则是好开端的开端,阅读则是上述开端的瓶颈,通往扣动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黄金地段。相信很多教师都能感受学生有预习的内容,课堂效率特高,学生通过阅读预习,对所学新知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听课时就会聚精会神,针对性地听老师讲解每个重、难点,课堂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把本安排在课堂上探索的东西,以问题形式展现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研究问题。可出示以下问题:①找一个长方体纸盒,观察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②请用这个长方体纸盒,试着用书上的方法展开、观察,并计算出纸盒的表面积?③还是展开长方体纸盒,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推导方法吗?展现的问题正是需要探索的知识,公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介入,这不仅不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步骤,反而推进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质量。
二、在思考中研读。
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可惜学生缺乏阅读数学书籍的能力和习惯,他们认为自己只要能够听懂课,然后会解题就行了,研读数学课本是无关重要的。学生学习数学时,仅仅看重题的计算过程,而忽略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对数学语言的组织与应用。典型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认为数学更需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激荡着思维的涟漪,碰撞着思维的火花,刷新着思维的频率!如:教学《利率》后,笔者组织学生对书上的有关概念,利率和存期的表格,老奶奶可以取回多少钱的解题过程进行再次阅读,学生通过口、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对利率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再设计一些对本班学生有兴趣的“存钱大比拼”——2000元可以怎样存?最后可拿回多少钱?此时学生模仿书上例子列出几种算法,体验解题成功的快乐!
三、在质疑中研读。
现在的新教材在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上突破了旧教材的“现成给予”,很多知识结论、法则、规律等都没有直接的给出,而是采用生动的数学情境、开放的数学话题和探索性的活动等之中呈现,对学生来说比较不易理解,所以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边读边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通过实例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最后归结为a÷b=a/ b (b≠0)。学生阅读后,要好好指导学生质疑分数与除法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为什么(b≠0)?让学生边读边思,加深思维的深刻性,再根据“真、假分数”的有关知识,再指导学生阅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a/b(b≠0),此时要加以推敲当a≥b是什么分数;a<b又是什么分数,这些符号化的形式,替代了具体的数,浓缩了数学语言,抽象性突出,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解读过程,这过程使学生思维得到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四、在课堂中研读。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们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精读教材,在读书中悟出知识要点。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面对书中呈现的两种方法,我们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通过操作和思考,明确两种方法推导出来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样,知道两种方法的共性和个性:共性是: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个性是:第一种方法则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两图形的高与底相等;而第二种方法是沿着一个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的连线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则是三角形高的一半。这样学生不仅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会用两种方法或者说是更多种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公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增强了自学的兴趣和自学的信心。
总之,研读数学课本,是为了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审视教材,准确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重组教材,牢牢把握“引导—自学”教学体系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入”“浅出”地上好每一节课,我们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的课堂!数学课堂就一定能够拥有飞翔的翅膀,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入发展增添臂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