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探究

2014-04-29 00:44胡承辉朱建新
湖北林业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实践探究

胡承辉 朱建新

摘要: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同等高度,但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解各一,有的以偏概全,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入手,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环境现状,全面阐述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供生态文明建设决策者和建设者借鉴。

关键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S718.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6-0028-05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过程,将在未来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对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创新[2]。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次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文明形态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目标的完善、是文化观念的提升、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类社会看成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从而把城市发展过程所涉及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有机结合,这正是我国现阶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但如何运用生态理论知识和实践,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并自觉自愿地参加与环保行动,对话生态文明,以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之美好愿景,这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

1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1.1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生态系统最显著特点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因此,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缺一不可。相对与人类社会而言,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多级复合系统。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受自然作用力和社会作用力的驱动尽管各子系统发展变化分别受不同的规律制约,但子系统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依存、协同共生,并以各类正、负反馈的形式协调着各子系统在质和量上的关系。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人类复合生态系统除了生物、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经济属性和人类的文化。系统的调控方式除了自然规律的调节外,还存在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调节[5]。

从上可以发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正式这种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1.2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同时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6]。它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湖北林业科技第43卷第6期胡承辉 等:生态系统理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探究1.3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的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关系,人和自然如何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只有把人与自然如实看成一个生存整体。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第二,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所需衣、食、住、行及水、空气皆来源于生态系统;第三、人是生态系统中最具积极能动的因素。人类的一切生产实践活动及生活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第四、生态系统必须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实现生态平衡,维持稳定。因此,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本质在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保证自然环境良好的基础上,使得自然资源不断注入、流入人的生产活动之中而发展[7]。

2我国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物质文明不断提高,人口、资源、环境与各种自然灾害已逐渐成为人类不得不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复兴民族工业,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由于工业多数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的经营发展模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1)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 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 %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 3.6 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3]。

(2)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 个城市中,70 %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大中型城市空气污染是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严重造成环境空气污染面积广泛,治理难度加大。

(3)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超过484.74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1.1%,涉及近千个县,每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为45.2亿t,占全球总量的1/5[8]。

(4)土壤污染加速: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9]。环保部周生贤部长2011年10月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国环境污染情况时提到,我国现有受污染耕地约有0.1亿hm2。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土壤污染远未得到有效遏制,大量被污染的耕地仍然继续种植着与食品有关的农作物。

(5)耕地面积大量缩减:中国每年人口大量增加,受生态环境影响,耕地不断减少。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增加至16亿,由于耕地减少,粮食不够吃,必然到国际市场去抢购粮食,引起粮价上涨,造成粮食恐慌,引起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粮食种植面积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需要多进口500万t,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或减少5个百分点,国际商品粮市场的价格就上涨或下跌30%左右,从而影响到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

同时,还包括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生态问题的恶化,不仅事关中国自身,也事关世界安全,更事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3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究

要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必须针对目前生态现状,正源清流,找准发力点和着力点。就目前而言,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系统,人为干扰破坏较少,相对比较稳定;而人工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生态系统,人口高度密集,生产要素高度集中,人的活动十分明显,对自然依赖和破坏作用较大,同时也是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系统理论重点就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探究如下:

3.1加大生态系统知识宣传普及力度,竖立全民生态哲学观从分类、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在许多人眼里,将其等同为植树种草,纯属以偏概全。因此,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必须加大生态系统知识宣传普及力度,竖立全民生态哲学观。生态哲学观是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它的主要特点是从人统治自然发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超越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引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形成对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原则的正确认识:我们是自然界的-部分,而不是在自然之上。生态世界观决定了生态城市是在人与自然系统整体协调、和谐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人、自然的局部价值都不能大于人与自然统一体的整体价值。只有将生态哲学观深入人心,提升整个民族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大有希望。

3.2编织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加大各生态系统复合力度,强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绿色植物作为城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载体,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它生产着人类需要的O2,消费着人类呼吸出的CO2,同时对减尘、降噪、吸收、分解有害气体和物质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相对于城市高度密集的人口、建筑物、工厂,同有限的城市生态系统自身绿地面积及植物数量而言,不过杯水车薪,需要其它生态系统进行补充。根据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物种数量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理论。有效建立各生态系统有效衔接和复合网络,强化其自我调节能力。

比如,南京市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建筑线”与“绿化线”双线同划、推进同步,加强城乡绿化建设,优化城乡绿化布局,推进城乡绿化统筹发展,编织出了一条圈层式、放射状,以主城区绿化为心,以绕越高速绿化带、绕城公路绿化带、明城墙绿化带3个环城森林圈为环,以农田林网和江、河、湖、路防护林为网,以郊县连片规模造林为片,以森林镇村和郊野公园为点的“心、环、网、片、点”相交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通过生态系统之间的联接、复合,充分发挥城郊及农田林网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余,而消费者不足的优势,让城市生态系统和郊县生态系统优劣互补,起得了良好效果。

3.3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构成,实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生态系统主要组成有: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要素,四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它们来达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缺一不可。而城市生态系统,其主要构成是消费者,其赖以生存的由生产者生产的粮食、疏菜、水果等主要来源于其它生态系统,分解者缺失,或严重不足,因此,目前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健全,不平衡的生态系统,必须完善、修复。

(1)加强城乡生态要素互补,建立和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平衡体系

我国实行取消农业税,以工业反哺农业,进一步加强城乡在经济领域交流与互补,有效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在生态上,城市和乡村,一个以消费者为主,一个以生产者为主,物质分解互不流通,循环的链条被切断。比如,农民生产稻谷,不断的消耗地力,因缺乏循环渠道,无法实现土壤要素平衡,尽管使用工业化肥作补充,但其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微量元素补充不全或不足,破坏土壤结构,致使土壤板结,导致地力下降,这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最主要的成因,严重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必须建立二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通过生态廊道建设,让能量流动畅达的同时,物质循环得以实现。

(2)划定生态承载红线,控制城市规模,均衡布局城市,保持生态系统局部动态平衡

城市规模的设置,除考虑城市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外,还应考虑其自身及其周围环境承载能力。在不断扩张的城市,不是建几个广场、修几个公园、栽几株树,就是宜居,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绿色生态不足,是城市生态永恒的话题。不能以小面积的生态来替代大范围的城市生态。而应站在生态平衡的高度,科学统筹城市规模和生态要素的流动和平衡的关系,根据城市自身及周边生态最大可承载能力,来限定城市规模。城市越大,生态要素的流动就会越困难,局部生态环境调节和改善就会越难。鼓励大城市,通过发展高速交通,合理布局、发展卫星城镇或通过城市圈等方式,来达到城市规模和工业生产扩张的目的,让大城小镇,都有各自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流动、交换和平衡的便利通道和空间。从而实现自身的动态平衡。

武汉“1+8”城市圈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为组成单位,通过统筹产业布局,避免生产要素过渡集中,城市规模过渡扩张,在各城市,通过自身生态保护、建设,来强化生态系统,起得了一定成效。让各自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生态得到保护。

(3)统筹科学安排经济带、城市圈布局,让经济和生态发展同步协调

国家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设立了诸如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长江经济带等经济发展区域,各地方也相应建立如武汉城市圈等一系列加强经济建设重大举措,建议在划定经济带、城市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平衡体系的论证。一般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生态条件较差。统过经济发展和生态统筹,让其协调发展,形成生态圈和经济圈一体和谐格局。

3.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和完善

在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因素气候因子中,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特别是城市生态系统,如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热岛效应等,对非生物环境因素产生较大影响。如排放的废气中SO2得不到有效分解和被吸收,就会产生酸雨,危害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灰尘得不到固定,就会产生雾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热岛效应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就会导致自然气候异常,引发自然灾害。

因此,从生态理论出发,着眼我国当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严重过剩的现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科技兴国的发展道路,将工业生产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在城市分解者严重不足和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倒逼机制,强化人工分解废水、废气等工业生产和生活剩余物,变废为宝。从而减轻超负荷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让其自身得以修复完善,不断造福和服务人类社会。

3.5多措并举,创新生态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建设,除传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等理念外,更加注重生态在“五位一体”中自身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建设。牢固树立和谐整体、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建立和发挥生态示范县、市、区域引领和市范作用;实施生态富民、生态补偿、生态廊道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加强生态要素流动平衡体系的研究和规律的把握;制订谁污染、谁补偿,谁生态、谁受益的机制;广纳社会资金,广集天下智慧,调动生态建设和维护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绿满九州,展现美丽中国,造福后代子孙。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着眼当前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应是:以巩固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强化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为纽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理念为着力点,普及生态理论知识、树立全民生态哲学观,以满足人们向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能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安全食品等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只要认真惯彻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重大决择,落实好生态文化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随着“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就是生产资料,就是生产力”,“绿色决定生死”等一系列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相信美丽中国,和谐地球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亚力,吴云超.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城市化现象透视[J].宏观经济,2014,5:34-36.

[2]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3]于晓霞,孙伟平.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40-44.

[4]郝云龙,王林和,张国盛.生态系统概念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353-356.

[5]陈剑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31(1):3-5

[6]闫丽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与生态文明建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112-115.

[7]苗启明.论人境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9-13.

[8]李智广.中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J].中国水利,2009,(7):8-11.

[9]熊严军.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8):294-296.(责任编辑:唐岚)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实践探究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生态瓶为线索的生态系统教学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以分层考核法为基础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