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安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学习”。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摸索出了一些做法,自己命名为:“和谐教学法”。所谓“和谐教学法”,也就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协调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一、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师爱是古今中外优秀教师的为师之本和成功之道。师爱是一种不受任何功利驱使的理智的爱、无私的爱、平等的爱。要想做开启学生心扉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手段,从教材内容到分析讲解,从组织教学到管理学生,都要把热爱全体学生作为天职。没有这种师爱,语文教学也必然是有呼无应的“独角戏”。但师爱又不能是溺爱,更不能是恨铁不成钢的声色俱厉的爱,而要做到以情为先导,宽严相济,重在教育学生成才、求真,促使其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格,促使学生活跃思维,不断排除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听课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学生自信。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上,为使学生成为“乐之者”,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精心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的做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教师可在导入新课时,利用谜语、故事、顺口溜等方法,启动学生的思维,诱导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语言上,教师要做到生动准确、绘声绘色,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态上,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有人说过:“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笑脸,一个动作,也许能够成就一位大学问家。”其深邃的内涵就在这里。
另外,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还要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拓展时空,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另一方面可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体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到图书馆、大自然中去。比如,学习有关秋天的内容的课文时,正值秋季,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到田野,去寻找秋天的足迹。
三、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语文教学,每篇课文,每个课时,除了注重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二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是实现和谐教学的有效途径。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一刀切”式的教法并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面向全体意味着在课堂设计上要统揽全局,要有梯度、有层次。在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练习指导等各个环节上都要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收获,让优等生能吃饱、学活,让学困生能跟上、学会,从而实现课堂上教与学、内容与方法的和谐。
通过和谐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教学成绩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在新课改的路上,我们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去探索、实践、改进。无论使用什么的样方法,我们的目的都是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教师的“一桶水”变成“新鲜水”“甘甜水”。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