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军队形象是军事信息支援战的重要内容,是军队战斗力的外显成分,是国家形象的精确缩影。战略传播时代的军队形象塑造要集中把握军队形象的独特性、一致性、概括性和具体性。只有如此,才有助于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传播主体形象,有助于形成和提升军队战斗力,有助于树立符合国际形势的国家形象。
关键词:军队形象 特性 战略传播
军队形象是军队客观实体在公众心理中的综合表征,它包括军队内在的硬实力、军队外在的软实力和公众个性心理倾向性[1],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系统性与独特性,一致性与差异性,概括性与具体性的集合体。然而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想要有针对地塑造和有效传播军队形象,就必须探寻军队形象独特性、一致性、概括性和具体性四大战略传播特性的作用规律。
一、军队形象传播的独特性
军队形象的独特性有三层含义:一是各国军队形象依据其自身职能、任务、性质的不同有区别于其他军队形象的特点;二是就某一军队而言,军队形象的每个子系统、每个层次、每个作战单位和每个单兵都有独特、个性化的一面;三是每个公众对同一军队形象认知的个性化和独特性。比如,民族心理学中有对不同民族特点的区分,美国人热情开放、德国人严谨细致、法国人浪漫潇洒等。军队形象独特性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军队本身的性质和职能定位,其传播还受各国传统文化、地缘政治、历史环境等的影响。比如,好莱坞大片中美国大兵历来是高大帅气、装备精良。此外,公众的心理因素也会造成对军队形象认知的差异。比如,犹太民族对德军形象的认知依旧有其独特模式。传播规律证明,鲜明深刻的特征能够满足公众个性化认知加工的需要,只要够独特,就容易被记住。因此,在设计军队形象时要量体裁衣,凸显特性,达到有效传播信息的目的。
二、军队形象传播的一致性
军队形象的一致性是指军队形象要统一于国家战略目标、符合信息支援战总体规划。军队形象战略传播的一致性首先体现在军队形象本质内核与外在表征的统一。军队形象的本质内核与外在表征就是军队的“神”与“形”,只有“形神兼备”,才能构建完整丰满的形象。其次,军队形象的一致性体现在军队发展历史过程中优秀传统和优良文化的一脉相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特点上非常突出,始终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最后,在战略传播过程中要体现多层面目标规划的统一。军队形象的设计离不开国家形象的指导,要高度集中在国家战略形象的方向和目标下,与国家形象相一致、符合国家战略意图和方针政策。
三、军队形象传播的概括性
军队形象认知者对于自己所接收的某一军队信息,特别是对自己刺激最强的信息,会主动过滤和提炼用最简洁的词语概述其最突出或最深刻的形象特征。军队形象的概括性浓缩了信息,这一特点对于战略传播来说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信息更容易传播和接受,另一方面又容易被误读,导致以偏概全或非黑即白的现象产生。
例如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对萨达姆军队的妖魔化宣传,其在描述萨达姆的残酷暴虐时,全世界公众接收到的概括信息就是妖魔或暴君。这样的二手形象信息抽象概括、深植人心,很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并引发大范围的讨论,传播的效果就达到了。由此可见,概括性的词语、言论或文字在刻板印象、定势思维、锚定效应的作用下影响军队形象的传播,我军在战略传播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军队形象的概括性特点,将好的形象浓缩、简化、推广,重点阐释和驳斥片面的概括性信息。
四、军队形象传播的具体性
军队形象的具体性是对军队形象细节、微观的描述,具体性与概括性是对立统一的。就好像电视广告,伴随抽象概括的广告语出现的总是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具体画面和人物事件,公众才会进而去了解广告产品的功能,从而产生购买的行为。有血有肉、能引起公众情感共鸣的军队故事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军队形象具体性的利用对战略传播有重要意义。军队形象的具体性来源于活生生的人和事,体现在战时任务的执行和平时的行为举止等细节的方方面面。例如抗震救灾时英勇无畏的士兵,他们疲惫的面容、坚毅的神情,他们不分昼夜救人的行为、感人暖心的话语,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理想与信念,这些都是军人的具体形象,同时也体现着军队的形象。所以在塑造军队形象时应注重形象细节的挖掘,对故事情节的设置和对情感情怀的传递,而不是传播生硬的大道理。
此外,军队形象的具体性能够有效解释和说明信息中被概括的部分,通过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报道展示,避免部分媒体对军队信息的误读和攻击,让谣言不攻自破,最终达到战略传播的目的。
军队形象的上述特性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反映了战略传播过程中军队形象塑造的基本过程和内在规律,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助理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6.
[3]郭慧.软实力与我军海外形象塑造[J].军事记者,2007(11).
作者简介:
赵梦雪,女,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学院,军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助教。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