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塞腰鼓是陕北民间民俗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广场传统体育项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快速更新,导致我国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正日渐流失与消亡。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延安中小学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分析影响安塞腰鼓在中小学开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安塞腰鼓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关键词:中小学 安塞腰鼓 课程开发 延安
安塞腰鼓是在陕北地区的一种民间体育运动,是构成安塞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校本化课程,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本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功能和教育价值。本课题拟通过调查研究延安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延安安塞腰鼓发展的因素,探讨促进安塞腰鼓发展的途径,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设性意见,为延安安塞腰鼓的发展传承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对推动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延安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抽取中小学各10所,发放小学问卷500份,初中问卷1000份,高中问卷500份。共发放问卷2000 份,回收1956份,回收率为97.8%。其中,有效问卷1916份,有效回收率为95.8%,能满足研究需要。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96%。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历史根源
安塞腰鼓是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种空之树干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安塞腰鼓的形成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1]。遇到敌人突袭,士卒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以后多用于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2]。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1981年,安塞县一座古墓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1]。
(二)发展现状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是陕北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鼓舞,是蜚声世界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奖,先后在香港回归庆典、建国6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等国进行表演[1]。2006 年,安塞腰鼓成为陕西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安塞腰鼓在安塞县相当普及,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为了弘扬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安塞县成立了“安塞腰鼓艺术协会”[3],并在各乡镇成立了分会,主要承接各项对外交流和表演任务。2007年,安塞县委又决定腰鼓进全县中小学体育课堂。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安塞县中小学体育课必授内容,这为安塞腰鼓的推进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三、课程开发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成为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4],也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 [5]。在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旨在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四、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安塞腰鼓是一项艺术,同时又是一项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民体质。因此,从事腰鼓活动,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其动作幅度大,蹿蹦跳跃、大开大合,以各种不同的姿势不停的击打腰鼓,才能使鼓声雄浑、响亮、富于艺术感染力[1]。它也可以使参加锻炼者在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得以释放与减轻,对心理状态起到调整的良好作用。在实地走访中得知,延安90%以上的体育教师表示认可腰鼓增强体质的功能。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教师为主体,在国家和地方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6]。安塞腰鼓是一项集体活动项目,将安塞腰鼓引进中小学课堂,可以极大地、广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潜移默化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得到最大化的体现[7]。所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是可行的。
五、中小学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一)延安中小学生对安塞腰鼓的了解情况
延安市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由于受多民族文化的交叉影响,这里的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地域体育文化特色突出[8]。
表1 中小学生对安塞腰鼓的了解情况
(N=1916)
■
由表1可以看出,只有2.5%学生选择了“不熟悉”。这说明安塞腰鼓几乎家喻户晓,在当地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认识,这与安塞腰鼓在社会宣传具有一致性。
(二)延安中小学校实施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调查
在安塞腰鼓的继承和发展中,我们应舍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动作,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安塞腰鼓中一些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的技术动作进行加工、改造、提炼,提高它的健身性与娱乐性,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地方特色,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不同学习阶段,我们应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除进行青年腰鼓课程开发外,还应引入少儿腰鼓、老年腰鼓,女子腰鼓等课程开发[9]。
表2 中小学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情况
(N=48)
■
走访调查中得知,安塞县腰鼓走进中小学课堂执行的比较好,几乎实现了腰鼓进课堂的全覆盖,但延安其他县区、乡镇中小学的腰鼓校本课程开发并不乐观。75%的中小学没有将安塞腰鼓纳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不乐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经费缺乏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
六、结语
安塞腰鼓进课堂在安塞县内各中小学试推广情况较好,而其他县区、乡镇开发现状不乐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更不乐观。推广中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改变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课教学单一、枯燥乏味的现象,还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健身、健心以及身体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同时还有利于改善学校体育教材结构的多元化和乡土化。
参考文献:
[1]高娟.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2-94.
[2]马宏伟.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功能价值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王军棉.安塞腰鼓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1(36).
[4]王颖松.浅谈我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0).
[5]董翠香.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6]董翠香.我国中小学推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论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7]杨彩萍.塞腰鼓进课堂的可行性及实施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1(Z2).
[8]胡炜.陕北特色健身文化个案研究——-陕北民间传统体育开展现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9]马宏伟.安塞腰鼓运动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11).
基金项目:2013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GH13098。
作者简介:
张应龙(1981— ),男,陕西安塞人,硕士,讲师,体育教育专业。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