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平 解建青 李昊宇 乔峰
【摘要】通过对高校贫困生界定程序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分析了贫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其消费观扭曲的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通过对贫困生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有效执行国家政策,并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指导,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消费观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相应的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加速增长。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且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的生活环境思想闭塞,获取信息的途径少,外界对他们的思想影响较少。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各种不同的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尤其所处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变化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很多时候会对他们的消费观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最终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进而使其在思想、行为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变化。
一、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从普遍意义上理解,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1]。而实际上,现在对于贫困生的概念已发生了变化,他们及其家庭都可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保证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只是额外的费用难以支付。
我国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正逐步加大,为了确保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使广大高校贫困生能够真正得到帮助,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在遵循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经过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首先由贫困生提出资助申请并提供生源地民政局出具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班主任审核,然后开班会讨论,讨论结果在班会上公示,最后上报系部和学院复核,复核无异议后上报学校。此界定模式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民主性,但此决定权掌握在贫困生所在的班级全体同学中,有可能会出现提前拉票、买票等不良行为,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得不到资助,造成恶劣影响,所以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贫困生界定程序。
二、高校贫困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高校贫困生的消费行为有好有坏,大部分贫困生能够省吃俭用,吃苦耐劳,合理安排,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消费。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等各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理性地对待消费,未形成稳定的、成熟的消费观念。由于其自控能力薄弱,易受外在流行因素和大众传媒宣传诱导[2]。贫困生的消费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面子消费
大学生由于心智刚刚成熟,消费观还没有趋于稳定,所以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出现从众、攀比心理。高校很多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高端产品,贫困生因虚荣心作祟,甚至想赶超其他同学,不顾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不切实际的购买高端手机、电脑等。事实上,他们完全可以购买普通手机、电脑,甚至可以不买,因为学校宿舍都装有电话,图书馆都有电脑。
另一方面,有些贫困生由于自卑,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隐藏贫困,面上总要和同学看齐,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甚至超过别人,以此来引起他人的注意,造成不必要的消费。
总之,很多贫困生在显性消费上紧跟同学,而他们的经济状况又不允许其有额外的支出,所以只能在隐性消费上节省,吃的用的,只要其它同学看不到的地方都要节省。
(二)情感消费
进入大学,不少贫困生在恋爱、交友等感情投入上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范围。同学之间交往频繁,像室友聚会、班级聚会、同学生日、同学来访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钱。同时大学生已经成年,开始恋爱交往,贫困生也不例外。但爱情交往也需要金钱,吃饭、看电影等,再比如过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生日等都需要礼物,都需要金钱支撑,这对贫困生来说无疑是额外消费,只能使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消费雪上加霜。
(三)培训消费
近年来,高校扩招给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存在就业即失业的现象。就业形势严峻,这导致学生为了毕业找到工作,在校期间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培训。贫困生由于家庭原因,找到好工作的几率渺茫,他们更希望通过各种培训及资格考试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进而在求职道路上谋得更好的前程。
这些消费看似合理,但实质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理性的思考,有些不必要的培训既浪费时间精力又浪费金钱,使贫困生的生活更加拮据。例如大学中流行的各种培训及考试,如考驾照、计算机等级、外语等级、考研等,其中驾照考试完全可以在毕业后考取。
有些培训辅导班的宣传过于夸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导,认为只要参加辅导班的培训考试就可轻松过关,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些盲目的消费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而且浪费了金钱,影响了贫困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四)欠债消费
贫困生经济能力有限,如果额外消费支出过多,将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甚至会严重改变其价值观取向。比如不少贫困生盲目跟风,受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的消费刺激,致使其在穿着打扮、饮食娱乐、交通信息等方面甚至要赶超这些同学,这种非理性消费导致贫困生的经济雪上加霜,最终负债度日或者想尽办法打工维持自己的消费。
三、高校贫困生消费行为引起的思想问题
(一)贫困生自尊、自卑心理并存,对周围环境很敏感。很多贫困生来自农村地区,他们的生活水平往往低于城市的生活水平,但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大多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在学校和村里都属于佼佼者,这就形成了强烈的自尊心。但进入大学后,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同学聚在一起时,鲜明的贫富差距使他们的心理不平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心理碰撞在一起,他们变得很敏感,同学与老师对他们的正常言语行为都会让他们误认为是瞧不起自己,因此逐渐的不愿与同学交往,疑神疑鬼,性格也越来越孤僻。
(二)贫困生精神生活压力大,工作学习难兼顾。
大学生消费普遍具有趋同心理。趋同心理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随着购买。消费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所谓一致性[3]。贫困生也是如此,但由于贫困生家境贫寒,很难满足他们的额外消费,只能在隐性消费中节省,平常自己吃饭时只吃主食,不舍得买菜或肉类。一些贫困生甚至需要打工来弥补经济上的不足,他们到饭店端盘子,网吧打工;有些贫困生甚至打两份工、三份工,占去很多时间,打工挣的钱全部用于额外消费。这些工作不能使他们的专业学有所用,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没有实际价值。同时也会使他们的学习时间大幅度减少,成绩也一落千丈。很多贫困生很难平衡工作与学习的时间,二者难兼顾,造成他们的精神和生活压力加剧。
(三)贫困生对于金钱的看法易走极端。
贫困生长期生活困难,省吃俭用,容易产生极端思想。一部分贫困生对金钱产生仇恨心理,进而对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产生仇恨心理,对社会上的有钱人也产生了仇富心理;另一部分贫困生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产生了金本位思想,唯利是图,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金钱[4]。这两种思想都很极端,如果长久得不到解决,最终会走上犯罪道路。
四、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思想政治方面面临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迫切需要,对此,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探讨。
(一)落实国家政策,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生活问题
贫困生对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的言语行为比较敏感,因此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困难。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设立了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等,资助的力度和范围都很大。因此我们需要把国家的这些政策执行好,缓解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心理会产生不平衡感。高校辅导员应经常和他们沟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贫穷,正视家庭的贫困,体会父母的艰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对用助学金或困难补助等进行盲目挥霍的消费行为应及时制止并批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同时辅导员还要及时了解每一位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并且从心理上引导他们正视困难,将困难看作是一笔财富,一段经历,尽快从困难挫折中振作起来,指导他们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然后再考虑那些不必要的消费。
(三)构建和谐校园,减少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观也有一定影响。高校贫困生作为校园的一份子,也不能脱离校园,学习和生活都会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因此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消费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和助人功能,使科学的消费观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同时也融入到了贫困生的生活中。
首先,高校应开展一系列的消费道德教育和理财教育,提倡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反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培养科学的理财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消费专题讲座和理财专题讲座,运用专业的消费知识和理财知识引导学生培养合理的消费方式,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学会科学的理财方法;可以开设模拟消费课堂、模拟理财课堂、理财知识竞赛等活动,寓教于乐,使大学生认识到合理消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消费文化环境,这样不但减轻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而且也教会了贫困生消费的合理性,理财的科学性。
其次,高校应不定期的请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作报告,引起贫困生的内心共鸣,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贫困,不与同学攀比,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父母、学校,为将来毕业能找到好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高校也应该多组织一些曾经家里贫困,毕业后有所成就的毕业生作报告,激发在校贫困生励志图强,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提升自己全面发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贫困现状。
学校还应引导班委会、学生会、各学生社团对某些消费现象如情感消费、培训消费等进行讨论,并开展节约活动,让大学生自觉认识到有些消费的不合理性,减少非理性消费。
最后,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广播、校报、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对希望小学、农民工子弟学校、边远山区孩子上学难等进行广泛宣传,对那些扶贫济困的慈善家、企业家多做宣传,号召大学生多关注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群体,形成讲正气、促和谐的校园风尚。
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琐碎的工作,对高校贫困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当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思路解决问题,改善校园环境,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为贫困生提供理想的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景新、张耀荣.高校贫困生界定机制改进策略研究[J].桂林: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 聂平.当代贫困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与树立研究[J].南京: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 付晓丽.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研究[J].郑州:中国青年研究,2009.(9)
[4] 王海龙.当前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北京:学理论,2012.(3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