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龙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探究
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教师无论是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我就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谈谈认识。
一、创设动画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由于中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容易关注,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形、声、像等媒体演示,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使之变得新奇有趣,学生思维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进而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演示: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让学生猜测它的塔基可能的形状?(学生有的猜是四边形,有的猜是正方形……)我用动画演示:剖开塔基的截面,显示它的形状,正方形的形状得到认同,从而引出探究的问题:公元前两千多年,古埃及人就已经知道在建筑中应用直角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样确定直角的吗……这样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动机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亲切感,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并引起他们的注意,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知识。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线段大小的比较”一课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这些红线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引导讨论,得知是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由此引入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学生会更有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强化教学效果。
三、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孔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疑问。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打动学生的心,再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3+3+3=3×4,3×4就是4个3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4)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4个3相加吧?如何理解呢?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7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一共向东走3米,即7+(-4)=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接下来的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认识能力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阶梯式问题情境的提出,既分散了问题难度,使学生易学、乐学,又消除了学生的畏学情绪,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发散式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殊途同归”的美妙感觉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法。它要求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途径思考,重组眼前的和记忆中的信息,进而产生新的信息。它能从各种设计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用浅显知识说明较复杂的问题,即“简约”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很有益的。
六、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真正学会“数学思维”。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景。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具有活力和灵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训练了思维。问题化课堂教学,能以问题为导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使用开发新教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立嘉.新课标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宁波出版社.
[2]潘莉霞.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分设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