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2014-04-29 00:45:36何英
考试周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谐

何英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论述了和谐社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对当今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伦理道德的反思,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人际关系 社会环境 和谐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之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和谐”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和主题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概念。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可是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却存在一些问题。如1.社会公德的缺失:在公共场合一些人会为了不小心踩脚、碰撞而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而这些本应是只用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解决。可见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缺少平等、尊重、友爱、宽容就必定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反之,就能维护、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2.欠缺诚信意識。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人与人之间只有诚实守信、真诚待人,才能获得彼此的信任,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3.缺乏宽容精神。宽容是一种心胸,也是一种美德。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开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多,人们之间要和谐共处,就要学会宽容。在人类生活的各种场合和环境下,宽容实际上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的基本要求,没有宽容,就没有真正的交往。4.缺乏平等意识。在交往过程中,人们都是平等的。反之,如果采取轻视的态度、居高临下、目无他人,则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顺应和谐社会的发展呢?我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平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基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与不同的人交往时应该平等相待,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家庭、经历、特长、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也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看不起别人。与人交往,只有以平等的姿态出现,不盛气凌人,不高人一等,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才有可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产生愉悦、满足的心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人格与他人平等,都希望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获取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只有处于平等、自由的人际情境中,人们才能真正达到自我控制,获得充分安全感的目的。人们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没有高低之分;在法律面前人们平等,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履行平等的义务;人们的人格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遵循平等原则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一大准则。

二、团结互助原则 团结互助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它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的道德关系。团结互助的目的就是把各种力量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避免和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隔阂,营造出和谐的沟通环境,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互惠互利就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考虑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满足共同的心理需要,使双方在交往中能得到实惠和“好处”。因此,确切地说应该是“互利”。这也是社会公平原则在人际关系上的一个具体体现。相互补偿、相互满足是人际交往活动的基本动机,没有需求上的相互满足和相互补取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交际。成功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互利关系,反映了个人与个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差别,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关系双方存在共同利益、愿望和共同需要的基础上,倡导社会成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增进社会利益,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宽容理解原则 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忍耐性强,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是最美丽的一种情感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也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宽容是和谐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要素。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就多一些朋友,少一些对手。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总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情况,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宽容。当前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所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摩擦和冲突就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坚持宽容大度的原则,和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宽容、体谅对方,允许每个人保持个性,尽量宽恕别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这样才能被他人所接纳和信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要进行沟通,理解是最好的桥梁,人们在沟通过程中相互理解,彼此的防备心理会有所降低,才能沟通顺畅,沟通效果才能更好,还会营造出和谐的沟通环境。只有相互理解,人们之间才能有情感上的共鸣,在沟通过程中会越走越近;只有相互理解,人们之间才能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只有相互理解,人们之间才能够在交往过程中增进感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得以后的交往更加顺利。因此,相互理解既是人们之间友好相处的前提,又是人际交往取得良好效果的最佳方式,如果不能相互理解,不能体谅对方,那么他们的交流只能限于表面,很难深入进行,自然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诚实守信 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就是诚信,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认为“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那么国家政权也就站不住脚了。千百年来,诚实守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保持诚实守信的美德,以诚待人才能取信于他人。我们在发展人际关系时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在师生交往、同学交往、网络交往过程中,把诚实守信的人格素养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诚信美德,以诚信待人,是获取信用、取信于人的积极方法。讲诚信是对他人而言的,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发生诚信问题,没有交往就无所谓诚信。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诚信。市场经济是典型的信用经济,讲究真诚和信用,对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于不真诚待人的人,别人是不愿意与之交往的。“言必信,行必果”,只有真诚老实,襟怀坦白,既出以公心,出于诚心,才能既赢得他人的友情,又使人际关系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特别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诚信更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积极倡导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即平等、团结互助、宽容大度和诚实守信的原则,以满足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需要,同时发挥人际关系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环境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

猜你喜欢
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谐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 17:42:19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9:55:25
对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改善和教学氛围改革的探讨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35:54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20:54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