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类型及角度解读

2014-04-29 22:35徐青
大观 2014年8期
关键词:祥林嫂孔乙己所学

徐青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语文智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正如陶行知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但是,课堂提问犹如双刃剑,如果提问不当,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有副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深刻地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特点、类型、原则、问题设计技巧、提问时机把握等等,本文着重谈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类型和提问的角度。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提问划分为多种类型,例如美国的三位教育家、心理学家,就分别提出了三种提问模式。莫里提出的“智力操作模式”包括“事实性”“经验性”“创造性”“评价性”等提问模式;布鲁姆的“分类模式”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提问模式;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式”包括“认知记忆”“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评价性思维”等提问模式。根据三位专家的研究,我们将课堂提问概括为四大类型。

(一)记忆性问题。这是一种通过事实性知识提问的问题,不需要学生分析思考,学生凭记忆就能解答,其作用在于再现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有些直接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知识答案的提问,我们也将其归结到记忆性问题。例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作者号什么?字什么?”“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的词典意义是什么?”等等。

(二)分析性问题。这是根据文本的理解性内容设计的问题,这种问题解答,仅凭学生的知识与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根据一般的原理及其他相关的知识加以概述、解析、比较、转换、区别、推断、分类等来解决。这类题目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例如:“《祝福》为什么采用倒叙法?”“托尔斯泰墓为什么是‘世间最美的坟墓?”“阿Q忌讳别人说‘灯亮了说明了什么?”“‘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有何含义?”

(三)创造性问题。这是一种以文本内容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文本内容而设计的问题。这种问题,不能仅凭学生的知识经验及逻辑思考来解答,如果说分析性问题需要求同思维,那么创造性问题需要学生发挥求异思维,此外,还特别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例如:“康大叔究竟是不是刽子手?”“花木兰为什么在男人群里生活了十余年而不被发现呢?”“玛蒂尔德在最后得知自己丢失的是一挂假项链,她会怎么想?”“《荷塘月色》第一段里有‘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地能不能去掉?”

(四)评价性问题。这是一种针对文本需要作出评价的内容而设计的问题,这种问题考察的是学生能否评定所学材料的合理性,如材料本身的组织是否合乎逻辑;它还能考察出学生能否评定所学材料的意义性,如材料对社会的价值。此时的提问涉及到学生对所学材料如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出的价值判断。它能体现出学生对所学材料已经达到最高的掌握水平。

二、语文课堂提问要善于抓角度

首先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阅读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其次要抓住疑难点提问。疑难点是学生容易搞懂而又必须搞懂的地方。抓住疑难点提问,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这样提问: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在何处?②作者要突出“之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③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回答,自然就理清文章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这样的提问降低了难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再次要抓住发散点提问。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发散点提问,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背影》一文“月台送行”情节中,作者望着前去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泪水很快的流下来了。”对此,我提问:“你认为哪些因素使作者望着背影而流泪?”学生回答:1、父亲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而自己身穿“皮大衣”,想到父亲节衣缩食供给儿子落泪。2、父亲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却“爬上爬下”地为自己买橘子,看到这些而流泪。3、父亲失业、亏本的生活挫折,使作者为父亲今后生活担忧而落泪。4、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心,从此人各一方,因而落泪。这样,在文章发散处置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泪眼中望父亲背影这一行为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

第四要抓住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聚合点提问,可以从一点突破,提挈全文,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比如教授《孔乙己》时,学生产生了很多阅读障碍,我针对实际提炼出了两个问题:①为何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你是如何理解“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乐,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的?第一问使学生意识到孔乙己既生活窘迫又竭力维护读书人体面的尴尬处境,而且这两点在下文多次照应、点染,在孔乙己出场伊始就勾勒出他的个性轮廓;后一问让学生明了孔乙己是一个可笑可悲的失意人,一个受人嘲讽、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这两个问题都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得以落实,都提纲挈领足以使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样提问,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完整的认识,又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抓住模糊点提问。中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比较有限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正确导向,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如分析《祝福》的人物形象,当我问:“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有一个学生说“祥林嫂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依据是:“当柳妈告诉她捐一条门槛让千人跨,万人踏以后,可以免去到阴司后被两个男人锯成两半的痛苦。祥林嫂就相信了这个老女人的话。可到最后,还是被剥夺了祭祀时动手准备祭品的权利。这难道不是说明了她迷信吗?”我就把这个问题推给学生思考,同时我也作了暗示,在当时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祥林嫂的迷信行为?要求学生分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含义。学生一愣,纷纷思考。继而,就有学生回答:“祥林嫂想通过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和平常的女人一样不受歧视,这也是人之常情。”另一学生说:“祥林嫂积极主动地想改变被人们歧视的现状是值得肯定的,她只想做一个正常的人。”接着,另一位学生说:“正是这么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求生欲望这么强烈的人,在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这不是对当时社会的最强烈的控诉吗?”一个问题的答案,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使学生在互动生成中获得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猜你喜欢
祥林嫂孔乙己所学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