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能力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4-04-29 21:59王红玲
大观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能力

王红玲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和现存的突出矛盾下,提出了在广义课程理念下,构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并针对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从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社会企事业和高职院校三方面指出了可行性的对策。

关键词:能力;广义课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高职教育体制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诸如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内容陈旧、难度较大、实用性不强等,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关注和培养是高职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的分水岭。因此,探讨在广义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培养能力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与方法是推动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生成机制

国内外知名的高职院校,其课程建设无不充分凸显关注社会需求的价值倾向。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校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学校课程,新设课程事先都要进行科学的社会调查和预测,课程内容要注重反映社会实践的直接需要。第二,课程内容贴近社会实践。除了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外,课程内容要强调贴近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第三,社会部门(包括企业)直接参与学校课程设置。保持与学术界和行业的紧密联系应成为高职院校的惯常举措,高职院校要定期邀请一些社会部门(包括企业)直接参与学院的课程设置,从而使很多学校的课程有着浓厚的企业背景。

(二)结构化、系统性设置与学生个性化选择兼备的选课模式

高职院校要形成相当完备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学校丰富的课程储备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除了核心课程是必修课程外,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愿望和职业倾向自主地选择相关选修课程或方向课程,甚至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另一方面,学校对每一学位的课程设置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的安排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外渐进展开,要十分强调课程之间严格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以发挥课程教学的整体力量,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学会相关本领。

(三)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

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外,教学活动中还要经常灵活地穿插着讲座、实践课程等各种非正规课程,并通过校园文化等隐形课程的建设努力营造一种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氛围。一是强调实践课程。课程中既有基于实践而来的基础理论研究,更有实际训练学生能力的内容,包括实习和企业参观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和应对未来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正式的课程与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各种非正式课程共存。高职院校开设专题、讲座等非正规课程,它们并不仅是正式课程的补充,而且应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

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学分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明确课程建设要体现产学研和学生这两个中心,所有课程都围绕这个两个中心来实施,力求实现社会需求与学生价值的双赢。在课程教学方面,注重个体学习基础上的集体学习模式。

(五)适应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开放的课程建设要求

高职院校的课程要逐步突出国际化的特色,加快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强调多种模式办学。力图通过“国际化”引进国外课程、培养双语教师,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考核、教学语言等与国外同类院校的接轨,在教师吸收国外最新知识的同时改造其教学理念,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其社会就业的竞争力。

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实上,社会各阶层用工部门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以及职业院校各阶层对学生的要求大都是积极向上的,在对学生能力要求方面有高度的一致性。这表明:以一般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教育能力结构,符合社会职业发展要求,是科学的。

当前的主要矛盾是高职院校课程构建中,高职院校独立进行,政府、企业的参与不够主动和积极,而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监督。各方普遍对广义课程理念下的高职业教育课程构建的理解较为欠缺。造成以上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首先是制度原因,诸多矛盾的根源在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相脱离,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当独立,政府缺乏有效地监管机制,缺乏企业与职业教育沟通合作的技术平台。其次,理论基础原因,广义课程理念是一个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领导团体对此的茫然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个障碍。教育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创新是摆在政府管理机关和职业院校的重大课题。第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用工单位、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创新精神和意识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构建有决定性意义。调查发现,目前仍沿用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所谓的改革仅仅是在原有课程模式的基础之上的修修补补,缺乏突破传统的意识和果敢精神。社会的需求就是高职院校课程构建的目标,以培养能力为主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教育课程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构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

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于社会职业需求为目标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生存能力理当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社会企业用工单位的决策高层对学生和员工的职业能力有较高和具体的要求,足以说明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要求。

(一)广义课程理念下以培养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设置高职教育课程需要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人的能力包含:一般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这将需要引进广义课程理念来指导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课程管理,以广义课程理念为指导对设置的课程进行课程实施的保障、评价和监督,将能力教育融入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

学校教育的课程分为两大类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能够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培养内容并列入教学计划和课表的课程。包括,各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中,除去显性课程教学实践之外,所有的师生互动以教师主导的活动过程统称为隐性课程。包括:课外活动、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体育比赛、歌咏比赛、义务劳动等师生互动过程。隐性课程重点关注学生一般能力、一般职业能力和部分综合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两者互为补充,不可替代。

其次,有明确而统一的课程目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统一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中,同时内容有各自的倾向性。

第三,课程评价。显性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从传统的单一评价(事实评价)方式转换为综合评价(事实评价+价值评价)方式。将理论评价与能力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课程学习水平。隐性课程的评价是个新的课题,主要主张以价值评价为主。

(三)构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主要矛盾

首先是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与广义课程理念的冲突。传统教育理念认为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才是课程,而广义课程理念下的课程则认为但凡师生交流或老师指导的活动都成为课程。其次,广义课程理念下教学管理中的矛盾。如何编排隐性课程、如何管理隐性课程,由谁来教授隐性课程,怎么安排隐性课程教学内容等等。第三,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所致的矛盾。在广义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运转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否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如何适应广义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等。第四,广义课程评价体系与传统课程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显性课程评价如何适应广义课程理念及其评价方式、评价手段、评价标准等。

四、以培养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首先,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关促进广义课程理论在职业院校课程构建的政策法规。鼓励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搭建校企联合的工作平台,建立校企联合的长效机制,以政策法规为保障逐步实现高职教育课程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连接。其次,加强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宏观管理。如每个专业的课程构建需要同相关企业或行业协会磋商、将课程体系的构建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重点管理部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联动管理等。第三,加强对职业院校中层以上领导课程理论的教育与培养,举行专家讲座,提高职业院校课程决策者的理论水平,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推广和普及。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课程的监督和管理,对课程实施不定期的动态抽查管理和静态定期检查管理并将课程改革、广义课程构建纳入高职院校评估范畴中。

(二)社会企、事业方面

社会各大应积极促成政府搭建校企联合的平台,配合高职院校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联合的平台沟通和引导高职院校培养各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其次,社会各佣工单位可通过校企联合的平台将职工培训业务和成本分摊到对口的高职院校,在提高自身效益的同时,协助职业院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参与职业院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同时,也为本企业发展 物色人才。

(三)高职院校方面

首先,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学习。组织学校骨干成员学习教育学最新理论,改变教育、课程观念,更新思想,更新理念。在思想层面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广义课程理论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教育理论水平,将广义课程思想理论深入人心,以广义课程基本理论提升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提升职业院校课程构建水平,并逐步将广义课程理论转化为指导教学实践的思想武器。加强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的广义课程理论培训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加强隐形课程构建的管理和指导,推动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强对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综合评价措施、手段和方法的研究,逐步建立广义课程综合评价指标系统。

第二,加强市场调研,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开展市场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对社会市场的调查研究可以达到以下这几方面的作用:了解学校各专业与社会市场上相应职业设置之间的关系;掌握社会上各相关职业的工作流程、主要工作任务以及该岗位对劳动力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具体要求;可以及时了解有关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因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新出现的岗位和新就业机会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把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跟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大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第三,积极推动政府建立校企联合的平台,主动与社会各企业或行业协会协商、促进校企联合。通过校企联合的平台与社会企业或行业协会协商构建高职教育课程问题,促进企业或行业协会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以企业或行业协会的生产需求作为职业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促进学校成为企业或行业协会的后备人才的培训基地。建立这样一种模式可以促进企业与行业协会成为一个紧密的群体,为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做出实践性指导。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市场需求),又要考虑到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广义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式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方式,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以培养“能力”为核心来设计课程,避免了学科式课程体系的一些不足,合理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缩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姜衍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3]康思琦,李桂霞.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创新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03)

[4]李秀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5]蒋庆斌.职业能力结构化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

[6]林光余.对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32)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